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8348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汽车,其中的前副车架主体包括前安装部和后安装部;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撕裂部,固定部连接于前安装部上;撕裂部的中部设有连接位,边缘开设有撕裂口;下摆臂包括脱离端、旋转端和摆动端,脱离端连接于连接位上,旋转端可转动式地连接于后安装部上,摆动端从脱离端向外侧延伸并用于连接车轮;副车架前纵梁的后端连接于撕裂部上,副车架前纵梁的中部具有拐角;当副车架前纵梁受到大于预设阈值的外力作用时,副车架前纵梁能够以拐角为拐角发生弯折,并能够带动撕裂部从撕裂口裂开,以使脱离端与连接件分离。这种前副车架总成及汽车可以在受到小偏置碰撞时,避免车轮过多入侵乘员舱,有利于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汽车已经成为千家万户难以缺少的交通工具,汽车安全的性能要求也成为客户的核心要求之一。
[000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碰撞力,其中车身前部受到碰撞时,碰撞力一般可由前防撞梁承受,再由副车架前纵梁向后传导至门槛部位,其能够较好地起到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的作用。而在发生正面25%左右的小偏置碰撞时,传统的副车架前纵梁在该工况下发挥的作用有限,车轮会在碰撞力的作用下整体后移侵入A柱下部,造成乘员舱变形,危及乘员舱下部的空间,造成驾乘人员腿部和膝部受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一些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汽车,其可以在受到小偏置碰撞时,避免车轮过多入侵乘员舱,有利于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包括:
[0007]前副车架主体,所述前副车架主体包括前安装部和后安装部;
[0008]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撕裂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前安装部上;所述撕裂部的中部设有连接位,边缘开设有撕裂口;
[0009]下摆臂,所述下摆臂包括脱离端、旋转端和摆动端,所述脱离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位上,所述旋转端可转动式地连接于所述后安装部上,所述摆动端从脱离端向外侧延伸并用于连接车轮;
[0010]副车架前纵梁,所述副车架前纵梁的后端连接于所述撕裂部上,所述副车架前纵梁的前端弯折从而形成拐角;当所述副车架前纵梁受到大于预设阈值的外力作用时,所述副车架前纵梁能够在所述拐角处发生弯折,并能够带动所述撕裂部从所述撕裂口裂开,以使所述脱离端与所述连接件分离。
[0011]进一步地,所述撕裂口包括主撕裂口,所述主撕裂口从边缘向内部延伸的方向为主撕裂方向,所述主撕裂方向经过所述连接位或位于所述连接位的外侧;所述副车架前纵梁弯折的方向与所述主撕裂口开口方向一致。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主撕裂口内边缘为圆弧状或锐角状。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主撕裂口在所述主撕裂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其裂口宽度。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主撕裂口开设于所述撕裂部的上边缘,所述副车架前纵梁的前端向上弯折形成所述拐角。
[0015]进一步地,主撕裂方向位于所述连接位的外侧。
[0016]进一步地,所述拐角形成的面与所述主撕裂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
[0017]进一步地,所述拐角包括内拐角和外拐角,所述内拐角和外拐角分别位于所述拐角形成的夹角的内外两侧,所述内拐角的最大拐角处比所述外拐角的最大弯折处更靠近所述副车架前纵梁的后端。
[0018]进一步地,所述副车架前纵梁的后端面呈“C”型,其从外侧将所述连接位半包围在内;所述连接位为连接孔,所述下摆臂通过轴组件与所述连接位连接。
[0019]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
[0020]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和汽车,其上增设了特殊的连接件与下摆臂相连接,连接件上的固定部用于与前副车架主体相连固定,从而将与连接件相连的下摆臂和副车架前纵梁也连接在前副车架上,当汽车在正常使用时,下摆臂和副车架前纵梁都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0021]更重要的是,本专利技术将副车架前纵梁设计为碰撞承力部件,并优化结构使得副车架前纵梁中部设有拐角,拐角的存在能使得副车架前纵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存在应力集中点,主要在拐角所在的这一特定位置发生“V”型弯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副车架前纵梁在受到外力时变形角度和方向不确定的情况。
[0022]在将副车架前纵梁的变形角度和方向确定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设置了与之匹配的撕裂部。撕裂部的边缘具有撕裂口,当与撕裂部连接的副车架前纵梁在受力变形的时候,将在撕裂部上施加与其弯折方向相同的撕扯力,连接件受到撕扯力之后,由于撕裂口的存在,将从结构上最薄弱的撕裂口开始被撕开,撕开位置能经过连接位或者将整个连接位所在的撕裂部完全撕掉脱离连接件,从而使得连接位失效,无法继续与连接件连接。那么,与连接位连接的脱离端也将与连接件分离,进而使得下摆臂与连接件脱离,剩下旋转端与前副车架主体连接,此时在碰撞力的作用下,下摆臂将以旋转端为旋转中心,外侧的摆动端以及与之相连的车轮向汽车外侧后方摆动偏转,避开了乘员舱,避免车轮侵入乘员舱中造成驾乘人员受伤。在实际使用中,通过改变撕裂口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就能控制脱离时间,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0023]此外,在下摆臂摆动的过程中,下摆臂成为杠杆结构,使得撞击能量被横向分担,纵向需要承受的能力变少,纵向方向上的结构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变低。而且下摆臂在摆动的过程中,为汽车提供了汽车宽度方向上的速度,车辆开始斜向撞击的另一侧偏移,避免在整个撞击过程中均正面与障碍物对撞,具有强制自动转向效果,实验中,可以将25%的撞击面逐渐降低为20%至10%左右,避免驾驶员受到碰撞惊吓后反应不及造成的伤害。再者,这种破坏式的部分车身溃散方案相较于刚性对碰方案而言,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传递至后方的撞击力更少,伤害性也更低。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副车架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前副车架主体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副车架前纵梁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下摆臂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件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0030]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件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件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0032]图中,1-前副车架主体,11-前安装部,12-后安装部,2-连接件,21-固定部,22-撕裂部,221-撕裂口,221a-主撕裂口,221b-次撕裂口,222-连接位,3-下摆臂,31-脱离端,32-旋转端,33-摆动端,4-副车架前纵梁,41-拐角,411-内拐角,412-外拐角,X-主撕裂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34]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5]术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副车架主体,所述前副车架主体包括前安装部和后安装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撕裂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前安装部上;所述撕裂部的中部设有连接位,边缘开设有撕裂口;下摆臂,所述下摆臂包括脱离端、旋转端和摆动端,所述脱离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位上,所述旋转端可转动式地连接于所述后安装部上,所述摆动端从脱离端向外侧延伸并用于连接车轮;副车架前纵梁,所述副车架前纵梁的后端连接于所述撕裂部上,所述副车架前纵梁的前端弯折从而形成拐角;当所述副车架前纵梁受到大于预设阈值的外力作用时,所述副车架前纵梁能够在所述拐角处发生弯折,并能够带动所述撕裂部从所述撕裂口裂开,以使所述脱离端与所述连接件分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口包括主撕裂口,所述主撕裂口从边缘向内部延伸的方向为主撕裂方向,所述主撕裂方向经过所述连接位或位于所述连接位的外侧;所述副车架前纵梁弯折的方向与所述主撕裂口开口方向一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总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寇文能黄毅李伟范松郑颢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