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0033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涉及高炉技术领域,包括炉体和内衬腔,所述内衬腔位于炉体的内部,所述炉体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框,所述定位框的内部中间处通过连接板固定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顶部固定有限位框,所述限位框的内部通过升降机构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有环形管,所述环形管的顶部连接有用于耐火料上料的进料管,且环形管的底部呈环形阵列连接有若干个出料管,通过第一电机控制单向丝杆的转动方向和圈数,使支撑板沿着限位槽向上移动,进而使环形管和出料管整体向上移动,以将耐火料逐层填充到内衬腔中,避免内衬腔中的耐火料出现气泡空腔,从而提升高炉内衬使用时的稳定性。从而提升高炉内衬使用时的稳定性。从而提升高炉内衬使用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高炉
,具体为一种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高炉是用钢板作炉壳,壳内砌耐火砖内衬,高炉本体自上而下分为炉喉、炉身、炉腰、炉腹 、炉缸等。
[0003]但是目前市场上在对高炉的内衬层填充耐火料时,所采用的结构,难以逐层将耐火料填充到高炉的内衬层中,致使填充完毕的内衬层中,含有大量气泡空腔,进而影响高炉后续使用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现有注料结构难以快速与高炉进行安装,导致装置使用过程,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包括炉体和内衬腔,所述内衬腔位于炉体的内部,所述炉体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框,所述定位框的内部中间处通过连接板固定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顶部固定有限位框,所述限位框的内部通过升降机构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有环形管,所述环形管的顶部连接有用于耐火料上料的进料管,且环形管的底部呈环形阵列连接有若干个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底端延伸至内衬腔中,由于若干个出料管呈环形阵列分布在环形管的底部,因此,耐火料进入内衬腔时会更加均匀。
[0006]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控制器和第一电机,所述控制器固定于定位框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固定框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的传动轴延伸至限位框的内部,所述限位框的内部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单向丝杆,所述单向丝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的传动轴相连接,所述单向丝杆与支撑板螺纹连接,所述限位框的外壁开设有用于支撑板升降用的限位槽,所述第一电机与控制器电性连接,通过第一电机控制单向丝杆的转动方向和圈数,可使支撑板沿着限位槽向上移动,进而使环形管和出料管整体向上移动,以将耐火料逐层填充到内衬腔中。
[0007]优选的,所述限位框的内部靠近单向丝杆的一侧固定有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贯穿支撑板,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板沿着限位槽移动时的稳定性。
[0008]优选的,所述定位框的底部两侧均通过滑轨滑动连接有夹板,两个所述夹板的外部设置有卡框,所述卡框的内部两侧均设置有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分别与两个夹板固定连接,且两个限位板之间设置有间距调节机构。
[0009]优选的,所述间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导柱和双向丝杆,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卡框的外部,所述第二导柱和双向丝杆均位于卡框的内部,且第二导柱和双向丝杆均与限位板垂直,所述第二导柱贯穿两个限位板,且第二导柱的两端均与卡框固定,所述第二
电机的传动轴延伸至卡框的内部,并与双向丝杆的一端相连接,两个所述夹板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向丝杆的两侧,所述第二电机与控制器电性连接,通过第二电机带动双向丝杆转动,使两个限位板沿着第二导柱进行相向移动,进而使两个夹板夹紧在炉体的外壁两侧,以提升定位框在炉体顶部的稳定性。
[0010]优选的,所述夹板为弧形结构,所述夹板的外壁固定有耐高温橡胶垫,以使夹板能够进一步贴合炉体的外壁,增加夹板在炉体外壁的稳定性。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通过第一电机控制单向丝杆的转动方向和圈数,使支撑板沿着限位槽向上移动,进而使环形管和出料管整体向上移动,以将耐火料逐层填充到内衬腔中,避免内衬腔中的耐火料出现气泡空腔,从而提升高炉内衬使用时的稳定性。
[0013]2、本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通过第二电机带动双向丝杆转动,使两个限位板沿着第二导柱进行相向移动,进而使两个夹板夹紧在炉体的外壁两侧,以提升定位框在炉体顶部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定位框安装过程中的便捷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实施例1中固定框的俯视图;
[0016]图3为实施例1中环形管的俯视图;
[0017]图4为实施例1中环形管的仰视图;
[0018]图5为实施例2的主视图;
[0019]图6为实施例2中卡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定位框;2、支撑板;3、限位槽;4、单向丝杆;5、第一导柱;6、进料管;7、环形管;8、出料管;9、控制器;10、炉体;11、内衬腔;12、限位框;13、夹板;14、卡框;15、第二电机 ;16、第二导柱;17、双向丝杆;18、限位板;19、耐高温橡胶垫;20、固定框;21、第一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
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包括炉体10和内衬腔11,内衬腔11位于炉体10的内部,炉体10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框1,定位框1的内部中间处通过连接板固定有固定框20,固定框20的顶部固定有限位框12,限位框12的内部通过升降机构安装有支撑板2,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有环形管7,环形管7的顶部连接有用于耐火料上料的进料管6,且环形管7的底部呈环形阵列连接有若干个出料管8,出料管8的底端延伸至内衬腔11中,由于若干个出料管8呈环形阵列分布在环形管7的底部,因此,耐火料进入内衬腔11时会更加均匀;升降机构包括控制器9和第一电机21,控制器9固定于定位框1的一侧,第一电机21安装在固定框20的内部,第一电机21的传动轴延伸至限位框12的内部,限位框12的内部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单向丝杆4,单向丝杆4的一端与第一电机21的传动轴相连接,单向丝杆4与支撑板2螺纹连接,限位框12的外壁开设有用于支撑板2升降用的限位槽3,第一电机21与控制器9电性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包括炉体(10)和内衬腔(11),所述内衬腔(11)位于炉体(10)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0)的顶部设置有定位框(1),所述定位框(1)的内部中间处通过连接板固定有固定框(20),所述固定框(20)的顶部固定有限位框(12),所述限位框(12)的内部通过升降机构安装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有环形管(7),所述环形管(7)的顶部连接有用于耐火料上料的进料管(6),且环形管(7)的底部呈环形阵列连接有若干个出料管(8),所述出料管(8)的底端延伸至内衬腔(11)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控制器(9)和第一电机(21),所述控制器(9)固定于定位框(1)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机(21)安装在固定框(20)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21)的传动轴延伸至限位框(12)的内部,所述限位框(12)的内部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单向丝杆(4),所述单向丝杆(4)的一端与第一电机(21)的传动轴相连接,所述单向丝杆(4)与支撑板(2)螺纹连接,所述限位框(12)的外壁开设有用于支撑板(2)升降用的限位槽(3),所述第一电机(21)与控制器(9)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炉内衬高性能耐火浇注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框(12)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玉正姜玉毅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华西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