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622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45
一种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包括驱动电机和竖直设置的立式桶体,立式桶体内设有与驱动电机相连接的混合组件;所述混合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轴和水平连接于主轴不同高度上的撑杆组,撑杆组包括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根撑杆,且撑杆组的两根撑杆设置于主轴的相对两侧;所述撑杆组上连接有向上翻卷物料的外螺带和向下挤压物料的内螺带,外螺带和内螺带形成物料的对流;所述立式桶体外包裹有加热炉;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双螺带结构,内螺带与外螺带在旋转范围内有交叉,外螺带使物料向上翻转,内螺带使物料向下挤压,保证了物料在釜提的充分对流,使包覆造粒效果更佳。使包覆造粒效果更佳。使包覆造粒效果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


[0001]本技术涉及包覆造粒
,具体涉及一种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全球的石油资源储量稀缺毋庸置疑,特别是汽车行业,以石油为主要燃料的发展受到极大威胁,新能源汽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相应的汽车锂电行业也日益增长,锂电池原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锂电的负极材料以石墨为主,而制造锂电池负极材料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石墨的包覆造粒过程,造粒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池的质量。
[0003]包覆造粒也称包覆颗粒燃料,属于弥散燃料的一种,在高温气冷堆中,采用铀、钍的氧化物或碳化物作为燃料,并把它弥散在石墨中,由于石墨基体不够致密,因而要在燃料颗粒外面包上耐高温的、坚固而气密性好的多层外壳,以防止裂变产物的外泄和燃料颗粒的膨胀。外壳是由不同密度的热解碳和碳化硅(SiC)组成的,其总厚度应大于反冲原子的自由程,一般在100~300μm之间,整个燃料颗粒的直径为1mm,使用包覆颗粒燃料不仅可达到很深的燃耗,而且大大提高了反应堆的工作温度。
[0004]中国专利号CN211487351U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用立式搅拌釜,包括: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电机、传动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管体、轴承、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安装于所述搅拌组件的一侧,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管、连接管、壳体和第二加热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罐体的外侧壁。
[0005]上述公开的这种立式搅拌釜通过第二管体的转动实现对颗粒的搅动混合,而由于立式搅拌釜的设置,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于搅拌釜底部,难以实现对石墨颗粒的有效混合,从而影响石墨颗粒的包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包覆效果好,对流式混合的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
[0007]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包括驱动电机和竖直设置的立式桶体,立式桶体内设有与驱动电机相连接的混合组件;所述混合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轴和水平连接于主轴不同高度上的撑杆组,撑杆组包括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根撑杆,且撑杆组的两根撑杆设置于主轴的相对两侧;所述撑杆组上连接有向上翻卷物料的外螺带和向下挤压物料的内螺带,外螺带和内螺带形成物料的对流;所述立式桶体外包裹有加热炉。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轴与撑杆之间设有加强座,加强座上形成有呼吸口。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立式桶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封头、筒体主体和下封头,上封头和筒体主体之间设有相连接的设备法兰,筒体主体和下封头为一体式结构,且下封头为自上而下尺寸逐渐减小的锥形结构。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封头上形成有人孔和进料口,下封头底部形成有出料口,上封头中部设有机架座,机架座上设有机架,且机架内设有密封主轴的浮环式机械密封,驱动电机设置于机架上,驱动电机与主轴之间设有相连接的减速器和联轴器。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螺带连接于所有的撑杆组上,且外螺带沿相邻撑杆组对角的撑杆外端螺旋设置,撑杆组上设有两条沿主轴对称设置的外螺带。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螺带设置于主轴中部,且内螺带连接于撑杆中部,内螺带沿相邻撑杆组对角的撑杆中部螺旋设置,撑杆组上设有两条沿主轴对称设置的内螺带,内螺带底部位于筒体主体和下封头连接处。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相邻撑杆之间设有与立式桶体的内壁相适配的绕流板,且最上方的撑杆与主轴之间设有与上封头内壁相适配的刮板。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热炉包括上段加热炉和下段加热炉,上段加热炉对应包裹于筒体主体外,下段加热炉对应包裹于下封头外。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段加热炉和下段加热炉内侧设有扁带形状的波纹电阻带,上段加热炉外侧上设有耳式支座。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热炉自上而下依次预留有上测温口、中测温口和下测温口,上测温口、中测温口和下测温口内均设有相对应的测温接头,测温接头穿过加热炉延伸至立式桶体内。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采用双螺带结构,内螺带与外螺带在旋转范围内有交叉,外螺带使物料向上翻转,内螺带使物料向下挤压,保证了物料在釜提的充分对流,使包覆造粒效果更佳;
[0019]2、加热炉采用上段加热炉,下段加热炉两部分,当设备法兰有泄漏时,只拆除上段加热炉即可完成设备法兰密封件的更换。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立体桶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测温接头的安装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驱动电机1,减速器2,机架3,浮环式机械密封4,机架座5,人孔6,上封头7,设备法兰8,上段加热炉9,耳式支座10,筒体主体11,下段加热炉12,波纹电阻带13,下封头14,出料口15,主轴16,下测温口17,撑杆18,内螺带19,绕流板20,中测温口21,外螺带22,上测温口23,刮板24,加强座25,进料口26,联轴器27,加热炉28,立式桶体29,测温接头30。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26]如图1

4所示,一种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包括驱动电机1和竖直设置的立式桶体29,立式桶体29内设有与驱动电机1相连接的混合组件;所述混合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轴16和水平连接于主轴16不同高度上的撑杆组,撑杆组包括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根撑杆18,
且撑杆组的两根撑杆18设置于主轴16的相对两侧;所述撑杆组上连接有向上翻卷物料的外螺带22和向下挤压物料的内螺带19,外螺带22和内螺带19形成物料的对流;所述立式桶体29外包裹有加热炉28。
[0027]在立式桶体29的中心轴的位置设置主轴16,驱动电机1带动主轴16旋转,主轴16同步带动撑杆18、外螺带22和内螺带19的同步转动。
[0028]主轴16与撑杆18之间设有加强座25,加强座25上形成有呼吸口,主轴16与撑杆18之间焊接固定,加强座25包裹式焊接于主轴16与撑杆18的连接处,通过呼吸口的设置,加热过程中是升温升压的过程,里面的高压气体必须及时排出,行程轴腔与内筒体等压,呼吸口有效的解决了轴的疲劳效应,主要为了提高刚度,降低疲劳效应延长时间寿命。
[0029]立式桶体29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封头7、筒体主体11和下封头14,上封头7和筒体主体11之间设有相连接的设备法兰8,筒体主体11和下封头14为一体式结构,且下封头14为自上而下尺寸逐渐减小的锥形结构。
[0030]上封头7采用长短径比为2:1的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包括驱动电机(1)和竖直设置的立式桶体(29),立式桶体(29)内设有与驱动电机(1)相连接的混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轴(16)和水平连接于主轴(16)不同高度上的撑杆组,撑杆组包括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根撑杆(18),且撑杆组的两根撑杆(18)设置于主轴(16)的相对两侧;所述撑杆组上连接有向上翻卷物料的外螺带(22)和向下挤压物料的内螺带(19),外螺带(22)和内螺带(19)形成物料的对流;所述立式桶体(29)外包裹有加热炉(2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6)与撑杆(18)之间设有加强座(25),加强座(25)上形成有呼吸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桶体(29)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封头(7)、筒体主体(11)和下封头(14),上封头(7)和筒体主体(11)之间设有相连接的设备法兰(8),筒体主体(11)和下封头(14)为一体式结构,且下封头(14)为自上而下尺寸逐渐减小的锥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封头(7)上形成有人孔(6)和进料口(26),下封头(14)底部形成有出料口(15),上封头(7)中部设有机架座(5),机架座(5)上设有机架(3),且机架(3)内设有密封主轴(16)的浮环式机械密封(4),驱动电机(1)设置于机架(3)上,驱动电机(1)与主轴(16)之间设有相连接的减速器(2)和联轴器(2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高温混合造粒釜,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飞田汉玉郑明辉郑植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双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