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52679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包括基体、再生纤维层、夹心层,在夹心层的两端分别设有再生纤维层,每个再生纤维层的外侧均设有一个基体;基体包括第一主料和外加剂,其中第一主料按照重量比例计包括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垃圾的协同处理和资源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建材材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天然骨料的消耗日益增加,储量减少;并且随着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多的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总量日益增多,无处堆放,给城市带来了污染和占用土地的问题。
[0003]建筑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木材、塑料等轻杂物,以及废弃砖、混凝土、玻璃、废弃EPS、废弃泡沫混凝土等,成分复杂。现有的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技术处理后,产生的轻杂物多被焚烧或填埋;因为密度较小,收尘系统收集的废弃EPS、废弃泡沫混凝土也需要付费填埋处理;而生产的大量再生骨料也不满足混凝土、砂浆等再生利用的技术要求,多被用作无力学要求的回填材料使用;这也成为制约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问题之一。
[0004]墙板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轻质内隔墙板是墙板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一类,其具有轻质、轻便、非承重结构对强度要求不高等特点。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进,轻质内隔墙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隔墙板多为水泥基,自重大、干缩大,天然原材料依赖度高。目前开展的少量含有建筑垃圾内隔墙研究和应用中,材料配比复杂、建筑垃圾骨料用量少、原材料成本昂贵的问题。如何破解建筑垃圾骨料的利用和轻质内隔墙板配方工艺的设计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改善了轻质内隔墙板的生产工艺,实现了建筑垃圾再生与工业废渣的协同资源化。
[0006]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包括基体、再生纤维层、夹心层,在夹心层的两端分别设有再生纤维层,每个再生纤维层的外侧均设有一个基体;
[0008]基体包括第一主料和外加剂,其中第一主料按照重量比例计包括22

55%的第一石膏、3

8%的胶材增强剂、42

70%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外加剂的用量为第一石膏重量的0.35

1.2%;
[0009]夹心层与基体过渡界面粘结再生纤维层,添加量为95

145g/m2过渡界面面积;
[0010]夹心层包括第二主料和增粘剂,其中,第二主料按照体积比例计包括25

32%的第二石膏、25

48%的废弃泡沫混凝土颗粒、23

45%的废弃EPS颗粒;增粘剂的用量为第二石膏重量的0.1

1.2%。
[0011]进一步地,第一石膏包括:
[0012]0‑
20%的原状石膏,原状石膏为原状磷石膏、原状脱硫石膏中的一种;
[0013]80

100%的半水石膏,半水石膏为半水磷石膏、半水脱硫石膏中的一种。
[0014]进一步地,胶材增强剂由钢渣粉、铜尾矿粉、锂渣粉、粉煤灰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0015]进一步地,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粒径为0

12mm。
[0016]进一步地,外加剂由聚羧酸减水剂、石膏缓凝剂、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0017]进一步地,增粘剂为聚氨酯增稠剂和醋酸丁酸纤维素中一种或者两种组成。
[0018]进一步地,再生纤维层为建筑垃圾中轻杂物物质经破碎成长度3

12mm,长径比不小于40的纤维。
[0019]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S1、将外加剂、水以及用于形成第一主料的物料混合并搅拌,获得基体料浆,其中第一主料按照重量比例计包括22

55%的第一石膏、3

8%的胶材增强剂、42

70%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外加剂的用量为第一石膏重量的0.35

1.2%;
[0021]S2、将基体料浆浇筑于平模模具中,获得底层的基体;
[0022]S3、在步骤S2形成的底层的基体上,铺设再生纤维层;
[0023]S4、将增粘剂、水以及用于形成第二主料的物料混合并搅拌,获得夹心料浆,其中,第二主料按照重量比例计包括25

32%的第二石膏、25

48%的废弃泡沫混凝土颗粒、23

45%的废弃EPS颗粒,增粘剂的用量为第二石膏重量的0.1

1.2%;
[0024]S5、将步骤S4制备的夹心料浆浇筑于再生纤维层上,形成夹心层;
[0025]S6、在夹心层的上表面铺设再生纤维层;
[0026]S7、待夹心层初凝,再次浇筑S1制备的基体料浆,形成上层的基体;
[0027]S8、合上模具顶板,待所有料浆凝固,获得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板。
[0028]进一步地,S1中的用水量为第一石膏与胶材增强剂重量总和的45

60%;S4中的用水量为第二石膏重量的47

62%。
[0029]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0]S1、将外加剂、水以及用于形成第一主料的物料混合并搅拌,获得基体料浆,其中第一主料按照重量比例计包括22

55%的第一石膏、3

8%的胶材增强剂、42

70%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外加剂的用量为第一石膏重量的0.35

1.2%;
[0031]S2、将增粘剂、水以及用于形成第二主料的物料混合并搅拌,获得夹心料浆,其中,第二主料按照重量比例计包括25

32%的第二石膏、25

48%的废弃泡沫混凝土颗粒、23

45%的废弃EPS颗粒,增粘剂的用量为第二石膏重量的0.1

1.2%;
[0032]S3、将基体料浆浇筑于平模模具中,获得底层的基体;
[0033]S4、在步骤S3形成的底层的基体上,铺设再生纤维层;
[0034]S5、将步骤S2制备的夹心料浆浇筑于S4的再生纤维层上,形成夹心层;
[0035]S6、在夹心层的上表面铺设再生纤维层;
[0036]S7、待夹心层初凝,再次浇筑S1制备的基体料浆,形成上层的基体;
[0037]S8、合上模具顶板,待所有料浆凝固,获得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板。
[003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隔墙板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9](1)本专利技术采用工业副产石膏(脱硫石膏、磷石膏)作为胶凝材料,除外加剂(外加剂是专利技术人利用自然资源配制的)和水为自然资源以外,大量利用建筑垃圾中的再生骨料、
废弃EPS颗粒、废弃泡沫混凝土颗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包括基体(1)、再生纤维层(2)、夹心层(3),在夹心层(3)的两端分别设有再生纤维层(2),每个再生纤维层(2)的外侧均设有一个基体(1);其特征在于:基体(1)包括第一主料和外加剂,其中第一主料按照重量比例计包括22

55%的第一石膏、3

8%的胶材增强剂、42

70%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外加剂的用量为第一石膏重量的0.35

1.2%;夹心层(3)与基体(1)过渡界面粘结再生纤维层(2),添加量为95

145g/m2过渡界面面积;夹心层(3)包括第二主料和增粘剂,其中,第二主料按照体积比例计包括25

32%的第二石膏、25

48%的废弃泡沫混凝土颗粒、23

45%的废弃EPS颗粒;增粘剂的用量为第二石膏重量的0.1

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其特征在于,第一石膏包括:0

20%的原状石膏,原状石膏为原状磷石膏、原状脱硫石膏中的一种;80

100%的半水石膏,半水石膏为半水磷石膏、半水脱硫石膏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其特征在于,胶材增强剂由钢渣粉、铜尾矿粉、锂渣粉、粉煤灰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其特征在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粒径为0~12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其特征在于,外加剂由聚羧酸减水剂、石膏缓凝剂、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其特征在于,增粘剂为聚氨酯增稠剂和醋酸丁酸纤维素中一种或者两种组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其特征在于,再生纤维层为建筑垃圾中轻杂物物质经破碎成长度3

12mm,长径比不小于40的纤维。8.建筑垃圾再生轻质内隔墙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外加剂、水以及用于形成第一主料的物料混合并搅拌,获得基体料浆,其中第一主料按照重量比例计包括22

55%的第一石膏、3

8%的胶材增强剂、42

70%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外加剂的用量为第一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少华曹志雄张桂花徐立鲁龙钊贾晨昊董蕾
申请(专利权)人:瑞泰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