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1140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1),包括由支撑单元(2)保持的护套单元(3),在所述护套单元中,转向芯轴(4)围绕纵轴线(L)在内护套(31)中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内护套能够沿着至少一个调节方向相对于支撑单元(2)调节一个调节行程,其中,在内护套(31)与支撑单元(2)之间布置用于限制调节行程的至少一个限制装置,所述限制装置具有在调节方向上起作用的止挡阻尼装置(6、60)。为了改善止挡特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所述止挡阻尼装置(6、60)具有与速度相关的阻尼器(61)。阻尼器(61)。阻尼器(6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能调节的转向柱,其包括护套单元,该护套单元由支撑单元保持并且在该护套单元中,转向芯轴能够围绕纵向轴线旋转地支承在内护套中,该内护套能够相对于支撑单元沿着至少一个调节方向调节一个调节行程,其中,在内护套和支撑单元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限制调节行程的限制装置,该限制装置具有在调节方向上起作用的止挡阻尼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具有带有转向芯轴的转向轴,在转向芯轴的在行驶方向上的面向驾驶员的后端部处附接有用于引入转向命令的方向盘。转向芯轴能够绕其纵向轴线旋转地安装在调节单元中的内套管(也简称套管或内护套)中。内护套容纳在护套单元的外护套中,其也被称为箱形摆臂或导向箱,所述护套单元通过支撑单元保持在车辆车身上。
[0003]为了设置在人体工程学上有利的方向盘位置,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可调节的转向柱中,调节单元连同安装在其上的方向盘可以相对于车身固定的支撑单元进行调节。为了提供纵向调节,内护套可以相对于护套单元在纵向方向上,即在调节方向上沿纵轴线的方向调节。高度调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护套单元能够连同内护套垂直地沿高度方向、以横向于纵轴线的调节方向相对于支撑单元调节。
[0004]纵向调节可以例如通过在护套单元的外部套管(也被称为外套管或外护套)中的内护套(也被称为内套管或简称为套管)的伸缩式布置来实现。为了调节高度(高度调节可以单独地或优选地与纵向调节结合地形成),护套单元能够例如围绕水平枢转轴线可枢转地支承在支撑单元上,使得内护套的具有方向盘的后端部可以随转向芯轴向上或向下枢转,例如如DE 10 2016 220140 A1中所述。
[0005]为了预先设定最大可能的调节行程,已知的是,在内护套和支撑单元之间为每个调节方向设置至少一个限制装置,优选地分别作为止挡件设置在调节行程的针对调节方向的两个端部上,例如用于在纵向调节时限制拉出和推入。限制装置具有分别沿调节方向彼此相对指向的止挡件,例如止挡元件或止挡面,所述止挡件在调节行程的端部上彼此相对止挡并且阻止进一步的调节。
[0006]为了减少由猛烈碰撞引起的不期望的噪音生成并且避免感觉不舒服的触觉,在KR 101615224 B1中提出,在限制装置的止挡之间布置止挡阻尼装置。其具有由橡胶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器,该缓冲器在调节单元止挡时弹性变形并且阻尼冲击。因此,降低了冲击噪声。然而缺点在于,在设置端部位置时,调节单元在端部止挡上由缓冲器逆着调节方向从端部位置弹性地弹回,尤其是当其以相对高的调节速度止挡时。由此必须再次将调节单元调节到端部位置中。
[0007]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止挡性能的可调节转向柱。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转向柱以及通过权利要求12的特征来实现。有利的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0009]用于机动车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包括护套单元,该护套单元由支撑单元保持并且在该护套单元中,转向芯轴在内护套中能够围绕纵向轴线旋转地支承,该内护套在至少一个调节方向上相对于支撑单元能够调节一个调节行程,其中,用于限制调节行程的至少一个限制装置布置在内护套和支撑单元之间,该限制装置具有在调节方向上起作用的止挡阻尼装置,在该转向柱中,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止挡阻尼装置具有与速度相关的阻尼器。
[0010]与速度相关的阻尼器在撞击时基本上引起制动,即通过吸收动能、例如通过转换为摩擦热逐渐降低调节速度。因此,当调节单元以高调节速度撞击在阻尼器上时,作用高的制动力,并且调节单元被剧烈制动。调节单元由内套管和安装在其中的转向芯轴形成。制动在阻尼器的作用方向上逆着调节方向进行。在通过阻尼器制动的过程中,调节单元的移动速度减小直到静止,并且与此伴随地,作用的制动力减小直到零。当调节单元静止时,也就是相对速度为零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器在调节方向上或逆着调节方向不施加力。
[0011]与速度相关的阻尼器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在止挡时不出现或者至少不出现干扰性的弹性复位力。所述内护套或护套单元在到达端部止挡时不弹回或至少不明显回弹。
[0012]优选地,可以将阻尼器设计并将其尺寸设计为,使得其能量吸收能力对应于至少等于内护套在纵向调节时的、或者护套单元在高度调节时在出现最大调节速度时的运行中的最大预期动能。由此可以确保,内护套或护套单元可以通过阻尼器在端部止挡中制动直至静止状态,并且不回弹。
[0013]通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与速度相关的阻尼器,转向柱可以可靠地受阻尼地转移至端部止挡,其中,不出现如在现有技术中那样的回弹,并且避免干扰噪声并且达到舒适的触感。
[0014]该限制装置可以设置在护套单元和内护套之间,该内护套在纵向方向上可调节地容纳在护套单元中。相应地,至少一个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止挡阻尼装置位于护套单元的外管之间,在所述外管中,内护套以能够沿纵向方向优选伸缩式移动的方式被容纳。在内护套和外护套之间可选地插入一个或多个另外的中间套筒,使得形成多重伸缩组件。至少一个止挡阻尼装置可布置在内护套和外护套之间,或内护套和/或外护套和多重伸缩组件的插入内护套和外护套之间的纵向可调节的中间护套之间。在为了纵向调节而伸缩式移入或移出期间,在端部止挡处,内护套抵靠阻尼器并且被制动,换句话说,内护套形成转向柱的待制动的部件。
[0015]作为上述实施例的附加或替代,可以规定,限制装置设置在支撑单元和护套单元之间。为此,至少一个阻尼器可以布置在支撑单元和护套单元之间。由此,止挡件可在沿高度方向调节时被阻尼,在该调节时,内护套与护套单元一起相对于支撑单元向上或向下调节。在这种情况下,护套单元形成了转向柱的待制动的构件。
[0016]可以规定,设置有阻尼器,该阻尼器在调节方向上,例如在内护套移入到护套单元中时沿纵向方向,或者在向下调节时沿高度方向缓冲待制动的构件的端部止挡。
[0017]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是,限制装置具有两个在相反的调节方向上起作用的阻尼器。在此一个阻尼器用于在调节方向上缓冲止挡,并且一个用于在相反的调节方向上缓冲止挡。由此,在调节的两个可能的端部位置中可实现软的、受阻尼的止挡。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器优选可以具有线性摩擦制动器。线性摩擦制动器吸收在端部止挡时由待制动的构件所引入的动能,也就是说,将其基本上完全转化成摩擦热。在此,由阻尼器在其作用方向上施加与调节方向相反的、与速度相关的制动力。在此有利的是,基本上没有出现抵抗待制动的调节运动的弹性复位力。摩擦制动器可以在摩擦阻尼器中通过可相对运动的、处于摩擦接触的摩擦面之间的界面摩擦来实现,或者通过在流体阻尼器中通过流体、例如粘性液体或气体的排挤来实现的流体摩擦来实现。
[0019]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提出,阻尼器具有在调节方向上突出的推杆,所述推杆在阻尼器壳体中在调节方向上速度受阻尼地能够在接触位置和端部位置之间运动。阻尼器壳体可以固定在护套单元、支撑单元或内护套上,并且推杆与调节方向相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1),包括由支撑单元(2)保持的护套单元(3),在所述护套单元中,转向芯轴(4)围绕纵轴线(L)在内护套(31)中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内护套能够沿着至少一个调节方向相对于支撑单元(2)调节一个调节行程,其中,在内护套(31)与支撑单元(2)之间布置用于限制调节行程的至少一个限制装置,所述限制装置具有在调节方向上起作用的止挡阻尼装置(6、60),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阻尼装置(6、60)具有与速度相关的阻尼器(6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设置在所述护套单元(3)和沿纵向方向能调节地容纳在所述护套单元中的所述内护套(31)之间。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装置布置在所述支撑单元(2)和所述护套单元(3)之间。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限制装置具有两个在相反的调节方向上起作用的阻尼器(6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61)具有线性的摩擦制动器。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61)具有沿一个调节方向突出的推杆,所述推杆能够在阻尼器壳体(63)中沿调节方向速度受阻尼地在接触位置和端部位置之间运动。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阻尼装置(6、60)具有拉入装置(64)。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入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蒂姆
申请(专利权)人: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