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OS器件的沟道迁移率和光刻变化量的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17058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35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MOS器件的沟道迁移率和光刻变化量的检测方法,包括:制备第一MOS器件和第二MOS器件;根据第一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1和第二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2,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值ΔR1;根据第一栅沟槽的个数、单位长度和第一栅沟槽的宽度得到M1;绘制ΔR1与M1的曲线图,确定曲线斜率K2和截距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OS器件的沟道迁移率和光刻变化量的检测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半导体器件
,具体涉及一种MOS器件的沟道迁移率和光刻变化量的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化硅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器件,其材料物理和电学特性相均优于传统的硅材料,在清洁能源型电力电子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碳化硅垂直型沟槽栅结构的金属

氧化物

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其沟道表面为非极性面且具有更高的迁移率和更高的元胞集成度,使得碳化硅沟槽型MOSFET成为下一代低功耗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热点,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机车牵引、光伏及智能电网等领域。
[0003]然而,碳化硅沟槽型MOSFET的沟道载流子迁移率在实际制备过程中仍然难以表征。传统的平面MOSFET结构,其沟道位于晶圆表面,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不同栅长的横向MOSFET器件并利用数据拟合获得沟道迁移率。这在碳化硅沟槽结构中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当前碳化硅MOSFET沟道长度为亚微米尺寸(通常0.5μm左右)。通过增加光刻次数和不同深度的刻蚀结构,或者增加离子注入工艺技术设计特定的结构,用以评估碳化硅沟槽型MOS器件的沟道迁移率,这种方法变得较为复杂且受间接参数浮动的影响较大。同时,随着栅压的增大碳化硅MOS器件的沟道迁移率逐渐减小,因此利用简单数学物理公式换算所获得的迁移率缺乏足够的可信度。
[0004]从而,寻找一种合适的碳化硅沟槽结构MOS沟道迁移率的检测方法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公开提供一种MOS器件的沟道迁移率和光刻变化量的检测方法,通过设计不同数目和不同沟槽宽度的沟道MOS单元结构,依次形成不同宽长比的反型沟道器件和积累沟道器件,利用数学解析检测评估碳化硅沟槽MOS的反型层和积累层沟道迁移率,有效避免光刻、刻蚀等工艺引起的线宽偏差对所提取沟道迁移率准确性的影响,有效评估沟槽型MOS器件不同栅压条件下的双重沟道迁移率,丰富了碳化硅MOS器件沟道迁移率检测途径。
[0006]本公开提供了一种MOS器件的沟道迁移率和光刻变化量的检测方法,包括:采用MOS器件的制备工艺制备第一MOS器件和第二MOS器件,其中,第一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一栅沟槽,n个第一栅沟槽的宽度W相同,第二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二栅沟槽,n个第二栅沟槽的宽度依次为W、W+Δx、W+2Δx、W+3Δx...W+(n

1)Δx;根据第一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1和第二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2,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值ΔR1;根据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个数、单位长度和第一栅沟槽的宽度得到n表示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个数,Δx表示单位长度,W表示第一栅沟槽的宽度;绘制ΔR1与M1的曲线图,确定曲线斜率K2和截距r
s
;根据栅电极接
触的单位面积电容、栅电极接触点处所施加的电压以及第一MOS器件/第二MOS器件中以N漂移层为沟道的阈值电压得到M2,M2=C
OX
(V
G

V
T2
);C
OX
表示栅电极接触的单位面积电容,V
G
表示栅电极接触点处所施加的电压,V
T2
表示第一MOS器件/第二MOS器件中以N漂移层为沟道的阈值电压;通过K2与M2,得到MOS器件积累型沟道迁移率
[0007]可选地,W的取值范围为1

100μm,相邻两个第一栅沟槽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1

100μm。
[0008]可选地,Δx的取值范围为2

50μm。
[0009]可选地,n的取值范围为20

100。
[0010]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MOS器件反型沟道迁移率的检测方法,包括:采用MOS器件的制备工艺制备第一MOS器件和第二MOS器件,其中,第一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一栅沟槽,n个第一栅沟槽的宽度W相同,第二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二栅沟槽,n个第二栅沟槽的宽度依次为W、W+Δx、W+2Δx、W+3Δx...W+(n

1)Δx;根据第一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1和第二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2,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值ΔR1;根据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个数、单位长度和第一栅沟槽的宽度得到M1;绘制ΔR1与M1的曲线图,确定曲线斜率K2;根据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个数和第一栅沟槽的宽度得到M3,,n表示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个数,W表示第一栅沟槽的宽度;绘制R1与M3的曲线图,确定曲线斜率K;根据K和K2得到K1,L
SUM
=2D1+W;L
SUM
表示积累型沟道所涉及的总沟道长度;D1表示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超出P型基区层的深度,W表示单位第一栅沟槽的宽度,L表示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长度;根据栅电极接触的单位面积电容、栅电极接触点处所施加的电压以及第一MOS器件/第二MOS器件中以P型基区层为沟道的阈值电压得到M4,M4=C
OX
(V
G

V
T1
);C
OX
表示栅电极接触的单位面积电容,V
G
表示栅电极接触点处所施加的电压,V
T1
表示第一MOS器件/第二MOS器件中以P型基区层为沟道的阈值电压;根据K1与M4,得到MOS器件反型沟道迁移率μ
CH

[0011]可选地,W的取值范围为1

100μm。
[0012]可选地,Δx的取值范围为2

50μm。
[0013]可选地,n的取值范围为20

100。
[0014]可选地,相邻两个第一栅沟槽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1

100μm。
[0015]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MOS器件光刻变化量的检测方法,包括:采用MOS器件的制备工艺制备第一MOS器件和第二MOS器件,其中,第一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一栅沟槽,n个第一栅沟槽的宽度W相同,第二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二栅沟槽,n个第二栅沟槽的宽度依次为W、W+Δx、W+2Δx、W+3Δx...W+(n

1)Δx;根据第一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1和第二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2,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值ΔR1;根据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个数、单位长度和第一栅沟槽的宽度得到M1,n表示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个数,Δx表示单位长度,W表示第一栅沟槽的宽度;绘制ΔR1与M1的曲
线图,确定曲线斜率K2和截距r
s
;根据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个数和第一栅沟槽的宽度得到M3,n表示第一栅沟槽/第二栅沟槽的个数,W表示第一栅沟槽的宽度;绘制R1与M3的曲线图,确定截距Y;绘制Y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OS器件积累型沟道迁移率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所述MOS器件的制备工艺制备第一MOS器件和第二MOS器件,其中,所述第一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一栅沟槽(110),所述n个第一栅沟槽(110)的宽度W相同,所述第二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二栅沟槽(120),所述n个第二栅沟槽(120)的宽度依次为W、W+Δx、W+2Δx、W+3Δx...W+(n

1)Δx;根据第一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1和第二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2,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值ΔR1;根据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第二栅沟槽(120)的个数、单位长度和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的宽度得到M1,n表示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第二栅沟槽(120)的个数,Δx表示所述单位长度,W表示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的宽度;绘制所述ΔR1与所述M1的曲线图,确定曲线斜率K2和截距r
s
;根据栅电极接触(80)的单位面积电容、所述栅电极接触点处所施加的电压以及所述第一MOS器件/第二MOS器件中以N漂移层(30)为沟道的阈值电压得到M2,M2=C
OX
(V
G

V
T2
);C
OX
表示所述栅电极接触(80)的单位面积电容,V
G
表示所述栅电极接触点处所施加的电压,V
T2
表示所述第一MOS器件/第二MOS器件中以N漂移层(30)为沟道的阈值电压;通过所述K2与所述M2,得到所述MOS器件积累型沟道迁移率,得到所述MOS器件积累型沟道迁移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器件积累型沟道迁移率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的取值范围为1

100μm,相邻两个第一栅沟槽(110)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1

10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器件积累型沟道迁移率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Δx的取值范围为2

5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器件积累型沟道迁移率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的取值范围为20

100。5.一种MOS器件反型沟道迁移率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所述MOS器件的制备工艺制备第一MOS器件和第二MOS器件,其中,所述第一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一栅沟槽(110),所述n个第一栅沟槽(110)的宽度W相同,所述第二MOS器件上等距开设有n个第二栅沟槽(120),所述n个第二栅沟槽(120)的宽度依次为W、W+Δx、W+2Δx、W+3Δx...W+(n

l)Δx;根据第一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1和第二MOS器件线性区的导通电阻R2,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值ΔR1;根据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第二栅沟槽(120)的个数、单位长度和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的宽度得到M1;n表示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第二栅沟槽(120)的个数,Δx表示所述单位长度,W表示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的宽度;绘制所述ΔR1与所述M1的曲线图,确定曲线斜率K2;根据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第二栅沟槽(120)的个数和所述第一栅沟槽(110)的宽度
得到M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占伟孙国胜曾一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