一种水下壳体、吊舱推进器及船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1868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推进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壳体、吊舱推进器及船舶。水下壳体包括吊舱壳体、推进器外壳、前壳体和后壳体,吊舱壳体的顶部能够密封设置于船体上,吊舱壳体的底部连通设置有推进器外壳,螺旋桨的桨轴能够密封穿出推进器外壳沿前后方向的两端。吊舱壳体沿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设置有前壳体和后壳体。吊舱推进器及船舶包括上述的推进器,通过在吊舱壳体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前壳体和后壳体,提高了水下壳体的结构强度和防碰撞能力。即使前壳体和/或后壳体发生碰撞破坏也不会对吊舱壳体和推进器外壳的结构强度和水密性造成损伤,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壳体、吊舱推进器及船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推进器
,尤其涉及一种水下壳体、吊舱推进器及船舶。

技术介绍

[0002]吊舱推进器具有高效、低振动和节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船舶中。当安装有吊舱推进器的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尤其是在敞水航行或极地冰区航行时,吊舱壳体容易受到大规格的冰块等周围环境的坚硬物冲击,导致吊舱壳体出现碰撞损伤等问题,破坏了吊舱壳体的结构完整性和水密性,从而使海水能够进入吊舱壳体内部,造成推进电机等核心部件出现短路失效、腐蚀等情况,从而引发吊舱推进器故障停机,降低了吊舱推进器及船舶的安全性。
[0003]因此,亟需一种水下壳体、吊舱推进器及船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壳体、吊舱推进器及船舶,以提高水下壳体的水密性和防碰撞能力。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水下壳体,包括:
[0007]吊舱壳体封板和推进器外壳封板,所述吊舱壳体封板的顶部能够密封设置于船体上,所述吊舱壳体封板的底部连通设置有所述推进器外壳封板,螺旋桨封板的桨轴封板能够密封穿出所述推进器外壳封板沿前后方向的两端;以及
[0008]前壳体封板和后壳体封板,所述吊舱壳体封板沿所述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设置有所述前壳体封板和所述后壳体封板。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壳体封板与所述后壳体封板均为水密壳体。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吊舱壳体封板、所述前壳体封板与所述后壳体封板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封板。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吊舱壳体封板分别与所述前壳体封板和所述后壳体封板焊接连接形成主壳体,所述主壳体的横截面呈对称翼型结构。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壳体封板包括第一侧板封板和第一封板封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封板的前端呈夹角相连,以形成所述主壳体的后缘凸起;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封板的后端均设置于所述吊舱壳体封板的外壁,以使两个第一侧板封板与所述吊舱壳体封板的外壁共同围设形成前腔室;所述前腔室的上下两端均密封设置有所述第一封板封板;
[0013]所述后壳体封板包括第二侧板封板和第二封板封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封板的后端呈圆弧形平滑连接,以形成所述主壳体的前缘凸起;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封板的后端均设置于所述吊舱壳体封板的外壁,以使两个第二侧板封板与所述吊舱壳体封板的外壁共同围设形成后腔室;所述后腔室的上端密封设置有所述第二封板封板,所述后腔室的下端密封设置于所述推进器外壳封板的外壁。
[00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吊舱壳体封板包括上下连通设置的第一壳体封板和第二壳体封板,所述第一壳体封板的顶部能够密封设置于船体上,所述第二壳体封板的底部连通设置有所述推进器外壳封板;所述第二壳体封板沿所述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设置有至少部分所述前壳体封板和至少部分所述后壳体封板。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封板通过铸造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壳体封板通过多块钢板焊接制成。
[00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封板的顶部具有回转接头封板,所述回转接头封板能够与所述船体上的回转支架转动连接。
[0017]一种吊舱推进器,包括上述的水下壳体。
[0018]一种船舶,包括上述的吊舱推进器。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水下壳体,吊舱壳体的顶部能够密封设置于船体上,螺旋桨的桨轴能够密封穿出推进器外壳沿前后方向的两端,使得吊舱壳体与推进器外壳能够形成水密腔。通过在吊舱壳体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前壳体和后壳体,提高了水下壳体的结构强度和防碰撞能力。当水中的冰块等坚硬物体与水下壳体发生碰撞时,前壳体与后壳体能够在前后两个方向上分别对吊舱壳体和推进器外壳进行保护。即使前壳体和/或后壳体发生碰撞破坏也不会对吊舱壳体和推进器外壳的结构强度和水密性造成损伤,提高了水下壳体的水密性和安全性。
[002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推进器包括上述的水下壳体,通过在吊舱壳体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前壳体和后壳体,提高了水下壳体的结构强度和防碰撞能力。当推进器在水下工作时,水中的冰块等坚硬物体与水下壳体发生碰撞时,前壳体与后壳体能够在前后两个方向上分别对吊舱壳体和推进器外壳进行保护。即使前壳体和/或后壳体发生碰撞破坏也不会对吊舱壳体和推进器外壳的结构强度和水密性造成损伤,提高了推进器的水密性和安全性。
[002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船舶包括上述的推进器,通过在吊舱壳体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前壳体和后壳体,提高了水下壳体的结构强度和防碰撞能力。当推进器在水下工作时,水中的冰块等坚硬物体与水下壳体发生碰撞时,前壳体与后壳体能够在前后两个方向上分别对吊舱壳体和推进器外壳进行保护。即使前壳体和/或后壳体发生碰撞破坏也不会对吊舱壳体和推进器外壳的结构强度和水密性造成损伤,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螺旋桨的水下壳体的剖视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下壳体的剖视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7]图中部件名称和标号如下:
[0028]10、螺旋桨;20、桨轴;30、桨叶;
[0029]1、吊舱壳体;11、第一壳体;111、回转接头;12、第二壳体;2、推进器外壳;3、前壳体;31、第一侧板;32、第一封板;4、后壳体;41、第二侧板;42、第二封板;5、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003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3]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舱壳体(1)和推进器外壳(2),所述吊舱壳体(1)的顶部能够密封设置于船体上,所述吊舱壳体(1)的底部连通设置有所述推进器外壳(2),螺旋桨(10)的桨轴(20)能够密封穿出所述推进器外壳(2)沿前后方向的两端;以及前壳体(3)和后壳体(4),所述吊舱壳体(1)沿所述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设置有所述前壳体(3)和所述后壳体(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3)与所述后壳体(4)均为水密壳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舱壳体(1)、所述前壳体(3)与所述后壳体(4)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舱壳体(1)分别与所述前壳体(3)和所述后壳体(4)焊接连接形成主壳体,所述主壳体的横截面呈对称翼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下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3)包括第一侧板(31)和第一封板(32),两个所述第一侧板(31)的前端呈夹角相连,以形成所述主壳体的后缘凸起;两个所述第一侧板(31)的后端均设置于所述吊舱壳体(1)的外壁,以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31)与所述吊舱壳体(1)的外壁共同围设形成前腔室;所述前腔室的上下两端均密封设置有所述第一封板(32);所述后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鹏舒永东陈代明皮志达谢堂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