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装置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8957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02
本申请公开一种集尘装置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集尘装置包括基站本体和设置于基站本体外侧的对接口结构,基站本体设有集尘腔、进尘管道和风机组件,进尘管道一端与集尘腔连通,风机组件与集尘腔气动连通设置,风机组件用于在集尘腔内产生负压,以在负压作用下通过进尘管道抽吸垃圾进入集尘腔内,对接口结构设有固定端和相对固定端设置的对接端,以及由固定端延伸至对接端的柔性通道结构,固定端固定安装于进尘通道远离集尘腔一端,对接端用于对接清洁机器人的排尘口。上述装置以及系统可以解决原来集尘装置的对接口结构的对接容错率低、导致清洁机器人与集尘装置对接失败率高的技术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尘装置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集尘装置的
,特别涉及一种集尘装置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一般清洁机器人配套有集尘装置,集尘装置可以应用于回收清洁机器人所收集的灰尘碎屑。现有技术中,清洁机器人设置有排尘口,集尘装置设置有对接口结构,清洁机器人在传感器系统的引导下可以找到集尘装置并沿特定方向与集尘装置对接,对接口结构用于与排尘口对接连通,以建立连通集尘装置和和清洁机器人的输尘通道,其中,集尘装置一般设置环形密封圈作为对接口结构,环形密封圈用于密封清洁机器人和集尘装置之间的间隙,清洁机器人需要移动至特定位置以较大力度挤压环形密封圈,才能保证密封性能,上述对接口结构的对接容错率较低,一方面,对接口结构只能贴紧特定位置的清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未准确移动至特定位置,就容易导致密封性能下降、集尘异常;另一方面,清洁机器人在集尘过程中可能向后滑移,进一步导致清洁机器人与环形密封圈失去接触,导致集尘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集尘装置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旨在解决原来集尘装置的对接口结构的对接容错率低、导致清洁机器人与集尘装置对接失败率高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集尘装置,
[0005]所述集尘装置用于与清洁机器人配合使用,所述集尘装置包括基站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基站本体外侧的对接口结构,所述基站本体设有集尘腔、进尘管道和风机组件,所述进尘管道一端与所述集尘腔连通,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集尘腔气动连通设置,所述风机组件用于在所述集尘腔内产生负压,以在负压作用下通过所述进尘管道抽吸垃圾进入所述集尘腔内,所述对接口结构设有固定端和相对所述固定端设置的对接端,以及由所述固定端延伸至所述对接端的柔性通道结构,所述固定端固定安装于所述进尘通道远离所述集尘腔一端,所述对接端用于对接清洁机器人的排尘口。
[0006]可选的,所述柔性通道结构包括第一分段和与所述第一分段相连的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由所述固定端朝所述对接端延伸,所述第二分段由所述对接端朝所述固定端延伸,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均在延伸方向上可弹性伸缩变形,且所述第一分段的平均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二分段的平均弹性模量。
[0007]可选的,所述第一分段呈外扩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分段的小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端,所述第一分段的大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段,以使得所述第一分段可随所述对接端朝所述固定端移动而弯曲变形。
[0008]可选的,所述第一分段为渐变结构,所述第一分段的外径尺寸在所述固定端至所述对接端方向上递增,所述第一分段的管壁厚度在所述固定端至所述对接端方向上递减。
[0009]可选的,所述第二分段呈收拢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二分段的大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段的大端,所述第二分段的小端连接于所述对接端,以使得所述第二分段可所述对接端朝所述固定端移动而相对所述第一分段折叠变形。
[0010]可选的,所述对接端设有环形加强筋,所述环形加强筋围设于所述第二分段远离所述第一分段的端部周侧,所述环形加强筋具有连通所述柔性通道结构的开口以及围设于所述开口周侧的环形配合面,所述环形配合面用于密封贴合清洁机器人的排尘口的周侧。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分段的平均管壁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分段的平均管壁厚度。
[0012]可选的,所述柔性通道结构包括第一子通道和与所述第一子通道连通的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段,所述第一子通道贯穿所述固定端端面设置以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子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分段,所述第二子通道贯穿所述对接端端面设置以形成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子通道与所述第一子通道的连通处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面积。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一子通道具有第一锥形面,所述第二子通道具有第二锥形面,所述第一锥形面的大端和所述第二锥形面的大端相对接,所述第一锥形面的小端形成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子通道的小端形成有所述第二开口。
[0014]可选的,所述集尘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站本体外侧的充电极片结构,所述充电极片结构和所述对接口结构均至少部分凸出设置于所述基站本体同一侧,且所述对接口结构的对接端的最大凸出距离超出所述充电极片的最大凸出距离。
[0015]可选的,所述一对充电极片可相对所述基站本体的侧壁伸缩设置,当清洁机器人与所述一对充电极片对接后,所述一对充电极片在清洁机器人的推力作用下相对所述侧壁收缩;当清洁机器人撤销对所述一对充电极片的推力后,所述一对充电极片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相对所述侧壁伸展。
[0016]可选的,所述柔性通道结构为具有弹性的可折叠结构,所述柔性通道结构可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对接端的相对方向上折叠或伸展,所述对接端受清洁机器人的推动而朝所述固定端移动并带动所述柔性通道结构折叠。
[001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系统,所述清洁机器人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如上所述的集尘装置。
[0018]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集尘装置以及清洁机器人系统,通过所述对接口结构设有固定端和相对所述固定端设置的对接端,以及由所述固定端延伸至所述对接端的柔性通道结构,其中,所述柔性通道结构可适应清洁机器人的对接位置变动而变形,提高对接口结构的对接容错性,一方面,柔性通道结构可在清洁机器人的推动下变形,对接端对清洁机器人的反向作用力由小逐渐变大,从而使得清洁机器人与集尘装置的对接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受到的阻力干扰小,方便实时调整至正确对接方向,方便清洁机器人移动至准确位置,同时即使清洁机器人未移动至准确位置,在前进方向上偏离一定误差范围内,对接端在柔性通道结构的作用下仍能与清洁机器人紧密对接;另一方面,即使清洁机器人的位置出现变动,对接端始终能与清洁机器人保持贴紧,可以避免以下情况:清洁机器人在集尘过程中向后滑移,进一步导致清洁机器人与集尘装置失去接触。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机器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24]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接口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尘装置,所述集尘装置用于与清洁机器人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装置包括基站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基站本体外侧的对接口结构,所述基站本体设有集尘腔、进尘管道和风机组件,所述进尘管道一端与所述集尘腔连通,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集尘腔气动连通设置,所述风机组件用于在所述集尘腔内产生负压,以在负压作用下通过所述进尘管道抽吸垃圾进入所述集尘腔内,所述对接口结构设有固定端和相对所述固定端设置的对接端,以及由所述固定端延伸至所述对接端的柔性通道结构,所述固定端固定安装于所述进尘通道远离所述集尘腔一端,所述对接端用于对接清洁机器人的排尘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通道结构包括第一分段和与所述第一分段相连的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由所述固定端朝所述对接端延伸,所述第二分段由所述对接端朝所述固定端延伸,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均在延伸方向上可弹性伸缩变形,且所述第一分段的平均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二分段的平均弹性模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呈外扩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分段的小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端,所述第一分段的大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段,以使得所述第一分段可随所述对接端朝所述固定端移动而弯曲变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为渐变结构,所述第一分段的外径尺寸在所述固定端至所述对接端方向上递增,所述第一分段的管壁厚度在所述固定端至所述对接端方向上递减。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段呈收拢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二分段的大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段的大端,所述第二分段的小端连接于所述对接端,以使得所述第二分段可所述对接端朝所述固定端移动而相对所述第一分段折叠变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设有环形加强筋,所述环形加强筋围设于所述第二分段远离所述第一分段的端部周侧,所述环形加强筋具有连通所述柔性通道结构的开口以及围设于所述开口周侧的环形配合面,所述环形配合面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孝通叶力荣孙金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银星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