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上的尼龙缠绕胶管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7792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上的尼龙缠绕胶管,包括一体注压成型的内胶管和外胶管,内胶管上覆有若干根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尼龙线并构成第一尼龙线层,且第一尼龙线沿内胶管轴向的一端至另一端逆时针缠绕分布;第一尼龙线层上覆有若干根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尼龙线并构成第二尼龙线层,且每根第二尼龙线沿内胶管轴向的一端至另一端顺时针缠绕分布;第一尼龙线层与第二尼龙线层固定并构成胶管的补强层,外胶管一体注压成型在补强层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尼龙层与第二尼龙层的覆合设置成补强层,补强层直接覆在内胶管管壁上,这样使得补强层的松紧程度得到控制,胶管的成型效率也大大提升、承压强度更高、耐冲击及屈挠性性能更好。及屈挠性性能更好。及屈挠性性能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上的尼龙缠绕胶管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上的尼龙缠绕胶管。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系有风冷和水冷之分。以空气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系称为风冷系;以冷却液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系称为水冷系。但在冷却过程中基本都需采用胶管作为传输管道,现有的胶管结构由内胶层、补强层、外胶层组成,其中补强层为芳纶针织结构(如附图1所示),其缺点为:骨架材料利用率低、造成耐压强度低、在高压下变形较大且屈挠性性能不好,且现有的针织结构的胶管,其补强层都是采用套接的方式固定,这样会使得针织层松紧程度难以控制,从而导致整个产品的耐压性能不稳定和胶管成型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上的尼龙缠绕胶管,其具有承压强度高,耐冲击及屈挠性性能好,胶管成型效率高的优点。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上的尼龙缠绕胶管包括一体注压成型的内胶管和外胶管,所述内胶管上覆有若干根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尼龙线并构成第一尼龙线层,且所述第一尼龙线沿内胶管轴向的一端至另一端逆时针缠绕分布;所述第一尼龙线层上覆有若干根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尼龙线并构成第二尼龙线层,且每根所述第二尼龙线沿内胶管轴向的一端至另一端顺时针缠绕分布;所述第一尼龙线层与所述第二尼龙线层固定并构成胶管的补强层,所述外胶管一体注压成型在所述补强层上。
[0005]作为优选,所述外胶管的外壁通过热烘道方式覆有热缩布护套,所述热缩布护套沿所述外胶管的外壁轴向设置,且所述热缩布护套位于外胶管的外壁的中间段位。
[0006]作为优选,所述内胶管的外壁为光滑面,且光滑面上设有与第一尼龙线分布一致的纹路。
[0007]作为优选,相邻的所述第一尼龙线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尼龙线围成有若干个菱形状的间隙腔,且所述间隙腔沿胶管的轴向依次排布。
[0008]作为优选,所述间隙腔沿胶管的轴向的对角线的长度c均为3.25mm。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尼龙线与所述内胶管的轴芯线之间的夹角a为54
°
至56
°
;所述第二尼龙线与所述内胶管的轴芯线之间的夹角b为54
°
至56
°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尼龙线至少设有12根,且所述第二尼龙线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尼龙线的数量相等。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第一尼龙层与第二尼龙层的覆合设置成补强层,且补强层直接覆在内胶管管壁上,这样使得补强层的松紧程度得到控制,而且胶管的成型
效率也大大提升,并使得整个产品的承压强度更高、耐冲击及屈挠性性能更好。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现有的芳纶针织结构胶管的补强层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的尼龙缠绕胶管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的带有热缩布护套的尼龙缠绕胶管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内胶管;2、外胶管;3、第一尼龙线;4、第二尼龙线;5、补强层;6、热缩布护套;7、间隙腔;8、纹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2、3所示,本技术包括一体注压成型的内胶管1和外胶管2,且内胶管1和外胶管2均采用EPDM橡胶料一体注压成型,内胶管1上覆有若干根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尼龙线3并构成第一尼龙线层,且第一尼龙线3沿内胶管1轴向的一端至另一端逆时针缠绕分布;这样使得第一尼龙线在内胶管上分布更为均匀,从而使得整个产品的承压强度更稳定更均匀;第一尼龙线层上覆有若干根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尼龙线4并构成第二尼龙线层,且每根第二尼龙线4沿内胶管1轴向的一端至另一端顺时针缠绕分布;这样使得第二尼龙线与第一尼龙线之间分布更为均匀,进一步加强整个产品的承压性能且承压稳定性也更高;第一尼龙线层与第二尼龙线层固定并构成胶管的补强层5,通过此类缠绕结构的补强层,且补强层直接覆在内胶管管壁上,这样使得补强层的松紧程度得到控制,而且胶管的成型效率也大大提升,并使得整个产品的承压强度更高、耐冲击及屈挠性性能更好;外胶管2一体注压成型在补强层5上,这样不经加工方便而且承压强度也更高。
[0017]本技术的制造过程为:首先,一体注压成型内胶管1,然后在内胶管外壁上逆时针缠绕第一尼龙线3,并同时顺时针覆合有第二尼龙线4从而构成胶管的补强层5,且直接一体成型在内胶管外壁上,最后,在补强层5上直接一体注压成型外胶管2,本增强层5是直接一体成型在内胶管外壁上,与现有的针织层套接方式相比,具有增强层在管壁上的松紧程度得到控制并非常均匀化,胶管的成型效率也大大提升,并使得整个产品的承压强度更高、耐冲击及屈挠性性能更好。
[0018]外胶管2的外壁通过热烘道方式覆有热缩布护套6,通过设置热缩布护套使得胶管的耐磨性大大增强;热缩布护套6沿外胶管2的外壁轴向设置,且热缩布护套6位于外胶管2的外壁的中间段位;这样使得尼龙缠绕胶管的两端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连接时,不会产生干扰,且也便于安装连接。
[0019]内胶管1的外壁为光滑面,且光滑面上设有与第一尼龙线3分布一致的纹路,即第一尼龙线3逆时针等间距缠绕分布,那么光滑面上的纹路8也逆时针等间距缠绕分布;这样通过纹路8更便于第一尼龙线3的精确缠绕且缠绕之后的稳定性能更佳,便于第二尼龙线4的覆合。
[0020]相邻的第一尼龙线3与相邻的第二尼龙线4围成有若干个菱形状的间隙腔7,且间隙腔7沿胶管的轴向依次排布;间隙腔7沿胶管的轴向的对角线的长度c均为3.25mm;这样能进一步使得补强层在尼龙缠绕胶管上分布均匀化,相比现有的带有针织层的胶管,其承压
强度更高、耐冲击及屈挠性性能更好。
[0021]第一尼龙线3与内胶管1的轴芯线之间的夹角a为54
°
至56
°
,优选为55
°
;第二尼龙线4与内胶管1的轴芯线之间的夹角b为54
°
至56
°
,优选为55
°
;这样不仅能大大增强尼龙缠绕胶管的承压强度,同时,第一、二尼龙线与轴芯线之间的夹角角度相同,使得屈挠性性能更好,而且采用此角度缠绕,能大大减少尼龙线的长度,从而减少成本。
[0022]为了完全能满足整个胶管的承压强度及耐冲击性能,第一尼龙线3至少设有12根,且第二尼龙线4的数量与第一尼龙线3的数量相等。
[0023]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材料构成上作任何变化,凡是采用本技术所提供的结构设计,都是本技术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上的尼龙缠绕胶管,包括一体注压成型的内胶管(1)和外胶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胶管(1)上覆有若干根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尼龙线(3)并构成第一尼龙线层,且所述第一尼龙线(3)沿内胶管(1)轴向的一端至另一端逆时针缠绕分布;所述第一尼龙线层上覆有若干根呈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尼龙线(4)并构成第二尼龙线层,且每根所述第二尼龙线(4)沿内胶管(1)轴向的一端至另一端顺时针缠绕分布;所述第一尼龙线层与所述第二尼龙线层固定并构成胶管的补强层(5),所述外胶管(2)一体注压成型在所述补强层(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上的尼龙缠绕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胶管(2)的外壁通过热烘道方式覆有热缩布护套(6),所述热缩布护套(6)沿所述外胶管(2)的外壁轴向设置,且所述热缩布护套(6)位于外胶管(2)的外壁的中间段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上的尼龙缠绕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胶管(1)的外壁为光滑面,且光滑面上设有与第一尼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建乾姜浩达薛鹏林吴朝俊王军超葛家伟王兆响韩炎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海建新胶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