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94283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缆牵引传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牵引机构包括传送装置、液压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传送装置包括左右对称的一对传送带牵引机构,两个传送带牵引机构的传送带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有用于传输电缆的空隙;传送带外表面周向上开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用于包覆不同半径的待传输电缆;每个传送带内侧还设置有压紧模块,相对设置的压紧模块配合,以挤压与其对应的传送带使空隙的间距变小,并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其两侧的凹槽中。本发明专利技术传送机构在传输电缆时,在液压动力装置驱动下,压紧模块能挤压传送带,使其上的凹槽能够将电缆包覆起来,以避免电缆摩擦损伤。避免电缆摩擦损伤。避免电缆摩擦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缆牵引传送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缆一般具有半径小、长度大、柔性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通信、石油、航空航天、海洋信息检测、军工等领域的生产和使用。在电缆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传输缆绳,在通信电缆的铺设过程中,也需要对电缆进行输送和牵引,在桥梁等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钢丝绳进行牵引,在这些过程中,都要使用到缆绳传送机构。
[0003]使用广泛的电缆传送机构一般只能适用于同种半径尺寸的电缆传送,而对于特种产品而言,存在变径电缆,而这些专用电缆还需保证在高传送力下具有使用寿命,这对电缆传送机构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现有的电缆传送机构,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急需一种既能满足变径电缆的传送需求,同时又能实现较大牵引力和较小缆绳损伤的能力的牵引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及其控制方式,其具有能实现不同半径电缆传送,且结构简单紧凑、牵引力大、对电缆损伤小、控制简单等优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所述机构包括传送装置、液压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包括左右对称的一对传送带牵引机构,两个所述传送带牵引机构的传送带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有用于传输电缆的空隙;所述传送带外表面周向上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用于包覆不同半径的待传输电缆;每个所述传送带内侧还设置有压紧模块,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压紧模块配合,以挤压对应的传送带使所述空隙的间距变小,并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其两侧的所述凹槽中;
[0006]工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液压动力装置驱动两个压紧模块正向挤压对应的所述传送带,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所述凹槽中,再控制两个传送带牵引机构分别朝相反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电缆与所述传送带之间产生摩擦力实现电缆传送,传送过程中所述压紧模块能在对应的传送带内侧滑动。
[0007]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圆弧凹槽和第二圆弧凹槽,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圆弧凹槽,且所述第二圆弧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底面,两个凹槽的圆心连线垂直于所述传送带外表面。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凹槽与所述第二圆弧凹槽的圆心距为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优选为7mm。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圆弧凹槽的半径比为8:3

12:7。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圆心位于其所在传送带外表面上方,且与其所在
的传送带外表面的直线距离为第一圆弧凹槽半径的到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底部与所述传送带内表面的直线距离为所述传送带厚度的到优选的,所述传送带的厚度为12mm

15mm,其宽度优选为30mm

40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液压动力装置包括蓄能器、液压缸和泵,所述蓄能器出口和所述泵的输入端连接,且二者之间设置有单向阀;所述泵的输出端连接有液压缸,且二者之间设置有换向阀,所述换向阀、所述蓄能器、所述液压缸和所述泵形成液压回路;所述液压缸的输出轴与所述压紧模块连接;优选的,所述换向阀为三位换向阀。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液压动力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接收液压回路中的压力信号,并将该压力信号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以控制开闭所述液压动力装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传送带牵引机构还包括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将所述传送带张紧,所述主动轮还连接有动力机构,所述控制装置能控制所述动力机构驱动所述主动轮转动,以通过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和张紧力使所述传送带旋转,进而带动所述从动轮旋转。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的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在如前任一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上实现,该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6]S1、控制装置判断液压动力装置是否满足预设加压条件,若不满足,则控制所述液压动力装置充能,直至满足所述预设加压条件后,再控制所述液压动力装置加压,以驱动压紧模块正向挤压与其对应的传送带,直至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传送带上的凹槽中;若满足,则直接控制所述液压动力装置加压以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所述凹槽中;
[0017]S2、加压完成后,所述控制装置再控制两个传送带牵引机构分别朝相反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电缆和所述传送带之间产生摩擦力实现电缆传送;
[0018]S3、传送结束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液压动力装置卸压,以使所述压紧模块不再对所述传送带施加摩擦正压力。
[0019]进一步的,步骤S1中,控制装置基于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的压力信号,判断当前液压回路压力是否小于预设压力:若是,则控制泵给蓄能器充能,直至实时压力达到所述预设压力后,控制所述泵关闭,再对压紧模块进行加压;若否,则直接执行步骤S2;
[0020]优选的,步骤S1中,当待传输电缆的半径发生变化时,所述压紧模块对与其对应的传送带施加的摩擦正压力保持不变;
[0021]优选的,步骤S1中加压的步骤包括: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换向阀从中位换向至加压位进行加压,以使液压回路中的液压能源进入液压缸输入端以推动所述液压缸的输出轴从其输出端伸出,以驱动压紧模块压紧待传输电缆;
[0022]优选的,步骤S3中卸压的步骤包括: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换向阀换向至卸压位,使液压缸中的液压能源全部回流,以使所述压紧模块不再对所述传送带施加摩擦正压力。
[0023]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备以下优点:
[0024]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包括传送装置、液压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传送装置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传送带牵引机构,传送带牵引机构外侧设置有张紧的环形传
送带,其内侧设置有压紧模块,传送带外表面周向上开设有凹槽,两传送带接触面之间的凹槽中能设置不同半径的待传输电缆,且将电缆用传送带进行包裹,能减小对电缆的损伤;压紧模块能在液压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对传送带施加摩擦正压力,以将待传输电缆压入在凹槽中。压紧后,两条传送带能够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且压紧模块与传送带接触的一侧能在传送带上滑动,从而避免阻碍传送带旋转,以便能够实现电缆的传输。
[0025]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通过在传送带牵引机构内侧设置压紧模块,且压紧模块在液压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能对传送带施加正向压力,以将电缆压紧在传送带上的凹槽中,且两侧对称设置的压紧模块能通过控制装置中预设的压紧压力对传送皮带施加相同的摩擦正压力,从而对电缆也产生相同的摩擦正压力,进一步减小对电缆的损伤。
[0026]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的液压动力装置包括蓄能器、液压缸和泵,蓄能器出口和泵的输入端连接,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包括传送装置(1)、液压动力装置(2)和控制装置(3),所述传送装置(1)包括左右对称的一对传送带牵引机构,两个所述传送带牵引机构的传送带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有用于传输电缆的空隙;所述传送带外表面周向上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用于包覆不同半径的电缆;每个所述传送带内侧还设置有压紧模块,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压紧模块配合,以挤压对应的传送带使所述空隙的间距变小,并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其两侧的所述凹槽中;工作时,所述控制装置(3)控制所述液压动力装置(2)驱动两个压紧模块正向挤压对应的所述传送带,将待传输电缆压紧到所述凹槽中,再控制两个传送带牵引机构分别朝相反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电缆与所述传送带之间产生摩擦力实现电缆传送,传送过程中所述压紧模块能在对应的传送带内侧滑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圆弧凹槽和第二圆弧凹槽,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圆弧凹槽,且所述第二圆弧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底面,两个圆弧凹槽的圆心连线垂直于所述传送带外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凹槽与所述第二圆弧凹槽的圆心距为预设距离,优选的,所述预设距离为7mm;优选的,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圆弧凹槽的半径比为8:3

12:7。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凹槽的圆心位于其所在传送带外表面上方,且与其所在的传送带外表面的直线距离为第一圆弧凹槽半径的到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部与所述传送带内表面的直线距离为所述传送带厚度的到优选的,所述传送带的厚度为12mm

15mm;其宽度优选为30mm

40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径电缆传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动力装置(2)包括蓄能器(2

1)、液压缸(1

3)和泵(2

5),所述蓄能器(2

1)出口和所述泵(2

5)的输入端连接,且二者之间设置有单向阀(2

4);所述泵(2

5)的输出端连接有液压缸(1

3),且二者之间设置有换向阀(2

2),所述换向阀(2

2)、所述蓄能器(2

1)、所述液压缸(1

3)和所述泵(2

5)形成液压回路;所述液压缸(1

3)的输出轴与所述压紧模块连接;优选的,所述换向阀(2

2)为三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斌周文飞徐坤李兵郑文景罗星许利刚李卓聂时振鲍林孙成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