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3259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电池模组包括壳体和输出极底座;壳体内设置有电芯,电芯连接有输出极巴片;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输出极底座用于安装输出极巴片;输出极底座包括第二插接部和第二转动部,第二插接部与第一插接部插接,第二转动部与第一转动部插接,以使输出极底座安装于壳体,第二转动部能绕第一转动部转动,以使第二插接部能与第一插接部分离,使输出极底座能脱离壳体。一方面,通过两个插接部和两个转动部的插接配合,能在提高输出极底座安装效率的同时,提高输出极底座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两个转动部的转动配合能实现两个插接部的分离,可提高输出极底座的拆卸和维护的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模组的电池通常经由输出极巴片向外输出电流,为了保护输出极巴片,电池模组通常设有输出极底座,输出极底座能够实现输出极巴片的固定和绝缘保护。然而,现有技术中,输出极底座存在安装、拆卸和维护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极底座的安装、拆卸和维护效率高的电池模组。
[0004]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0006]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电芯,电芯连接有输出极巴片;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
[0007]输出极底座,用于安装输出极巴片;输出极底座包括第二插接部和第二转动部,第二插接部与第一插接部插接,第二转动部与第一转动部插接,以使输出极底座安装于壳体,第二转动部能绕第一转动部转动,以使第二插接部能与第一插接部分离,使输出极底座能脱离壳体。
[000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壁体上开设有具有缺口的配合腔,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均设置于配合腔内;
[0009]第二插接部穿过缺口伸入配合腔与第一插接部插接,第二转动部穿过缺口伸入配合腔与第一转动部插接并转动配合。
[00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配合腔内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从配合腔与缺口相对的壁体向缺口位置延伸,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均形成于加强板。
[00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插接部和多个第一转动部,输出极底座包括与多个第一插接部一一对应插接的多个第二插接部以及与多个第一转动部一一对应的插接并转动配合的多个第二转动部;
[0012]或者,
[0013]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插接部和多个第一转动部,输出极底座包括与一个第二插接部以及一个第二转动部,第二插接部同时与多个第一插接部插接,第二转动部同时与多个第一转动部插接并转动配合。
[00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二者中的一者为弧状凸起结构,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二者中的另一者为弧形槽状结构,弧形槽状结构与弧状凸起结构插接;
[0015]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二者中的一者为弧状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二者
中的另一者为弧状槽,弧状槽与弧状部插接并转动配合。
[00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接部为弧形槽状结构,第一转动部为设置于第一插接部的弧形槽状结构的槽壁的弧状部,以使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共同形成第一S结构;第二插接部为弧状凸起结构,第二转动部为开设于第二插接部的壁体上的弧状槽,以使第二插接部和第二转动部共同形成与第一S结构适配的第二S结构。
[00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接部的槽口尺寸小于第一插接部的槽身的最大尺寸,第一转动部设置于第一插接部的槽口处,以使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插接时,第一转动部能阻止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沿插接的反方向分离。
[00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壁体的端部位置开设有配合腔,配合腔的腔口位于壳体的壁体的端面,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均设置于配合腔内,且第一转动部邻近端面设置;
[0019]输出极底座包括输出极本体和设置于输出极本体的安装件,安装件位于配合腔内,输出极本体从壳体的壁体的端部伸出至配合腔外,用于安装输出极巴片,第二插接部和第二转动部均形成于安装件,且第二转动部邻近端面设置;
[0020]输出极本体与端面之间形成有转动间隙,以使第二转动部能绕第一转动部转动。
[00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输出极本体具有与第二转动部连接的倾斜面,倾斜面相对水平面倾斜,以与端面形成转动间隙。
[00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输出极底座还设置有弹性卡扣,当第二插接部与第一插接部插接,第二转动部与第一转动部插接时,弹性卡扣扣设于壳体的壁体。
[00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壁体的端部位置开设有具有缺口的配合腔,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均设置于配合腔内,且均与壳体开设缺口的壁体间隔设置;第二插接部穿过缺口伸入配合腔与第一插接部插接,第二转动部穿过缺口伸入配合腔与第一转动部插接并转动配合;
[0024]弹性卡扣与第二插接部连接,且在第二插接部与第一插接部插接时,与壳体开设缺口的壁体扣接,以阻止输出极底座脱离壳体。
[002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卡扣的一端与第二插接部连接,弹性卡扣的周侧与第二插接部间隔设置设置,形成弹性避让槽。
[002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插接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弹性卡扣,两个弹性卡扣均与壳体开设缺口的壁体扣接。
[002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壳体包括位于多个电芯堆叠方向一端的端板,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均设置于端板,以使输出极底座安装于端板。
[0028]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备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29]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包括壳体和输出极底座;壳体内设置有电芯,电芯连接有输出极巴片;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输出极底座用于安装输出极巴片;输出极底座包括第二插接部和第二转动部,第二插接部与第一插接部插接,第二转动部与第一转动部插接,以使输出极底座安装于壳体,第二转动部能绕第一转动部转动,以使第二插接部能与第一插接部分离,使输出极底座能脱离壳体。
[0030]一方面,通过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插接配合,通过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插接配合,能在提高输出极底座安装效率的同时,提高输出极底座安装于壳体后的稳
固性;另一方面,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能转动配合,实现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分离,从而可提高输出极底座的拆卸和维护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2]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0034]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35]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图4的I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7]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输出极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8]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输出极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9]图标:10

壳体;101

端板;102

配合腔;1021

缺口;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芯,所述电芯连接有输出极巴片;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一转动部;输出极底座,用于安装所述输出极巴片;所述输出极底座包括第二插接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插接,以使所述输出极底座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转动部能绕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以使所述第二插接部能与所述第一插接部分离,使所述输出极底座能脱离所述壳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壁体上开设有具有缺口的配合腔,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均设置于所述配合腔内;所述第二插接部穿过所述缺口伸入所述配合腔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所述第二转动部穿过所述缺口伸入所述配合腔与所述第一转动部插接并转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腔内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从所述配合腔与所述缺口相对的壁体向所述缺口位置延伸,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均形成于所述加强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插接部和多个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输出极底座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插接部一一对应插接的多个所述第二插接部以及与多个所述第一转动部一一对应的插接并转动配合的多个所述第二转动部;或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插接部和多个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输出极底座包括与一个所述第二插接部以及一个所述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插接部同时与多个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所述第二转动部同时与多个所述第一转动部插接并转动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二者中的一者为弧状凸起结构,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二者中的另一者为弧形槽状结构,所述弧形槽状结构与所述弧状凸起结构插接;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二者中的一者为弧状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二者中的另一者为弧状槽,所述弧状槽与所述弧状部插接并转动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为弧形槽状结构,所述第一转动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弧形槽状结构的槽壁的弧状部,以使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一转动部共同形成第一S结构;所述第二插接部为弧状凸起结构,所述第二转动部为开设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壁体上的弧状槽,以使所述第二插接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共同形成与所述第一S结构适配的第二S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槽口尺寸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云张鹏杨秋立金佺良安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