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4486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防撞结构,防撞梁的杆长方向与车长方向一致且杆身位于前纵梁下方,防撞梁的前端、中部分别与前纵梁的前端、中部固连,防撞梁的后端与汽车副车架相连。利用汽车前纵梁下方的闲置空间设置防撞梁,并将防撞梁与前纵梁、汽车副车架相连。在汽车受到碰撞时,防撞梁自身具有纵向抗压强度以提高机仓的纵向变形能力,加之防撞梁与前纵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提高了偏置碰撞能力,由于防撞梁的后端还与副车架相连,所以前端收到的碰撞外力还可以沿车身纵向向后传递,在并未占据机仓空间的前提下辅助加强前纵梁的防撞强度。机仓空间的前提下辅助加强前纵梁的防撞强度。机仓空间的前提下辅助加强前纵梁的防撞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防撞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碰撞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各种交通工具中普遍设置有防撞梁,主要起到避免外部事物对车辆造成较大冲击,保护内部乘员安全的作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防撞梁发生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以减小碰撞造成的损失。现在汽车排量、重量以及尺寸越来越大,对碰撞的要求日趋严苛。
[0003]名称为“防撞梁总成”(文献号:CN111409580A),公开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横梁、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分别设置于防撞横梁的两端,第一吸能盒与防撞横梁之间通过第一转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吸能盒与防撞横梁之间通过第二转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上述第一转轴的两端沿着车身高度方向穿过该防撞横梁和该第一吸能盒,该第一转轴的两端通过螺母进行固定;该第二转轴的两端沿着车身高度方向穿过该防撞横梁和该第二吸能盒,该第二转轴的两端通过螺母进行固定。
[0004]名称为“防撞梁及其总成”(文献号:CN111959422A),公开了一种防撞梁总成,其包括防撞梁、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所述防撞梁包括左侧梁和右侧梁,所述左侧梁与右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吸能盒安装在所述左侧梁上,所述第二吸能盒安装在右侧梁上。
[0005]上述方案均为传统的防撞梁,即只是在车辆的前纵梁前方设置吸能单元,通过吸能单元的变形吸能来保护前纵梁的完整性,并未对前纵梁的防撞强度的提高作出贡献,一旦碰撞冲力过大,吸能盒吸能变形后仍有碰撞冲力施加于前纵梁并导致前纵梁的完整性无法保持,机仓变形的事故则无法避免,严重的将导致A柱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防撞结构,在并未占据机仓空间的前提下辅助加强前纵梁的防撞强度。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杆状的防撞梁的杆长方向与车长方向一致且杆身位于前纵梁下方,防撞梁的前端、中部分别与前纵梁的前端、中部固连,防撞梁的后端与汽车副车架相连。
[0008]上述方案利用汽车前纵梁下方的闲置空间设置防撞梁,并将防撞梁与前纵梁、汽车副车架相连。在汽车受到碰撞时,防撞梁自身具有纵向抗压强度以提高机仓的纵向变形能力,加之防撞梁与前纵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提高了偏置碰撞能力,由于防撞梁的后端还与副车架相连,所以前端收到的碰撞外力还可以沿车身纵向向后传递,避免车辆结构件在车宽方向的变形同时还改善了A柱的抗变形能力。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状态立体图:
[0011]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3所示,一种汽车防撞结构,杆状的防撞梁10的杆长方向与车长方向一致且杆身位于前纵梁20下方,防撞梁10的前端、中部分别与前纵梁20的前端、中部固连,防撞梁10的后端与汽车副车架30相连。
[0013]上述方案利用汽车前纵梁20下方的空置区域设置防撞梁10,同时防撞梁10由前纵梁20端部顺延连接至汽车副车架30,将防撞梁10与前纵梁20和汽车副车架30相连。纵向碰撞外力一方面由前纵梁20承担并沿纵向向后传递,另一方面则由防撞梁10承担并沿纵向传递至副车架和地板纵梁上,消减了A柱下端承受巨大的纵向载荷作用,不仅提高偏置碰撞能力,由于左右两侧的对称设置,也大大提高了车辆正面碰撞的抗变形能力。
[0014]优选的,防撞梁10的前端与前纵梁20的前端分别连接至前连接板40的上下部位处。设置前连接板40可以选择布置防撞梁10的前端高度位置,也就是说,连接板40在适当高度范围内受到碰撞时均可以有效承担并合理的向后分解传递至防撞梁10与前纵梁20。
[0015]所述的防撞梁10的中部有立式布置的立柱50,立柱50的上端与前纵梁20的中段部位固连。防撞梁10的中部连接车身的支柱20,不仅能保证防撞梁10的稳定,同时也有导向分流的作用,更为显著的是纵向布置的防撞梁10、前纵梁20之间布置连接板40、立柱50而构造成方形框架,由碰撞载荷导致的纵向铅锤面内的弯矩作用时防撞梁10、前纵梁20、连接板40、立柱50构成的框架的抗弯能力突出增强。
[0016]防撞梁10为管状且管腔截面为圆形、椭圆或方圆型轮廓。由此可见,防撞梁10为管状且截面封闭的环形区域,这样既减轻了重量又提高了抗弯、抗扭能力。
[0017]所述的防撞梁10的后端有支座60,支座60与汽车副车架30拆卸式固连。汽车副车架30为重要的独立部件,其与车身之间采用拆卸式的连接方案,有利于各种部件的装配,所以本专利技术采用的防撞梁10与汽车副车架30的连接方案为拆卸式的方案。
[0018]优选的,防撞梁10的后端连接有板面垂直车长方向的连接板70,支座40焊接在连接板70的后侧板面上。在防撞梁10与支座60之间设置连接板70使得防撞梁10与支座60连接更加稳定,当受到撞击时防撞梁10与支座60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0019]所述的支座60为由上盒体63、下盒体64的盒口贴合焊接构成的盒体状,且竖向布置的连接管62的上下管段部位与上盒体63、下盒体64的盒顶、盒底焊接连接。首先支座60为盒状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保证了防撞梁10和副车架30的稳定连接,起到良好的支撑和作用力的能量传递的功能。
[0020]优选的,防撞梁10的前端设置有固定板80,所述的固定板80上焊有螺母81供螺栓穿过,螺母81的孔芯方向与防撞梁10的长度方向一致。通过固定板80使防撞梁10与前连接板40紧密贴合合,避免受到撞击时防撞梁10与前连接板40脱离。
[0021]立柱50的上端有支座51,支座51上有孔芯为铅锤向的连接套管511。螺栓穿过套管511将防撞梁10与前纵梁20固定连接,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0022]优选的防撞梁10的前、后两段整体为顺直状且中部为弯弧形过渡段,上端与前纵梁20相连的立柱50的下端布置过渡段与前段的顺延位置处。通过对防撞梁10的路径设计,能够优化受力,确保防撞梁10能量吸收和溃缩路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杆状的防撞梁(10)的杆长方向与车长方向一致且杆身位于前纵梁(20)下方,防撞梁(10)的前端、中部分别与前纵梁(20)的前端、中部固连,防撞梁(10)的后端与汽车副车架(30)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撞梁(10)的前端与前纵梁(20)的前端分别连接至前连接板(40)的上下部位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撞梁(10)的中部有立式布置的立柱(50),立柱(50)的上端与前纵梁(20)的中段部位固连。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撞梁(10)为管状且管腔截面为圆形、椭圆或方圆型轮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撞梁(10)的后端有支座(60),支座(60)与汽车副车架(30)拆卸式固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撞梁(10)的后端连接有板面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斌曹裕胜苑潇涵皮秋生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