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5234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燃机(1),具备:进气歧管(4),其与气缸盖(3)的进气端口(15)连接;中间冷却器(6),其相对于气缸盖(3)配置于气缸体(2)的相反侧,并固定于气缸盖(3);节气门体(5),其夹持在进气歧管(4)和中间冷却器(6)之间,并与进气歧管(4)和中间冷却器(6)连接;输送管(7),其向配置于气缸盖(3)、进气歧管(4)以及节气门体(5)包围的空间内,并固定于气缸盖(3)的燃料喷射阀(8)供给燃料。(3)的燃料喷射阀(8)供给燃料。(3)的燃料喷射阀(8)供给燃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进气歧管和输送管的内燃机。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使与内燃机的进气端口连接的进气歧管弯曲成J字形,并在其内侧空间配置用于燃料配管的输送管的结构广为人知。通过这种结构,在输送管的周围由进气歧管包围的状态下,输送管的保护性能得到提高。例如,在内燃机的周围配置有辅机的发动机室中,即使辅机受到了外力的作用,辅机和输送管也不容易发生接触,能够防止输送管的变形和移动(参考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35537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在安装了增压器的内燃机中,可以在与进气歧管相比位于吸入空气的上游侧配置中间冷却器(冷却增压空气的装置)。中间冷却器配置于例如在发动机室内运行风容易通过的位置。另外,中间冷却器和进气歧管之间通过进气管连接。根据该进气管的形状,存在进气歧管在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移动,不能防止输送管的变形和移动的可能性。
[0006]本案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其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改善输送管的保护性能。此外,不限于该目的,作为本案的其他目的在于,发挥出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即传统技术中不能够获得的作用和效果。
[0007]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08]公开的内燃机具备:进气歧管,其与气缸盖的进气端口连接;中间冷却器,其相对于气缸盖配置于气缸体的相反侧,并固定于气缸盖;节气门体,其夹持在进气歧管和中间冷却器之间,并与进气歧管和中间冷却器连接;输送管,其向配置于气缸盖、进气歧管以及节气门体包围的空间内,并固定于气缸盖的燃料喷射阀供给燃料。
[0009]专利技术效果
[0010]根据公开的内燃机,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改善输送管的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显示作为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结构的示意图。
[0012]图2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透视示意图。
[0013]图3是图1所示的节气门体的截面示意图。
[0014]图4是图1所示的节气门体的透视示意图。
[0015]图5是图1所示的中间冷却器的透视示意图。
[0016]图6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示意图。
[0017]【符号说明】
[0018]1:内燃机
[0019]2:气缸体
[0020]3:气缸盖
[0021]4:进气歧管
[0022]5:节气门体
[0023]6:中间冷却器
[0024]7:输送管
[0025]8:燃料喷射阀
[0026]9:辅机
[0027]10:增压器
[0028]11:动力阀机构
[0029]12:排气歧管
[0030]13:进气管
[0031]14:气缸
[0032]15:进气端口
[0033]16:排气端口
[0034]2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5][1.构成][0036]图1和图2所示的内燃机1是例如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等的发动机,安装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内燃机1具备穿孔有圆柱形气缸14的气缸体2和固定于气缸体2的气缸盖3。气缸体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气缸14,也可以并排设置多个气缸14。气缸14的内部可滑动地插入通过连杆与曲轴相连的活塞。活塞封闭气缸14的一端部(在图1中为气缸14的下端部)。通过利用燃料的燃烧反应使活塞在气缸14的内部往复滑动以使曲轴旋转,产生车辆的驱动力。
[0037]气缸盖3,例如与气缸体2的上方相邻配置,配置于气缸14的另一端部侧(在图1中为气缸体2的上端部侧)。气缸盖3上穿孔有用于向气缸14中导入吸入空气的进气端口15和用于排出排气的排气端口16。进气端口15和排气端口16设置为与气缸14连通。在气缸14与进气端口15的边界部分设置有未图示的进气阀,在气缸14和排气端口16的边界部分设置有未图示的排气阀。用于控制这些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动作(气门升程量和开闭时机)的动力阀机构11安装在气缸盖3上。另外,气缸盖3上固定有用于向气缸14和进气端口15的内部喷射燃料(气油、轻油等)的燃料喷射阀8(喷注器)。
[0038]进气端口15上连接有进气歧管4,排气端口16上直接连接有排气歧管12或增压器10。这些进气歧管4和排气歧管12或增压器10一起固定于气缸盖3。进气歧管4为相对于气缸盖3在与气缸体2相反侧(上方)从气缸盖3延伸的形状,即形成为从水平方向观察向远离气缸体2的方向延伸的形状。另外,排气歧管12为相对于气缸盖3在与气缸体2相反侧(上方)从气缸盖3延伸的形状,即形成为从水平方向观察向远离进气歧管4的方向延伸的形状。图1所
示的进气歧管4为,从气缸盖3向左上方倾斜延伸后在向右上方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形状。另外,图1所示的排气歧管12为从气缸盖3向右上方弯曲的形状。
[0039]排气歧管12的下游侧连接有增压器10。增压器10为利用从气缸14排出的排放气体的压力使吸入空气增压的装置。通过排放气体的压力使介入安装于排气通道上的涡轮旋转,并利用该旋转使介入安装于进气通道上的压缩机旋转,从而实现向气缸14的增压。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增压器10下游侧的排气通道的详述以及增压器10上游侧的进气通道的详述。
[0040]增压器10的涡轮和压缩机的旋转軸例如同轴配置。压缩机的下游侧连接有进气管13。进气管13的下游侧介入安装有中间冷却器6。中间冷却器6是用于冷却增压空气的热交换器。中间冷却器6相对于气缸盖3配置于气缸体2的相反侧(上方)。通过利用中间冷却器6冷却增压空气,能够提高填充效率,增加内燃机1的输出。图1所示的中间冷却器6通过未图示的支架固定于气缸盖3上。
[0041]如图1和图2所示,在进气歧管4和中间冷却器6之间配置有内置节气门阀的节气门体5。节气门体5在夹持于进气歧管4和中间冷却器6之间的状态下,与进气歧管4和中间冷却器6二者相连。进气歧管4、节气门体5以及中间冷却器6这三个构件一体固定。进气歧管4固定以与节气门体5的一个侧面进行面接触,中间冷却器6固定以与节气门体5的另一个侧面(与一个侧面相反侧的面)进行面接触。节气门体5和进气歧管4的固定部位在从气缸盖3侧观察内燃机1的状态下,配置于气缸盖3的外侧。
[004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内燃机1具备将进气歧管4、节气门体5以及中间冷却器6一起拧紧并一体固定的螺栓21,并且具备用于将进气歧管4和节气门体5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螺栓22。临时固定螺栓22是在安装中间冷却器6前的内燃机1中用于使进气歧管4和节气门体5事先一体化的紧固件。如果不需要事先使进气歧管4和节气门体5一体化,则可以省略与临时固定螺栓22相关的结构。
[0043]节气门体5上设有插通有螺栓21的插通孔23和插通有临时固定螺栓22的临时固定孔25。如图4所示,插通孔23设置于进气通道的周围的三个部位。临时固定孔25设置于进气通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进气歧管,其与气缸盖的进气端口连接;中间冷却器,其相对于所述气缸盖配置于气缸体的相反侧,并固定于所述气缸盖;节气门体,其夹持在所述进气歧管和所述中间冷却器之间,并与所述进气歧管和所述中间冷却器连接;以及输送管,其向配置于所述气缸盖、所述进气歧管以及所述节气门体包围的空间内,并固定于所述气缸盖的燃料喷射阀供给燃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气缸盖侧观察所述内燃机的状态下,所述节气门体与所述进气歧管的固定部位配置于所述气缸盖的外侧,并且,所述输送管配置于与所述节气门体重合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进气歧管、所述节气门体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木友和松永礼俊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