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220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包括上框板、下框板、尾部框板、钩尾销与车钩,所述上框板的表面活动插设有转动上套,所述转动上套的内壁活动连接有上转动管,所述上转动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中部转动管,所述中部转动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转动管,所述下框板的表面活动插设有转动下套,所述转动下套套设于下转动管的表面,所述中部转动管贯穿车钩的表面,所述钩尾销依次穿过上转动管、中部转动管、下转动管的表面,该转动套可以减少损耗,相较于传统的转动套,在车钩与上框板、下框板之间发生旋转的时候,转动套与车钩、上框板、下框板接触的部分摩擦力较大,损耗较多,有利于提高部件使用寿命较短。高部件使用寿命较短。高部件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


[0001]本技术属于转动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

技术介绍

[0002]车钩与钩尾框配合安装,能起到车辆之间的连挂、牵引、缓冲的作用,为了方便钩尾框与车钩连接的车转弯,通常钩尾框与车钩之间设计成能相互旋转,使得车后面用钩尾框与车钩连接的货箱能形成一定的角度,方便车转弯,而车钩与钩尾框之间连接的旋转轴部分通常套设有转动套,转动套依次穿过钩尾框与车钩,配合转动。
[0003]现有的转动套在车钩与钩尾框旋转时,转动套的表面与车钩、钩尾框的表面摩擦损耗严重,降低车钩、钩尾框、转动套的使用寿命,增加零件更换的频率,增加资金支出,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包括上框板、下框板、尾部框板、钩尾销与车钩,所述上框板的表面活动插设有转动上套,所述转动上套的内壁活动连接有上转动管,所述上转动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中部转动管,所述中部转动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转动管,所述下框板的表面活动插设有转动下套,所述转动下套套设于下转动管的表面,所述中部转动管贯穿车钩的表面,所述钩尾销依次穿过上转动管、中部转动管、下转动管的表面。
[0006]优选地,所述转动上套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移动块,所述上转动管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一移动块环形移动的第一移动环槽,所述转动下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移动块,所述下转动管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二移动块环形移动的第二移动环槽。
[0007]优选地,所述中部转动管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一移动块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直槽,所述下转动管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二移动块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直槽。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直槽与第二移动直槽位于同一个竖线上,所述第一移动块与第二移动块的尺寸相同。
[0009]优选地,所述上框板与下框板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挡环,所述转动上套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限位挡环镶嵌的第一挡槽,所述转动下套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限位挡环镶嵌的第二挡槽。
[0010]优选地,所述尾部框板固定连接于上框板、下框板之间。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通过设置有转动上套、上转动管、中部转动管、下转动管与转动下套,转动上套与上框板紧贴,中部转动管与车钩紧贴,转动下套与下框板紧贴,上转动管与转动上套之间能旋转,下转动管与转动下套之间能旋转,使得车钩与上框板、下框板之间发生旋转的时
候,是上转动管与转动上套之间旋转、下转动管与转动下套之间旋转,其之间的摩擦力可以降到最低,减少损耗,而传统的转动套,在车钩与上框板、下框板之间发生旋转的时候,转动套与车钩、上框板、下框板接触的部分摩擦力较大,损耗较多,有利于提高部件使用寿命较短。
[0013]2.通过把转动上套、下转动管与上转动管、中部转动管、转动下套之间为可拆分式连接,使得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损耗不同,在损耗后,可对应更换不能继续使用的零件,使零件能充分的利用,降低资金的支出。
附图说明
[00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剖切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上框板与下框板的剖切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转动上套的剖切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上转动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部转动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下转动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技术转动下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上框板;2、下框板;3、尾部框板;4、钩尾销;5、车钩;6、转动上套;7、上转动管;8、中部转动管;9、下转动管;10、转动下套;11、限位挡环;12、第一挡槽;13、第一移动块;14、第一移动环槽;15、第一移动直槽;16、第二移动直槽;17、第二移动环槽;18、第二挡槽;19、第二移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请参阅图1

图8,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包括上框板1、下框板2、尾部框板3、钩尾销4与车钩5,上框板1的表面活动插设有转动上套6,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定性,所以转动上套6与上框板1之间为紧贴,故摩擦力较大,在车钩5与上框板1、下框板2转动时,较大的摩擦力使得上框板1与转动上套6之间不转动,转动上套6与上转动管7转动,减少上框板1、转动上套6之间的损耗,防止上框板1表面的孔越来越大,连接松动,造成不稳定,转动下套10与转动上套6之间的原理相同,转动上套6的内壁活动连接
有上转动管7,上转动管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中部转动管8,中部转动管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转动管9、上转动管7、中部转动管8、下转动管9为一体,下框板2的表面活动插设有转动下套10,转动下套10套设于下转动管9的表面,中部转动管8贯穿车钩5的表面,钩尾销4依次穿过上转动管7、中部转动管8、下转动管9的表面。
[0027]进一步的,转动上套6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移动块13,上转动管7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一移动块13环形移动的第一移动环槽14,转动下套1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移动块19,下转动管9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二移动块19环形移动的第二移动环槽17,通过第一移动环槽14、第二移动环槽17,使得转动上套6与上转动管7之间能旋转、下转动管9与转动下套10之间能旋转,中部转动管8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一移动块13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直槽15,下转动管9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二移动块19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直槽16,通过旋转下转动管9,使得第二移动直槽16与第二移动块19对齐,即可使转动下套10通过第二移动块19沿第二移动直槽16的轨道从下方滑落,旋转上转动管7,使得第一移动直槽15与第一移动块13对齐,即可使上转动管7、中部转动管8、下转动管9通过第一移动块13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包括上框板(1)、下框板(2)、尾部框板(3)、钩尾销(4)与车钩(5),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板(1)的表面活动插设有转动上套(6),所述转动上套(6)的内壁活动连接有上转动管(7),所述上转动管(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中部转动管(8),所述中部转动管(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转动管(9),所述下框板(2)的表面活动插设有转动下套(10),所述转动下套(10)套设于下转动管(9)的表面,所述中部转动管(8)贯穿车钩(5)的表面,所述钩尾销(4)依次穿过上转动管(7)、中部转动管(8)、下转动管(9)的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钩尾框用转动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上套(6)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移动块(13),所述上转动管(7)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一移动块(13)环形移动的第一移动环槽(14),所述转动下套(1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移动块(19),所述下转动管(9)的表面配合开设有供第二移动块(19)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谦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盛轨道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