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92575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第一步,人工将吊弦线从上料模块上的线盘中引出并经过校正模块的校正后进入到输送模块;第二步,输送模块对吊弦线进行输送并使得吊弦线穿过裁线模块后进入送线模块;第三步,输送模块和送线模块对吊弦线同时进行输送且在吊弦线达到送线预定长度后停止输送;第四步,裁线模块对吊弦线进行加热、旋捻和拉断操作以完成定长裁线作业;所述校正模块、输送模块、裁线模块和送线模块依次设于工作台上,所述上料模块设于工作台的侧方;第五步,送线模块输送裁断后的吊弦线进入下一工位,同时重复第二步至第四步以完成下一次的裁断作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吊弦线的自动进线、校正和张紧,并于吊弦线裁断处形成锥台形端部,不会出现散股现象且利于后续的穿线作业。后续的穿线作业。后续的穿线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接触网吊弦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对铁路工艺质量和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电气化铁路线路中,接触网是保证铁路正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网搭接于电气化铁路供电线路上,向电力机车及其附属设备提供电力。在接触网系统中,吊弦作为接触网和机车导电弓之间接触良好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线路上每隔6~8米需要安装一套整体吊弦将接触线悬吊于承力索上,从而保证接触线的悬挂高度和使得接触线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保证接触网和导电弓具有良好的接触关系。吊弦包括吊弦线、设于吊弦线一侧或两侧的心形环和钳压管、设于吊弦线一端部或两端部的线鼻子。吊弦的生产过程主要分为进线裁线、穿线、拉紧、压接、打标和捆扎几个步骤,其中的穿线包括吊弦线穿过钳压管、心形环和线鼻子,拉紧是指利用吊弦线拉紧心形环和钳压管,压接包括钳压管和线鼻子与吊弦线的压紧。目前吊弦的生产方式还是以人工为主,一般采用四到五人为一个班,进行前述各个步骤的工序。这种生产方式存在人力成本高、吊弦成品精度低等问题,特别是吊弦的裁线和压接两个环节,人工生产方式存在长度尺寸不一致、不均匀,压接不牢固或压接力度过大导致钳压管和/或线鼻子开裂等问题。在进线过程中,由于吊弦线是缠绕于线盘之上,这就需要人工进行放线、抻拉校正,如此既费时费力,又无法保证吊弦线处于张紧状态,从而使得后续生产过程中还需对其进行张紧。在裁线工序中,裁线方式多以剪切为主,即人工使用钢钳等工具将吊弦线剪断。人工剪切的裁线方式,一方面作业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机械自动化生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会使得吊弦线散股,即吊弦线在剪断处出现绞线散开的散股现象,从而不利于后续的穿线操作,特别是在吊弦线穿过钳压管和/或穿入线鼻子中的作业中,吊弦线端部散开的绞线会产生很大的干扰。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利用多个模块单元实现对吊弦线的自动进线、校正和张紧,利用加热、旋捻、拉断的方式实现自动裁线且吊弦线于裁断处形成锥台形端部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吊弦线裁断处散股的技术问题并利于后续的穿线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第一步,人工将吊弦线从上料模块上的线盘中引出并经过校正模块的校正后进入到输送模块;第二步,输送模块对吊弦线进行输送并使得吊弦线穿过裁线模块后进入送线模块;第三步,输送模块和送线模块对吊弦线同时进行输送且在吊弦线达到送线预定长度后停止输送;第四步,裁线模块对吊弦线进行加热、旋捻和拉断操作以完成定长裁线作业;所述校正模块、输送模块、裁线模块和送线模块
依次设于工作台上,所述上料模块设于工作台的侧方;第五步,送线模块输送裁断后的吊弦线进入下一工位,同时重复第二步至第四步以完成下一次的裁断作业。
[0006]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上料模块用于放线,即将吊弦线的线盘放置于所述上料模块上利用上料驱动器和输送驱动器进行放线,并利用上料驱动器和输送驱动器的同步运行对所放线的吊弦线进行张紧;所述校正模块用于对吊弦线进行校正,之所以需要对吊弦线进行校正,是因为吊弦线缠绕于线盘上,放线时吊弦线有所弯曲,而制作吊弦所需要的吊弦线需要尽可能的直长,吊弦线需要尽可能的直长是因为吊弦成品虽然可以略有弯曲,但制作吊弦时需要根据吊弦的长度需要进行裁线,所以吊弦线需要基本上是笔直的;所述输送模块用于定长输送吊弦线,所述送线模块根据输送驱动器的转动圈数计算所输送的吊弦线的长度,当所输送的吊弦线到达预定长度后停止输送,由吊弦生产线上的裁线模块进行裁线;所述送线模块用于对吊弦线进行输送,将吊弦线输送到吊弦生产线的下一工位中进行生产。
[0007]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裁线压紧部用于压紧吊弦线从而为吊弦线的旋捻、拉断提供固定端;所述裁线绞断部用于压紧吊弦线并对其进行旋拧、拉断;所述裁线电源部用于为位于裁线压紧部和裁线绞断部之间的吊弦线的发热提供电源。
[0008]本专利技术使用时,吊弦线穿过裁线压紧部和裁线绞断部后,所述裁线压紧部的裁线压紧活动块压紧吊弦线从而将其一端压紧固定;所述裁线绞断部的裁线绞断卡盘在所述裁线绞断夹紧气缸的带动下夹紧吊弦线的另一端;所述裁线电源部、裁线电源铜板A、裁线压紧部、位于裁线压紧部和裁线绞断部之间的吊弦线、裁线绞断部和裁线电源铜板B组成回路,所述裁线电源部开始供电;整个回路中位于裁线压紧部和裁线绞断部之间的吊弦线的横截面积最小,根据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的原理及焦耳定律Q=I2Rt,位于裁线压紧部和裁线绞断部之间的吊弦线的发热量最大从而使得该处的吊弦线受热软化;所述裁线绞断部的裁线绞断驱动器带动裁线绞断卡盘转动以旋捻位于裁线压紧部和裁线绞断部之间的吊弦线,旋捻完成后,固定于所述裁线安装座上的裁线绞断拉断气缸推动所述裁线绞断部远离所述裁线压紧部以拉断吊弦线从而完成裁线作业。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利用上料模块和输送模块进行吊弦线的自动进线和张紧,利用校正模块对吊弦线进行校正,利用送线模块将吊弦线输送到下一工位。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吊弦线的自动进线、校正和张紧,使用本专利技术所裁断的吊弦线,于吊弦线裁断处形成锥台形端部,不会出现散股现象且利于后续的穿线作业。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上料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校正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校正模块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输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输送模块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送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裁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裁线压紧部和裁线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裁线压紧部和裁线安装座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裁线绞断部和裁线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中裁线绞断部和裁线安装座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中裁线绞断部和裁线安装座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依次为:10、上料模块,11、上料支撑底板,121、上料支撑侧板A,122、上料支撑侧板B,131、上料安装板A,132、上料安装板B,14、上料减速机,15、上料驱动器,161、上料转轴A,1611、上料转轴A卡板,162、上料转轴B,1621、上料转轴B凸起部,17、上料卡盘,171、上料卡盘扳手,18、上料手轮,181、上料手轮把手,20、校正模块,校正模块,21、校正支撑板,211、校正支撑板条形孔,212、校正支撑板转轮,213、校正支撑板筋板,214、校正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人工将吊弦线从上料模块(10)上的线盘中引出并经过校正模块(20)的校正后进入到输送模块(30);第二步,输送模块(30)对吊弦线进行输送并使得吊弦线穿过裁线模块(60)后进入送线模块(40);第三步,输送模块(30)和送线模块(40)对吊弦线同时进行输送且在吊弦线达到送线预定长度后停止输送;第四步,裁线模块(60)对吊弦线进行加热、旋捻和拉断操作以完成定长裁线作业;所述校正模块(20)、输送模块(30)、裁线模块(60)和送线模块(40)依次设于工作台(50)上,所述上料模块(10)设于工作台(50)的侧方;第五步,送线模块(40)输送裁断后的吊弦线进入下一工位,同时重复第二步至第四步以完成下一次的裁断作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模块(10)包括上料支撑底板(11)、设置于所述上料支撑底板(11)两端的上料支撑侧板A(121)和上料支撑侧板B(122)、分别设于上料支撑侧板A(121)和上料支撑侧板B(122)上端且相对应设置的上料转轴A(161)和上料转轴B(162),吊弦线的线盘卡置于所述上料转轴A(161)和上料转轴B(16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支撑侧板A(121)背离所述上料支撑侧板B(122)的表面上设有上料安装板A(131),所述上料安装板A(131)上安装有上料减速机(14),所述上料减速机(14)的输出轴与所述上料转轴A(161)相连接,所述上料减速机(14)与所述上料驱动器(15)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支撑侧板B(122)背离所述上料支撑侧板A(121)的表面上设有上料安装板B(132),所述上料安装板(132)上设有用于夹持所述上料转轴B(162)的横移杆的上料卡盘(17),所述横移杆用于调整所述上料转轴B(162)相对于所述上料转轴A(161)的横向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卡盘(17)上螺接有上料卡盘扳手(171),通过转动所述上料卡盘扳手(171)以使得所述上料卡盘(17)夹紧或松开所述上料转轴B(162)的横移杆从而固定或调整所述上料转轴B(162)相对于所述上料转轴A(161)的横向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转轴B(162)的横移杆的端部设有上料手轮(18),通过所述上料手轮(18)推动横移杆横向移动以调整所述上料转轴B(162)相对于所述上料转轴A(161)的横向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手轮(18)上转动设有上料手轮把手(181),所述上料手轮把手(181)可相对于所述上料手轮(18)扳出和扳入。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转轴A(161)的端部设有上料转轴A卡板(1611),所述上料转轴A卡板(1611)用于卡置吊弦线的线盘。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转轴B(162)的端部设有上料转轴B凸起部(1621),所述上料转轴B凸起部(1621)用于卡置吊弦线的线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弦定长上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模块(20)包括安装于所述工作台(50)上的校正支撑板(21)、与所述校正支撑板(21)固定连接的校正安装板(22)、与所述校正安装板(22)固定连接的校正安装条(23),所述校正安装板(22)的上端面为弧形且沿弧形上端面布设有多组校正安装板转轮(24),所述校正安装条(23)的端部设有校正安装条转轮(231),吊弦线经过校正安装条转轮(231)和校正安装板转轮(24)被进行校正;优选的,所述校正安装条(23)的端部还设有校正安装条调整板(232),通过调整所述校正安装条调整板(232)相对于所述校正安装条(23)的位置以调整所述校正安装条转轮(231)与所述校正安装条调整板(232)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粗细的吊弦线;优选的,所述校正安装条调整板(232)与所述校正安装条(23)相连接的位置处设有调整板条形孔(2321),通过所述调整板条形孔(2321)调整所述校正安装条调整板(232)相对于所述校正安装条(23)的位置;优选的,所述校正安装条(23)通过校正安装条转轴(233)与所述校正安装板(22)相连,所述校正安装板(22)上设有校正安装板调节孔(221),通过所述校正安装板调节孔(221)调整所述校正安装条(23)相对于所述校正安装板(22)的角度并使得所述校正安装条(23)与所述校正安装板(22)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校正安装板(22)上设有校正安装板安装孔(223);优选的,每组校正安装板转轮(24)中转轮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优选的,所述校正支撑板(21)上设有校正支撑板条形孔(211),所述校正支撑板条形孔(211)上安装有校正支撑板转轮(212),通过所述校正支撑板条形孔(211)调整所述校正支撑板转轮(212)相对于所述校正支撑板(21)的位置,通过所述校正支撑板转轮(212)对吊弦线进行校正;优选的,所述校正支撑板(21)上设有用于增强所述校正支撑板(21)支撑强度的矫正支撑板筋板(213);优选的,所述校正支撑板(21)上设有校正支撑板连接板(214),所述校正安装板(22)上设有校正安装板连接板(225),通过所述校正支撑板连接板(214)和所述校正安装板连接板(225)实现所述校正支撑板(21)与所述校正安装板(22)的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校正安装板连接板(225)上设有连接板条形孔(2251),通过所述连接板条形孔(2251)调整所述校正安装板(22)相对于所述校正支撑板(21)的位置;优选的,所述校正安装板(22)上设有用于增强所述校正安装板(22)支撑强度的校正安装板筋板(224);优选的,所述输送模块(30)包括安装于所述工作台(50)上的输送安装架(31)、安装于所述输送安装架(31)上且与所述输送导引器(33)位置相对应的输送主动轮(34)、安装于所述输送安装架(31)上且带动所述输送主动轮(34)转动的输送驱动器(32)、与所述输送主动轮(34)相邻近且滑动安装于所述输送安装架(31)上的输送从动轮(35),调整所述输送从动轮(35)相对于所述输送主动轮(34)的位置从而调整对所输送吊弦线的夹持程度和适应不同粗细的吊弦线;优选的,所述输送安装架(31)上设有输送从动轮滑轨安装座(39),所述输送从动轮滑轨安装座(39)上设有输送从动轮滑轨(38),所述输送从动轮滑轨(38)上滑动连接输送从动
轮滑块(37),所述输送从动轮(35)安装于所述输送从动轮滑块(37)上;优选的,所述输送从动轮滑轨安装座(39)上固定安装有输送从动轮气缸(36),所述输送从动轮气缸(36)驱动所述输送从动轮滑块(37)相对于所述输送从动轮滑轨(38)滑动;优选的,所述送线模块(40)包括安装于所述工作台(50)上的送线安装架(41),所述送线导引器(42)安装于所述送线安装架(41)上,所述送线安装架(41)上安装有不少于两个的送线主动轮安装板(44),所述送线主动轮安装板(44)上安装有送线主动轮(46),所述送线主动轮(46)被送线主动轮驱动器(45)驱动转动,所述送线主动轮(46)上方安装有送线从动轮(47);优选的,所述送线主动轮安装板(44)上安装有送线从动轮安装板(48),所述送线从动轮(47)安装于所述送线从动轮安装板(48)上;优选的,所述送线从动轮安装板(48)上设有送线从动轮调节杆(49),通过调节所述送线从动轮调节杆(49)以调整所述送线从动轮(47)相对于所述送线主动轮(46)的位置从而调整对所输送吊弦线的夹持程度和适应不同粗细的吊弦线;优选的,相邻送线主动轮(46)之间设有送线穿线管(43),所述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志峰李育冰周振平刘洪生刘志兵胡闯安小旭陈瑞峰韩彦张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