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9339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包括:芯线,以及设置在芯线表面的若干外缠线;芯线为若干氨纶长丝构成的氨纶丝束,氨纶长丝为中空结构,且氨纶长丝为具有远红外功能的陶瓷微粉和高分子聚合物制备形成;外缠线包括第一外缠线、第二外缠线和包覆线;第一外缠线沿芯线长度方向螺纹缠绕,第二外缠线与第一外缠线相同的缠绕方向缠绕在第一外缠线的螺旋缝隙之间,包覆线与第二外缠线相反的缠绕方向缠绕在第一外缠线和第二外缠线的表面;第二外缠线的细度大于第一外缠线。将外缠线包缠在芯线表面,形成包覆结构,而芯线由具有远红外功能的陶瓷微粉和高分子聚合物制备形成,使得包覆结构具备远红外的功能。结构具备远红外的功能。结构具备远红外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包覆丝
,尤其涉及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

技术介绍

[0002]中空纤维是指纤维轴向有细管状结构的化纤,由于其中空的结构,包含大量静止空气,能为织物带来轻质弹性、良好透湿性以及舒适的保暖效果,因此广泛用于保暖内衣、贴身内衣、运动服装、休闲服装、衬衫、户外运动以及毯子等多个领域。
[0003]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的温控效应和共振效应,它易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其分子间的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体细胞处于最高振动能级。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以下深层温度上升,产生的温热由内向外散发,这种作用强度,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精神的异常兴奋状态。
[0004]现有技术中的包覆丝采用锦纶丝包覆氨纶丝,存在以下问题:1、包覆丝弹性受到芯丝断裂的影响,稳定性较差;2、包覆丝的包覆率不够,使得远红外的功能较差;3、包覆丝的重量不够轻;4、包覆丝的强度、弹性恢复能力、吸湿性、耐磨性和水洗性能较差。
[000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包覆丝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旨在解决包覆丝弹性受到芯丝断裂的影响,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解决包覆丝的包覆率不够,使得远红外的功能较差的问题;解决包覆丝的重量不够轻的问题;解决强度、弹性恢复能力、吸湿性、耐磨性和水洗性能较差的问题。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包括:芯线,以及设置在所述芯线表面的若干外缠线;
[0008]所述芯线为若干氨纶长丝构成的氨纶丝束,所述氨纶长丝为中空结构,且所述氨纶长丝为具有远红外功能的陶瓷微粉和高分子聚合物制备形成;
[0009]所述外缠线包括第一外缠线、第二外缠线和包覆线;所述第一外缠线沿所述芯线长度方向螺纹缠绕,所述第二外缠线与所述第一外缠线相同的缠绕方向缠绕在所述第一外缠线的螺旋缝隙之间,所述包覆线与所述第二外缠线相反的缠绕方向缠绕在所述第一外缠线和所述第二外缠线的表面;
[0010]所述第二外缠线的细度大于所述第一外缠线。
[0011]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缠线为聚酯纤维,或若干聚酯纤维加捻合股形成,所述第二外缠线为聚乙烯醇纤维,或若干聚乙烯醇纤维加捻合股形成;所述包覆线为聚丙烯腈纤维,或若干聚丙烯腈纤维加捻合股形成。
[0012]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氨纶长丝的截面的中空孔为圆形、C形、多边形或梅花形。
[0013]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芯线与所述第一外缠线的数量比为1:2~4,所述第二外缠线与所述第一外缠线的数量比为1:1,所述包覆线与所述第二外缠线的数量比为2~4:1。
[0014]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芯线的细度为20~40D,所述第一外缠线的细度为40~60D,所述第二外缠线的细度为70~90D,所述包覆线的细度为40~60D。
[0015]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缠线包覆在所述芯线表面的包缠率为70%~85%,所述第一外缠线和所述第二外缠线包覆在所述芯线表面的包缠率为85%~100%,所述包覆线包覆在所述第二外缠线表面的包缠率为60%~90%。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S1、将陶瓷微粉、氨纶切片和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放入无水乙醇中混合均匀,用圆弧狭缝式喷丝板进行熔融纺丝制备出中空的氨纶长丝,形成芯线;
[0018]S2、将第一外缠线在芯线的表面螺旋缠绕,并在相邻第一外缠线之间形成螺旋缝隙;
[0019]S3、对芯线两端施加作用力,使得芯线的长度延伸30%~40%,将第二外缠线在芯线的表面螺旋缠绕,使得第二外缠线嵌入S2中的螺旋缝隙;
[0020]S4、将包覆线以相反方向在第一外缠线和第二外缠线的表面,形成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
[0021]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在所述S1中,纺丝温度为250~280℃,采用侧吹风的方式冷却,且冷却温度为20℃~25℃。
[0022]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陶瓷微粉和氨纶切片的质量比为1:2~4。
[0023]一种面料,包括:相互交织的经线与纬线,所述经线和所述纬线均为上述所述的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
[0024]本专利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5](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将外缠线包缠在芯线表面,形成包覆结构,解决了包覆丝易断裂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而芯线由具有远红外功能的陶瓷微粉和高分子聚合物制备形成,使得包覆结构具备远红外的功能。
[0026](2)本专利技术将第一外缠线缠绕于芯线表面,将芯线拉伸使得相邻第一外缠线之间的螺旋缝隙变大,使得第二外缠线更加容易进入到螺旋缝隙中,提高了芯线表面外缠线的包缠率,保证了包覆丝的远红外性能。
[0027](3)本专利技术中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作为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网状结构的聚合物,富含大量氨基,醛基,有高溶解性,高活性,可作为“枝干”有效保护陶瓷微粉,整体上显现的是更多的陶瓷微粉与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的结合,这使得包覆丝的远红外效应更强。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0031]图中:1、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2、芯线;3、外缠线;31、第一外缠线;32、第二外缠线;33、包覆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4]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线,以及设置在所述芯线表面的若干外缠线;所述芯线为若干氨纶长丝构成的氨纶丝束,所述氨纶长丝为中空结构,且所述氨纶长丝为具有远红外功能的陶瓷微粉和高分子聚合物制备形成;所述外缠线包括第一外缠线、第二外缠线和包覆线;所述第一外缠线沿所述芯线长度方向螺纹缠绕,所述第二外缠线与所述第一外缠线相同的缠绕方向缠绕在所述第一外缠线的螺旋缝隙之间,所述包覆线与所述第二外缠线相反的缠绕方向缠绕在所述第一外缠线和所述第二外缠线的表面;所述第二外缠线的细度大于所述第一外缠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缠线为聚酯纤维,或若干聚酯纤维加捻合股形成,所述第二外缠线为聚乙烯醇纤维,或若干聚乙烯醇纤维加捻合股形成;所述包覆线为聚丙烯腈纤维,或若干聚丙烯腈纤维加捻合股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其特征在于:所述氨纶长丝的截面的中空孔为圆形、C形、多边形或梅花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与所述第一外缠线的数量比为1:2~4,所述第二外缠线与所述第一外缠线的数量比为1:1,所述包覆线与所述第二外缠线的数量比为2~4: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氨纶空气包覆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的细度为20~40D,所述第一外缠线的细度为40~60D,所述第二外缠线的细度为70~90D,所述包覆线的细度为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勤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织璟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