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3103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属于车载传感器领域,包括:抗震箱,所述抗震箱两侧内壁之间均固定开设有限位滑槽,两个所述限位滑槽上下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滑杆,两个所述限位滑杆外壁上均滑动套接有限位滑块,两个所述限位滑块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上端面设置有传感器本体,所述支撑底板下端面和抗震箱底板上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减震器,所述传感器本体前后端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板,两块缓冲板相背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纵向减震器,所述抗震箱两侧均设置有L形安装板。由此,该装置能够实现车辆传感器的运行稳定,拆装方便的功能,具有实用性。具有实用性。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传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属于车载传感器领域。

技术介绍

[0002]车路协同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
[0003]其中车载传感器在系统中主要用于采集车辆的各种信息如车速、车距、各种介质的温度、发动机运转工况等,并转化为电信号发送给计算机,方便系统进行处理。
[0004]现有公开号为CN211319386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车路协同系统,该系统包括控制中枢、多个传感器、多个交通信号灯和多个可变车道指示牌,所述控制中枢与所述多个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中枢与所述多个交通信号灯连接,所述控制中枢与所述多个可变车道指示牌连接。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控制中枢对车流量的实时分析,动态地控制交通信号灯与可变车道指示牌,提高了道路通行的效率。
[0005]上述专利中并未针对车辆传感器的具体安装和构造进行过多详细描述,根据现有车辆传感器安装来看,一般情况下,车载传感器直接接触金属板安装,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容易因为震动影响检测精度,且传感器存在安装麻烦的问题,不能方便的进行快速拆装,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该车辆传感器能够实现运行稳定,拆装方便的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传感器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因为震动导致检测精度受到影响,且安装麻烦不够方便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8]设计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包括抗震箱,所述抗震箱两侧内壁之间均固定开设有限位滑槽,两个所述限位滑槽上下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滑杆,两个所述限位滑杆外壁上均滑动套接有限位滑块,两个所述限位滑块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上端面设置有传感器本体;
[0009]所述支撑底板下端面和抗震箱底板上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减震器,所述传感器本体前后端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板,两块缓冲板相背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纵向减震器,所述抗震箱两侧均设置有L形安装板,所述L形安装板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杆,所述抗震箱两侧板上端面均固定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杆一侧外壁上均固定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远离安装杆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动销和复位弹簧,所述滑动销远离卡块一端依次贯穿复位弹簧和抗震箱侧板板身并固定连接有拉帽。
[0010]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支撑减震器均匀分布设置在抗震箱底板上。
[0011]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支撑减震器均匀分布设置在抗震箱底板上。
[0012]进一步的,两块所述L形安装板内端均螺纹套接有预装螺栓,所述传感器本体通过预装螺栓和两块L形安装板固定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杆滑动套接在安装槽内。
[0014]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一侧固定开设有弹簧槽,所述卡块滑动设置在弹簧槽内端,所述复位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弹簧槽内壁上。
[0015]进一步的,所述卡块上端采用斜面设计。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装置通过在支撑底板下端和抗震箱底板上端面之间设置多个支撑减震器配合传感器本体前后设置的多个纵向减震器进行减震缓冲,使得传感器本体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来自车辆运行途中的震动影响,避免传感器精度受到影响;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装置通过预装螺栓可以提前将L形安装板固定在传感器本体两侧,在安装传感器至抗震箱上时,直接将安装杆推入安装槽内利用卡块卡合卡槽即可完成安装,拆卸时,通过拉帽带动滑动销运动,进一步带动卡块从卡槽内滑出即可取下安装杆,从而取下传感器本体方便省事。
[0018]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技术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技术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按照本技术的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主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按照本技术的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抗震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3]图4为按照本技术的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4]图中:1、抗震箱;2、限位滑槽;3、限位滑杆;4、限位滑块;5、支撑底板;6、支撑减震器;7、传感器本体;8、纵向减震器;9、L形安装板;10、预装螺栓;11、安装杆;12、安装槽;13、卡槽;14、卡块;15、弹簧槽;16、滑动销;17、复位弹簧;18、拉帽;19、缓冲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6]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包
括抗震箱1,抗震箱1两侧内壁之间均固定开设有限位滑槽2,两个限位滑槽2上下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滑杆3,两个限位滑杆3外壁上均滑动套接有限位滑块4,两个限位滑块4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底板5,支撑底板5上端面设置有传感器本体7,利用限位滑块4在限位滑杆3上滑动,稳定支撑底板5的位移,防止其出现晃动。
[0027]支撑底板5下端面和抗震箱1底板上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减震器6,传感器本体7前后端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板19,两块缓冲板19相背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纵向减震器8,抗震箱1两侧均设置有L形安装板9,L形安装板9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杆11,抗震箱1两侧板上端面均固定开设有安装槽12,安装杆11一侧外壁上均固定开设有卡槽13,卡槽13内设置有卡块14,卡块14远离安装杆11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动销16和复位弹簧17,滑动销16远离卡块14一端依次贯穿复位弹簧17和抗震箱1侧板板身并固定连接有拉帽18。
[0028]较佳的,多个支撑减震器6均匀分布设置在抗震箱1底板上,保证每个支撑减震器6的受力均匀。
[0029]较佳的,多个纵向减震器8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抗震箱1前后板身内壁上,利用多个纵向减震器8对传感器本体7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减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通环境协同感知系统的车辆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抗震箱(1),所述抗震箱(1)两侧内壁之间均固定开设有限位滑槽(2),两个所述限位滑槽(2)上下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滑杆(3),两个所述限位滑杆(3)外壁上均滑动套接有限位滑块(4),两个所述限位滑块(4)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底板(5),所述支撑底板(5)上端面设置有传感器本体(7);所述支撑底板(5)下端面和抗震箱(1)底板上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减震器(6),所述传感器本体(7)前后端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板(19),两块缓冲板(19)相背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纵向减震器(8),所述抗震箱(1)两侧均设置有L形安装板(9),所述L形安装板(9)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杆(11),所述抗震箱(1)两侧板上端面均固定开设有安装槽(12),所述安装杆(11)一侧外壁上均固定开设有卡槽(13),所述卡槽(13)内设置有卡块(14),所述卡块(14)远离安装杆(11)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动销(16)和复位弹簧(17),所述滑动销(16)远离卡块(14)一端依次贯穿复位弹簧(17)和抗震箱(1)侧板板身并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英臻车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