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101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下柱进入上柱的筒状部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润滑脂的排出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沿第1方向延伸且伸缩自如;以及外筒的转向柱,其将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转向柱具备:下柱;以及上柱,其一端部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下柱,在该上柱的另一端部设有支承转向轴的轴承,上柱具备:夹紧部,其滑动自如地外套于下柱,该夹紧部设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狭缝;以及筒状部,其呈筒状,该筒状部的一端部与夹紧部相连续,该筒状部的另一端部内嵌有轴承而被封闭,筒状部具有空气孔,该空气孔与筒状部的一端部分隔且贯通筒状部的外周面和内周面。和内周面。和内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中,为了将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操作传递给车轮而具备转向装置。这样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安装有方向盘;以及外筒的转向柱,其将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在转向装置中,有时具备能够使方向盘的位置在转向轴的轴向上变更的机构。例如,专利文献1的转向轴具备:下轴;以及上轴,其滑动自如地与下轴连结。另外,转向柱具备:下柱,其内部包括下轴;以及上柱,其滑动自如地与下柱连结。并且,当沿轴向对方向盘施加负荷时,上轴滑动,方向盘沿轴向位移。另外,上柱追随上轴的滑动而滑动。
[0003]并且,专利文献1的上柱具备:夹紧部,其滑动自如地外套于下柱;筒状的筒状部,其从夹紧部向方向盘延伸出;以及一对突出部,其自夹紧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夹紧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筒状部内嵌有支承上轴的轴承。一对突出部夹着夹紧部的狭缝地配置。并且,当压缩负荷作用于一对突出部时,夹紧部的狭缝的槽宽变窄。也就是说,夹紧部夹持配置于内部的下柱。由此,上柱被限制成不相对于下柱滑动。并且,支承于筒状部的上轴也被限制滑动,方向盘的位置被固定。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2561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8]另外,关于筒状部的两端部,与夹紧部连续的一端侧开口,而靠近方向盘的另一端侧的内部被轴承和上轴封闭。因此,筒状部的内部经由夹紧部的狭缝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然而,当下柱进入筒状部的一端侧时,筒状部的一端侧封闭。并且,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因下柱的进入而被压缩。其结果,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通过下柱的外周面与筒状部的内周面之间而向外部空间漏出。下柱的外周面和筒状部的内周面是滑动面,涂敷有润滑脂。因此,润滑脂有可能与通过下柱与筒状部之间的空气一起向外部空间排出。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上柱具有筒状部和夹紧部,但在以往的转向装置中,也存在下柱具有筒状部和夹紧部的情况。并且,若上柱进入下柱的筒状部,则会产生同样的课题。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下柱进入上柱的筒状部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润滑脂的排出的转向装置。或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上柱进入下柱的筒状部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润滑脂的排出的转向装置。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中,该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沿第1方向延伸且伸缩自如;以及外筒的转向柱,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旋转
自如,所述转向柱具备:下柱;以及上柱,其一端部滑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下柱,在该上柱的另一端部设有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轴承,所述上柱具备:夹紧部,其滑动自如地外套于所述下柱,该夹紧部设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狭缝;以及筒状部,其呈筒状,该筒状部的一端部与所述夹紧部相连续,该筒状部的另一端部内嵌有所述轴承而被封闭,所述筒状部具有空气孔,该空气孔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分隔且贯通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和内周面。
[0012]筒状部的内部通过空气孔而始终开放。因此,当下柱进入筒状部的内部时,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孔向外部空间排出到外部。因此,涂敷于下柱的外周面和筒状部的内周面的润滑脂不会与空气一起向外部空间排出。
[0013]另外,在上述转向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转向轴缩短的情况下,所述下柱和所述空气孔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重叠。
[0014]作为上述转向装置的期望的技术方案,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具有:第1内径部,其能够与所述下柱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以及第2内径部,其内径大于所述第1内径部的内径,所述空气孔贯通所述第2内径部。
[0015]当下柱进入筒状部的内部时,下柱被第1内径部支承。因此,能够抑制上柱相对于下柱晃动。另外,在下柱进入到筒状部的内部的情况下,会在下柱与第2内径部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空气孔始终开放,能够可靠地排出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
[0016]作为上述转向装置的期望的技术方案,该转向装置具备:托架,其具有从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夹着所述夹紧部的第1侧板和第2侧板;以及紧固机构,其具有贯穿所述第1侧板和所述第2侧板的紧固轴,该紧固机构紧固所述第1侧板和所述第2侧板,所述上柱具备一对突出部,该一对突出部夹着所述狭缝地从所述夹紧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所述紧固机构的紧固时,该一对突出部被所述第1侧板和所述第2侧板按压,在所述一对突出部设有供所述紧固轴插入的长槽,所述空气孔贯通的方向与所述长槽贯通的方向平行。
[0017]在利用铸孔形成空气孔和长槽的情况下,形成空气孔的模具和形成长槽的模具的脱模方向被统一。也就是说,能够利用一个模具来形成空气孔和伸缩用长槽,上柱的制造变得容易。
[0018]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中,该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沿第1方向延伸且伸缩自如;以及外筒的转向柱,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所述转向柱具备:下柱;以及上柱,其一端部滑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下柱,在该上柱的另一端部设有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轴承,所述下柱具备:筒状部,其呈筒状;以及夹紧部,其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突出且滑动自如地外套于所述上柱,该夹紧部设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狭缝,所述筒状部具有空气孔,该空气孔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分隔且贯通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和内周面。
[0019]筒状部的内部通过空气孔而始终开放。因此,当上柱进入筒状部的内部时,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孔向外部空间排出到外部。因此,涂敷于上柱的外周面和筒状部的内周面的润滑脂不会与空气一起向外部空间排出。
[0020]另外,在上述转向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转向轴缩短的情况下,所述上柱和所述空气孔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重叠。
[0021]作为上述转向装置的期望的技术方案,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具有:第1内径部,其能够与所述上柱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以及第2内径部,其内径大于所述第1内径部的内径,所
述空气孔贯通所述第2内径部。
[0022]当上柱进入筒状部的内部时,上柱被第1内径部支承。因此,能够抑制上柱相对于下柱晃动。另外,在上柱进入到筒状部的内部的情况下,会在上柱与第2内径部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空气孔始终开放,能够可靠地排出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
[0023]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中,即使下柱进入到上柱的筒状部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润滑脂的排出。或者,即使上柱进入到下柱的筒状部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润滑脂的排出。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0026]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0027]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0028]图4是沿着轴剖切图3的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0029]图5是本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转向装置,其中,该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沿第1方向延伸且伸缩自如;以及外筒的转向柱,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所述转向柱具备:下柱;以及上柱,其一端部滑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下柱,在该上柱的另一端部设有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轴承,所述上柱具备:夹紧部,其滑动自如地外套于所述下柱,该夹紧部设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狭缝;以及筒状部,其呈筒状,该筒状部的一端部与所述夹紧部相连续,该筒状部的另一端部内嵌有所述轴承而被封闭,所述筒状部具有空气孔,该空气孔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分隔且贯通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和内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在所述转向轴缩短的情况下,所述下柱和所述空气孔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具有:第1内径部,其能够与所述下柱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以及第2内径部,其内径大于所述第1内径部的内径,所述空气孔贯通所述第2内径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该转向装置具备:托架,其具有从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夹着所述夹紧部的第1侧板和第2侧板;以及紧固机构,其具有贯穿所述第1侧板和所述第2侧板的紧固轴,该紧固机构紧固所述第1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生田智纮佐藤庆之杉下杰清水宏高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