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4665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安装在车体上,包括用于安装抢险设备的基板,还包括外齿式回转轴承,设置在车体与基板之间,其包括内圈和外圈,内圈固定在车体上,外圈的上表面与基板的下表面相固定,外圈还套设在内圈上,且内圈以及外圈接触面之间设有滚体转动槽,滚体转动槽内嵌设有滚珠,外圈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齿轮;驱动组件,安装在车体上,用于驱动外齿轮转动;多个支撑轮组件,周向均匀固定在基板的下端,每个支撑轮组件的轮面与车体相接触;优点是能承受较大的载荷、结构刚性好、运转平稳且安全可靠,使得排水抢险车更加灵活。使得排水抢险车更加灵活。使得排水抢险车更加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转盘机构,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作为抢险救援车辆中用于执行排水作业的主要装备,排水抢险车可用于排除公路隧道、立交桥及下穿桥积水,进行城市内涝救援,也可用于执行农田水渠灌水等抗旱调水作业,并且随着抢险救援车辆技术的发展,排水抢险车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所搭载的救援设备也越来越齐全。
[0003]常见的排水抢险车包括汽车底盘以及安装于汽车底盘上的车体,车体内设有用于进行排水作业的潜水泵、与潜水泵的出水端连接的用于输送排水的水带、用于收放水带的水带收卷装置以及用于安装潜水泵的水泵安装机构;该装置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避免了操作人员在排水作业点进行操作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0004]但是上述装置中,车体是固定在汽车底盘上的,当遇到情况复杂、地形较差的环境时,需要调整水带、收卷装置等装置的位置,一般这种情况是通过调转排水抢险车的方向来实现适应复杂的工况,这无疑对驾驶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考验,此外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其能承受较大的载荷、结构刚性好、运转平稳且安全可靠,使得排水抢险车更加灵活。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安装在车体上,包括用于安装抢险设备的基板,还包括
[0007]外齿式回转轴承,设置在车体与所述基板之间,其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固定在车体上,所述外圈的上表面与所述基板的下表面相固定,所述外圈还套设在所述内圈上,且所述内圈以及所述外圈接触面之间设有滚体转动槽,所述滚体转动槽内嵌设有滚珠,所述外圈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齿轮;
[0008]驱动组件,安装在车体上,用于驱动所述外齿轮转动;
[0009]多个支撑轮组件,周向均匀固定在所述基板的下端,每个所述支撑轮组件的轮面与车体相接触。
[0010]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液压缸和第一齿条,所述第一液压缸固定在车体上,所述第一齿条固定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杆体上,且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外齿轮相啮合。
[0011]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还第二液压缸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二液压缸固定在车体上,且所述第二液压缸与所述第一液压缸位于所述外齿式回转轴承的两侧,所述第二齿条固定在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杆体上,且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外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一齿条平行分布,且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一齿条运动方向相反。
[0012]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液压马达和驱动齿轮,所述液压马达竖直固定在车体上,所述驱动齿轮同轴连接在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且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外齿轮相啮合。
[0013]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支撑轮组件包括安装板、安装座和滑轮,所述安装板连接在所述基板的下端,所述安装座轴接在所述安装板的下端,所述滑轮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座内,所述滑轮的轮面与车体相接触。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车体上开设有一圆周分布的导向槽,所述滑轮嵌设在所述导向槽内。
[0015]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上设置有一指向针,所述指向针与车体上的角度标记相配合。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外齿式回转轴承能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负荷、径向负荷和倾覆力矩等综合载荷,且集支承、旋转、传动、固定为一体,便于根据现场工况,对基板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整个设备灵活性更高;驱动组件的设置能够驱动外齿轮转动,由此最终带动基板进行转动,以便调整抢险设备的位置;多个支撑轮组件的设置既对基板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基板的载荷能力得到提高,又能辅助基板转动;本技术能承受较大的载荷、结构刚性好、运转平稳且安全可靠,使得排水抢险车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车体与外齿式回转轴承配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齿条、第二齿条与外齿式回转轴承配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中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支撑轮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中驱动齿轮与外齿式回转轴承配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4]实施例一:如图所示,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安装在车体1上,包括用于安装抢险设备的基板2,还包括
[0025]外齿式回转轴承3,设置在车体1与基板2之间,其包括内圈31和外圈32,内圈31固定在车体1上,外圈32的上表面与基板2的下表面相固定,外圈32还套设在内圈31上,且内圈31以及外圈32接触面之间设有滚体转动槽,滚体转动槽内嵌设有滚珠,外圈3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齿轮33;
[0026]驱动组件4,安装在车体1上,用于驱动外齿轮33转动;
[0027]多个支撑轮组件5,周向均匀固定在基板2的下端,每个支撑轮组件5的轮面与车体1相接触。
[0028]如图2、3所示,驱动组件4包括第一液压缸41和第一齿条42,第一液压缸41固定在车体1上,第一齿条42固定在第一液压缸41的杆体上,且第一齿条42与外齿轮33相啮合。该
结构中,驱动组件4采用第一液压缸41驱动的形式,控制平稳,且能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第一液压缸41的缸体固定在车体1上,第一齿条42与外齿轮33相啮合,且第一齿条42受第一液压缸41控制,当第一液压缸41的杆体缩回时,第一齿条42带动外齿轮33逆时针转动,而当第一液压缸41的杆体伸出时,第一齿条42带动外齿轮33顺时针转动,从而在车体1不转动的情况下实现了基板2角度调节的目的,使抢险更加灵活。
[0029]驱动组件4包括还第二液压缸43和第二齿条44,第二液压缸43固定在车体1上,且第二液压缸43与第一液压缸41位于外齿式回转轴承3的两侧,第二齿条44固定在第二液压缸43的杆体上,且第二齿条44与外齿轮33相啮合,第二齿条44与第一齿条42平行分布,且第二齿条44与第一齿条42运动方向相反。该结构中,第一液压缸41和第二液压缸43配合使用,一方面动力输出更为平稳,反应也较为及时,能驱动基板2更为稳定进行转动,另一方面能减少第一齿条42和第二齿条44的磨损,延长两者的使用寿命;其中第二齿条44受第二液压缸43控制,第二液压缸43和第一液压缸41分别水平位于外齿式回转轴承3的两侧,其两者布置方向相反,这样当第二液压缸43的杆体缩回时,第二齿条44带动外齿轮33逆时针转动,与第一液压缸41的运动同步,而当第二液压缸43的杆体伸出时,第二齿条44带动外齿轮33顺时针转动,从而在车体1不转动的情况下实现了基板2角度调节的目的,使抢险更加灵活。
[0030]在上述结构中,采用第一液压缸41和第二液压缸43同步驱动外齿式回转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安装在车体上,包括用于安装抢险设备的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齿式回转轴承,设置在车体与所述基板之间,其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固定在车体上,所述外圈的上表面与所述基板的下表面相固定,所述外圈还套设在所述内圈上,且所述内圈以及所述外圈接触面之间设有滚体转动槽,所述滚体转动槽内嵌设有滚珠,所述外圈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外齿轮;驱动组件,安装在车体上,用于驱动所述外齿轮转动;多个支撑轮组件,周向均匀固定在所述基板的下端,每个所述支撑轮组件的轮面与车体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液压缸和第一齿条,所述第一液压缸固定在车体上,所述第一齿条固定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杆体上,且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外齿轮相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式转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还第二液压缸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二液压缸固定在车体上,且所述第二液压缸与所述第一液压缸位于所述外齿式回转轴承的两侧,所述第二齿条固定在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杆体上,且所述第二齿条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郦亮张磊孔红斌唐寅斌乐笑君赵彩莲王浓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地铁产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