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4388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除雾装置,所述除雾装置包括外壳、内壳和导流板,外壳具有腔室、进气口和排液口,进气口与腔室的上端连通,排液口与腔室的下端连通,内壳具有第一腔,内壳设在腔室内,外壳的内周面和内壳的外周面沿内外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通道,第一通道的上端开口,第一通道的上端适于通入待除湿气体,导流板设在第一通道内且分别与外壳和内壳相连,导流板的延伸方向与内壳的高度方向相交呈夹角,夹角大于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雾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沼气处理
,具体地,涉及一种除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沼气处理、沼气利用、废气处理以及其他气体处理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除雾装置,以去除气体中过量的水份,防止对后续处理工艺产生不良影响。
[0003]相关技术中,除雾装置的除雾效果差,水气分离效率底,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基于专利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0005]相关技术中,除雾器结构一般有丝网除雾器、折板除雾器、帽式除雾器等,气体流向与冷凝液流向为逆向流或交叉流。
[0006]相关技术中,除雾器的结构与流体流向的设计导致如下不足:
[0007]由于一般气体与冷凝液体为逆向流或交叉流,因此在气体流速过高时,分离效率会降低。在高气体流速情况下,由于冷凝水流向与气流方向相反或交叉,不仅会导致水雾再次进入气体,而且大量冷凝水的逆向流或交叉流会增加气体的流动阻力,会导致除雾器压降增大,增加系统的压力损失。且逆向流的气体导致冷凝水不能及时流走,严重时会结垢,堵塞系统。
[0008]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除雾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除雾装置。
[0009]本技术实施例的除雾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腔室、进气口和排液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排液口与所述腔室的下端连通;内壳,所述内壳具有第一腔和出气口,所述内壳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外壳的内周面和所述内壳的外周面沿内外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开口以形成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腔的下端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出气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的上端,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适于通入待除湿气体;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在所述第一通道内且分别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相连,所述导流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壳的高度方向相交呈夹角,所述夹角大于0
°
且小于90
°
,所述导流板用于除去所述待除湿气体内的水雾以形成除湿后气体。
[0010]本技术实施例的除雾装置,设置外壳、内壳和导流板,使得待除雾的气体和除雾后的气体分离提高了除雾效果,结合了斜板与旋风分离的原理,使得待除雾装置能够在高气体流速的条件下运行,且除雾装置的体积小,所用材料少,在确保运行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制造成本。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除雾装置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在所述腔室的下端内且位于所述内壳的下方,所述挡板的外周面与所述腔室的内周面间隔设置,所述挡板用于将从所述第一通道流出的除湿后气体折返至所述第一腔内。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为圆筒状,所述挡板与所述内壳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大
于所述内壳的直径。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室包括沿上下方向彼此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设在所述第二段的上方,所述排液口形成在所述第二段的底部,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一段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挡板形成在所述第二段内。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均为圆筒状,所述外壳的直径与所述内壳的直径之比为20%

50%。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为多个,多个导流板沿所述内壳的周向间隔设置。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为螺旋板,所述螺旋板的螺旋角为40
°‑
60
°
,且相邻两个所述螺旋板之间的间距为100mm

500mm。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为圆筒状,所述螺旋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在所述内壳上的高度上的尺寸大于2倍所述内壳的直径。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喷淋管,所述喷淋管设在所述内壳的外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上方,所述喷淋管朝向所述第一通道的一侧设有多个喷淋口,所述喷淋口沿所述喷淋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以便对所述导流板进行喷淋。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的上端高于所述外壳的上端,所述喷淋管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内壳的上端和所述外壳的上端之间。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口和所述第二通道沿上下方向一一对应设置。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主视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主剖视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外壳的第二段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除雾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除雾装置100;
[0028]外壳1;腔室11;进气口12;排液口13;第一段14;第二段15;
[0029]内壳2;第一腔21;第一通道22;出气口23;
[0030]导流板3;第二通道31;
[0031]挡板4;安装板5;喷淋管6。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3]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除雾装置。
[0034]如图1

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除雾装置包括外壳1、内壳2和导流板3。
[0035]外壳1具有腔室11、进气口12和排液口13,进气口12与腔室11的上端连通,排液口13与腔室11的下端连通。具体地,如图1

2所示,外壳1的顶部具有进气口12,外壳1的底部具
有排液口13,待除湿气体通过进气口12流入腔室11,待除湿气体中的水雾经冷凝后从排液口13流出。
[0036]内壳2具有第一腔21和出气口23,内壳2设在腔室11内,外壳1的内周面和内壳2的外周面沿内外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通道22,第一通道22的上端开口以形成进气口12,第一腔21的下端与腔室11连通,出气口23形成在第一腔21的上端,第一通道22的上端适于通入待除湿气体。具体地,如图1

2所示,内壳2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内壳2的第一腔21,内壳2设在外壳1内且与外壳1沿内外方向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通道22,进气口12形成在外壳1和内壳2之间且位于外壳1的上端部,出气口23形成在第一腔21的顶部,第一通道22的下端与腔室11连通,待除湿气体流入第一通道22内,使得待除湿气体在第一通道22内进行除湿,除湿气体后的气体流入第一腔21,通过第一腔21向上流动并从出气口23流出除雾装置100。
[0037]导流板3设在第一通道22内且分别与外壳1和内壳2相连,导流板3的延伸方向与内壳2的高度方向相交呈夹角,夹角大于0
°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腔室、进气口和排液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腔室的上端连通,所述排液口与所述腔室的下端连通;内壳,所述内壳具有第一腔和出气口,所述内壳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外壳的内周面和所述内壳的外周面沿内外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开口以形成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腔的下端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出气口形成在所述第一腔的上端,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适于通入待除湿气体;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在所述第一通道内且分别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相连,所述导流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壳的高度方向相交呈夹角,所述夹角大于0
°
且小于90
°
,所述导流板用于除去所述待除湿气体内的水雾以形成除湿后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在所述腔室的下端内且位于所述内壳的下方,所述挡板的外周面与所述腔室的内周面间隔设置,所述挡板用于将从所述第一通道流出的除湿后气体折返至所述第一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为圆筒状,所述挡板与所述内壳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内壳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包括沿上下方向彼此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设在所述第二段的上方,所述排液口形成在所述第二段的底部,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一段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静尹成宝
申请(专利权)人: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