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610147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具有通式Ⅰ所示的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含有式I结构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活性筛选实验显示本发明专利技术化合物可以有效降解BTK蛋白,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供上述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供上述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化合物合成及医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临床治愈性和预后性均较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部分恶性B细胞淋巴瘤存在不可治愈性(参见Armitage,J.O.;Gascoyne,R.D.;Lunning,M.A.;Cavalli,F.,Non

Hodgkin lymphoma.Lancet 2017,390(10091),298

310.)。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信号通路是B细胞生长存活的特异性通路,其异常表达和过度活化是B细胞淋巴瘤发生的关键因素。BTK(Bruton

s tyrosine kinase)在BCR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激活下游信号级联中的PI3K、NF

κB等多个通路,促进B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依鲁替尼(Ibrutinib,IBN)是2013年上市的第一个不可逆共价BTK抑制剂,虽然临床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参见Liang,C.;Tian,D.;Ren,X.;Ding,S.;Jia,M.;Xin,M.;Thareja,S.,The development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inhibitors from 2012to 2017:A mini

review.Eur.J.Med.Chem.2018,151,315

326.)。泛素

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是真核生物体内降解泛素化蛋白的主要途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技术,通过UPS将目标蛋白泛素化,进而被蛋白酶体识别降解,具有克服耐药性、提高选择性及催化降解靶蛋白等优势(参见Li,X.;Song,Y.,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PROTACs)for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and cancer therapy.J Hematol Oncol 2020,13(1),50.),可以为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能有效降解淋巴瘤细胞的BTK蛋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04]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结构如通式Ⅰ所示:
[0005][0006]其中,X选自亚甲基、吡咯烷基、苄基、哌啶基、吡啶基、嘧啶基、咪唑基或噁二唑基;
m选自1~4;n选自1~5。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X为哌啶基时,哌啶基为哌啶基的碳连接端与吡唑的氮连接端相连;X为吡咯烷基时,吡咯烷基为吡咯烷基的碳连接端与吡唑的氮连接端相连;m选自1、2、3、4;n选自1、3、4、5。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具有以下结构:
[0009]2‑
(4

(3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丙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乙酰胺(
Ⅰ‑
1);
[0010]4‑
(4

(3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丙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丁酰胺(
Ⅰ‑
2);
[0011]5‑
(4

(3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丙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戊酰胺(
Ⅰ‑
3);
[0012]6‑
(4

(3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丙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己酰胺(
Ⅰ‑
4);
[0013]2‑
(4

(4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丁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乙酰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如通式Ⅰ所示:其中,X选自亚甲基、吡咯烷基、苄基、哌啶基、吡啶基、嘧啶基、咪唑基或噁二唑基;m选自1~4;n选自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X为哌啶基时,哌啶基为哌啶基的碳连接端与吡唑的氮连接端相连;X为吡咯烷基时,吡咯烷基为吡咯烷基的碳连接端与吡唑的氮连接端相连;m选自1、2、3、4;n选自1、3、4、5。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降解BTK蛋白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选自下列化合物:2

(4

(3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丙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乙酰胺(
Ⅰ‑
1);4

(4

(3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丙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丁酰胺(
Ⅰ‑
2);5

(4

(3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丙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戊酰胺(
Ⅰ‑
3);6

(4

(3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丙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己酰胺(
Ⅰ‑
4);2

(4

(4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丁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乙酰胺(
Ⅰ‑
5);4

(4

(4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丁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丁酰胺(
Ⅰ‑
6);5

(4

(4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丁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戊酰胺(
Ⅰ‑
7);6

(4

(4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丁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己酰胺(
Ⅰ‑
8);2

(4

(5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戊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乙酰胺(
Ⅰ‑
9);4

(4

(5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戊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丁酰胺(
Ⅰ‑
10);5

(4

(5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戊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戊酰胺(
Ⅰ‑
11);
6

(4

(5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戊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己酰胺(
Ⅰ‑
12);2

(4

(6

(4

氨基
‑3‑
(4

苯氧基苯基)

1H

吡唑并[3,4

d]嘧啶
‑1‑
基)己酰基)哌嗪
‑1‑
基)

N

(2

(2,6

二氧杂哌啶
‑3‑
基)

1,3

二氧异吲哚
‑4‑
基)乙酰胺(
Ⅰ‑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桂森张会来陈鑫王先火俞尚哲费越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