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8570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薄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包括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位于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设有复数个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五层结构,中间层设有通孔,可以形成内部光散射,中间层两侧为粘结层,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分别覆于中间层两侧,胶粘固定,此结构下,薄膜的雾度得到提升,且力学性能保持良好。且力学性能保持良好。且力学性能保持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


[0001]本技术属于薄膜
,具体为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

技术介绍

[0002]聚酰亚胺因为其苯环与五元氮环交替连接的稳定结构,所以与其他聚合物相比,其具有玻璃化温度高,机械性能优异等更优良的性能(参见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6,8(6):26

30)。薄膜是聚酰亚胺最早的商品,主要作为耐高温的电器绝缘材料,用在电机、电缆等场所;透明的聚酰亚胺薄膜还能作为太阳能电池底板,柔性显示屏等。最近,聚酰亚胺薄膜光散射材料在显示领域具有好的应用,一般认为雾度未漫透射在全透射中的百分比,雾度高,通过漫透射方式进入器件的光子越多,活性层中有效光程越长,光调控效果越好。现有技术都是采用化学的方法,在薄膜内形成光散射剂的分布,从而实现提高聚酰亚胺薄膜雾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问题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采用五层结构,中间层设有通孔,可以形成内部光散射,中间层两侧为粘结层,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分别覆于中间层两侧,胶粘固定,此结构下,薄膜的雾度得到提升,且力学性能保持良好。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包括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位于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设有复数个通孔。
[0005]上述技术方案中,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通过粘结层粘接,从而形成内部多孔聚酰亚胺薄膜一体结构。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为多孔聚酰亚胺薄膜厚度的15~25%。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厚度一致。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中层聚酰亚胺薄膜中,相邻通孔之间的距离为8cm~10cm;通孔的内径为0.5~1mm。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通孔的形状没有限定,优选为圆柱形,一方面利于生产制备,另一方面简单规则的表面利于薄膜力学性能的保持。
[0009]本技术避免了现有技术采用光散射剂在聚酰亚胺薄膜制备过程中介入并通过其调控光学性能的思路,利用现有聚酰亚胺薄膜,采用简单的机械加工,可以提高初始薄膜的雾度,较光散射剂明显降低了生产难度,也提高了聚酰亚胺薄膜性能的均匀性,因为光散射剂在聚酰亚胺薄膜制备过程中介入存在分散不均的现象,这是两相界面必然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整卷聚酰亚胺薄膜上存在局部性能差异的问题。本技术提出的结构不存在此问题,通过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夹着设有复数个通孔的中间层聚酰
亚胺薄膜形成整体薄膜结构,在提高薄膜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持薄膜拉伸强度。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技术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2]其中,上层聚酰亚胺薄膜1、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2、圆柱形通孔21、下层聚酰亚胺薄膜3、粘结层4、粘结层5。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有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简洁,通孔只在一处标出,作为常识,通孔为阵列排布,利于制备且薄膜各部分性能均匀,具体制备方法以及测试方法为常规技术,涉及的薄膜、胶都为常规产品。
[0014]实施例一
[0015]参见图1

2,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由上层聚酰亚胺薄膜1、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2、下层聚酰亚胺薄膜3以及粘结层4、5组成;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位于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设有复数个圆柱形通孔21,相邻通孔之间的距离为10cm,通孔的内径为0.8 mm,附图中为示意性表示。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通过粘结层粘接,从而形成内部多孔聚酰亚胺薄膜一体结构。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为5μm,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一致,分别为10μm,如此可构成25μm厚的薄膜,匹配现有常规使用的25μm规格。透光雾度仪(WGTS)测定结果显示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的雾度1.1%,现有常规25μm规格聚酰亚胺薄膜的雾度为0.4%。万能试验机测定结果显示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与常规25μm规格聚酰亚胺薄膜相当。
[0016]实施例二
[0017]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由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粘结层组成;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位于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设有复数个圆柱形通孔,相邻通孔之间的距离为10cm,通孔的内径为1 mm。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通过粘结层粘接,从而形成内部多孔聚酰亚胺薄膜一体结构。
[0018]实施例三
[0019]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由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粘结层组成;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位于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设有复数个圆柱形通孔,相邻通孔之间的距离为8cm,通孔的内径为0.5 mm。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下层聚酰亚胺薄
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通过粘结层粘接,从而形成内部多孔聚酰亚胺薄膜一体结构。
[0020]对比例
[002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调整为10μm,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一致为7.5μm,其余不变,得到的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较常规25μm规格聚酰亚胺薄膜下降偏大,不适合应用。
[0022]生产时,先用针在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上打孔,然后在两面涂透明胶,最后与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下层聚酰亚胺薄膜复合,使得三层粘接为整体。
[0023]本技术为了提高常规聚酰亚胺薄膜的雾度,采用三层结构并且中间层设置通孔,避免了现有技术采用光散射剂的问题,而且产品两面依然是平整的薄膜,不影响应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位于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以及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设有复数个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在于,上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在于,下层聚酰亚胺薄膜、中间层聚酰亚胺薄膜之间设有粘结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薄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建军赵继英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凯姆勒绝缘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