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克服液压效应强化传热的超长重力热管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克服液压效应强化传热的超长重力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2689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克服液压效应强化传热的超长重力热管,所述热管包括热管包括蒸发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段设计为多层结构,每一层包括外管、内管、凹槽和翅片,所述凹槽设置在外管内壁面上,用于层与层之间的连通,翅片的一端设置在内管的外壁面上,其中至少一部分翅片另一端连接凹槽的外壁面,所述内管为上下贯通结构,相邻层的内管之间具有一定间距,相邻的外管之间是连接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蒸发段采用分层式结构设计,将蒸发段液池分为多段,通过凹槽结构实现层与层之间的连通,当上层液位到达预期范围将延凹槽流向下一层,避免由于液压过大导致工质无法沸腾的问题,提升传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一种克服液压效应强化传热的超长重力热管设计,属于f28d15/02的热管领域。


技术介绍

1、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 grover)专利技术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2、热管技术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自从被引入散热器制造行业,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采用热管技术使得散热器获得满意的换热效果,开辟了散热行业新天地。目前热管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换热设备,其中包括核电领域,例如核电的余热利用等。

3、地热能主要分为浅层地热能、中深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能,其中浅层地热能温度低于25℃,埋藏深度浅于200m;中深层地热能温度在25–150℃,埋藏深度在200–3000m;深层地热能温度高于150℃,埋藏深度深于3000m。国内浅层地热能发展已经相较完善,可再开发储量较少;深层地热能因其温度高、埋藏深度深,开发难度大且成本较高;中深层地热能因其开发难度较小且储量丰富,大约是浅层地热能的140倍,是未来地热能发展的重点。

4、中深层地热能开发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增强型地热系统、井下换热器系统以及超长重力热管系统。增强型地热系统通过人工造储的方式,通过双井或多井提取地热能,但存在着工质易流失、设备易腐蚀、易引发地震等诸多弊端;井下换热器系统通过单井或双井闭式循环能够有效避免设备的腐蚀和工质流失的问题,但需要消耗泵功驱动工质循环,且换热效率较低;超长重力热管为单井闭式循环,能够避免腐蚀及工质损失问题,同时通过工质的相变换热,实现自循环无需额外泵功,并且能够构建更大的温差实现高效传热。

5、超长重力热管系统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蒸发段过长,导致热管内工质的深度过深,在水压的作用下,深层的工质受到的压力高于对应地层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导致工质无法汽化,降低传热效率。(2)受到携带极限的影响,由于热管管径较小,蒸汽流动路径长蒸汽流速快,显著加剧气液之间的相互摩擦,使回流工质被蒸汽卷积到热管上方,破坏正常的两相流动,限制热管的传热能力。

6、本专利技术通过构建分层凹槽式结构的蒸发段,在保证工质正常回流的条件下,实现蒸发段工质的分层减压,有效避免由于液压过大导致传热受限的问题,并在外壁、凹槽与蒸汽管路间构建翅片结构,在起到支撑效果的同时,有效增大蒸发段的换热面积,最后在绝热段以及冷凝段构建气液分流装置,实现气液分流减少携带极限的影响,有效提升热管的传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背景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克服液压效应强化传热的超长重力热管设计,有效克服液压过大对超长重力热管的影响,并通过翅片结构提升热管的传热性能,最后构建气液分流装置,目的实现对中深层地热能的高效开采。

2、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克服液压效应强化传热的超长重力热管,所述热管包括热管包括蒸发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段设计为多层结构,每一层包括外管、内管、凹槽和翅片,所述凹槽设置在外管内壁面上,用于层与层之间的连通,翅片的一端设置在内管的外壁面上,其中至少一部分翅片另一端连接凹槽的外壁面,所述内管为上下贯通结构,相邻层的内管之间具有一定间距,相邻的外管之间是连接结构。

4、优选的,每一层凹槽设置2-3个,沿着外管内壁形成的圆周均匀分布。

5、优选的,相邻层的凹槽互相错开。

6、优选的,相邻层之间旋转30~60°,从而使得相邻层的凹槽互相错开30~60°。

7、优选的,在绝热段设置气液分流装置,所述汽液分流装置包括分流管、支撑环以及集气环,所述分流管设置在冷凝端的外管内,支撑环设置在热管绝热段内壁面和分流管之间间;集气环设置在绝热段底部,从分流管的底部向下向外管方向延伸,集气环的最下端与外管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集气环位于最上层的蒸发段内管的上部,支撑环设置上下贯通的孔。

8、优选的,冷凝段设置气液分流装置,所述气液分流装置包括分流管、回液环,回液环从分流管向下向外延伸,其中最外端与冷凝端外管之间具有设计供液体回流的通道;分流管在冷凝段进行开孔处理。

9、优选的,回液环向下的倾斜角度在10~40°。

10、优选的,集气环向下倾斜角度在40~60°。

11、各层是互相独立的模块结构,通过相邻的外管拼接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3、1.蒸发段采用分层式结构设计,将蒸发段液池分为多段,通过凹槽结构实现层与层之间的连通,当上层液位到达预期范围将沿凹槽流向下一层,避免由于液压过大导致工质无法沸腾的问题,提升传热性能。

14、2.蒸发段采用翅片式支撑结构,翅片将外管、凹槽以及内管固定,同时显著增加工质与热管壁面间的换热面积,有效提升热管的传热能力。

15、3.本专利技术采用分层分级式结构,实现模块化设计,蒸发段、绝热段、冷凝段都由单位层级进行拼接连接,针对不同工况,可依据情况任意拼接。

16、4.本专利技术采用气液分流装置,有效避免气液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强化热管的携带极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克服液压效应强化传热的超长重力热管,所述热管包括蒸发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段设计为多层结构,每一层包括外管、内管、凹槽和翅片,所述凹槽贴紧外管内壁面设置或者设置在外管内壁面上,用于层与层之间的连通,翅片的一端设置在内管的外壁面上,其中至少一部分翅片另一端连接凹槽的外壁面,所述内管为上下贯通结构,相邻层的内管之间具有一定间距,相邻的外管之间连接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每一层凹槽设置2-3个,沿着外管内壁形成的圆周均匀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相邻层的凹槽互相错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相邻层之间旋转30~60°,从而使得相邻层的凹槽互相错开30~6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在绝热段设置气液分流装置,所述汽液分流装置包括分流管、支撑环以及集气环,所述分流管设置在绝热端的外管内,支撑环设置在热管绝热段内壁面和分流管之间间;集气环设置在绝热段底部,从分流管的底部向下向外管方向延伸,集气环的最下端与外管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集气环位于最上层的蒸发段内管的上部,支撑环设置上下贯通的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冷凝段设置气液分流装置,所述气液分流装置包括分流管、回液环,回液环从分流管向下向外延伸,其中最外端与冷凝端外管之间具有设计供液体回流的通道;分流管在冷凝段进行开孔处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回液环向下的倾斜角度在10~4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集气环向下倾斜角度在40~60°。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各层是互相独立的模块结构,通过相邻的外管拼接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克服液压效应强化传热的超长重力热管,所述热管包括蒸发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段设计为多层结构,每一层包括外管、内管、凹槽和翅片,所述凹槽贴紧外管内壁面设置或者设置在外管内壁面上,用于层与层之间的连通,翅片的一端设置在内管的外壁面上,其中至少一部分翅片另一端连接凹槽的外壁面,所述内管为上下贯通结构,相邻层的内管之间具有一定间距,相邻的外管之间连接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每一层凹槽设置2-3个,沿着外管内壁形成的圆周均匀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相邻层的凹槽互相错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相邻层之间旋转30~60°,从而使得相邻层的凹槽互相错开30~6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重力热管,其特征在于,在绝热段设置气液分流装置,所述汽液分流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公明李成昊陈岩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