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124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之电机生产领域,其包括机架、扭头下模及扭头上模,扭头下模包括复数层下扭线盘,各下扭线盘彼此之间可相对转动,于每个下扭线盘上分别设有下连接部;所述扭头上模包括基座和复数层上扭线盘,各上扭线盘彼此之间可相对转动,并于每个上扭线盘上沿圆周间隔设有复数个扭线槽,于每个上扭线盘上分别设有上连接部,所述上、下连接部可拆卸式配合。因此,通过将扭头机构设计为扭头上模和扭头下模可分离的配合方式;在针对不同的扁线电机进行扁线扭头操作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扭头上模,实现一模多用,充分提高了扭头机构的利用率。减少了模具更换成本,降低了扁线电机的生产成本。产成本。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生产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扁线电机具有高槽满率、高功率和高扭矩的优点,同时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因而得到广泛运用。扁线电机在组装生产过程中,需要将U型扁线进行扭头处理以便于后续的焊接,但是现有的扁线扭头操作设备通常只能针对一种型号的扁线和线槽进行扭头操作,更换扁线型号后,需要对整个扁线扭头设备模组进行更换,造成成本高,设备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应对现有的扁线扭头设备进行改进,以解决所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其通过将扭头机构设计为扭头上模和扭头下模可分离的配合方式;在针对不同的扁线电机进行扁线扭头操作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扭头上模,实现一模多用,充分提高了扭头机构的利用率。减少了模具更换成本,降低了扁线电机的生产成本。
[0004]为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其包括有机架、安装于机架上的扭头下模以及可分离式安装于扭头下模上的扭头上模,所述扭头下模包括有复数层竖向层叠嵌套设置的下扭线盘,各下扭线盘彼此之间可相对转动,于每个下扭线盘上分别设置有下连接部;所述扭头上模包括有基座和安装于基座中的复数层竖向层叠嵌套设置的上扭线盘,各上扭线盘彼此之间可相对转动,并于每个上扭线盘上沿圆周间隔设置有复数个扭线槽,于每个上扭线盘上分别设置有上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与下扭线盘之下连接部可拆卸式配合。
[000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每个下扭线盘边缘设置有驱动杆,各个下扭线盘上驱动杆彼此交错设置。
[000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对复数层下扭线盘进行中心保持的复数组轴承,所述复数组轴承分布于复数层下扭线盘外围,并与复数层下扭线盘滚动式接触。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连接部为设置于每个下扭线盘边缘上的连接凸块,并每个下扭线盘上边缘以180度对称设置有两连接凸块;所述上连接部为设置于每个上扭线盘下边缘上的连接凹槽,并每个上扭线盘下边缘以180度对称设置有两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与连接凸块可分离式配合。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由内至外第奇数层下扭线盘之连接凸块沿下扭线盘径向分布;由内至外第偶数层下扭线盘之连接凸块沿下扭线盘另一径向分布;所述由内至外第奇数层上扭线盘之连接凹槽沿上扭线盘径向分布;由内至外第偶数层上扭线盘之连接凹槽沿上扭线盘另一径向分布。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复数个连接凸块呈十字形分布,且所述复数个连接凸块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复数个连接凹槽也呈十字形分布,且所述复数个连接凹槽也处于同一平面。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扭头下模中部竖向设置有中心定位套筒,所述复数层下扭线盘套设于所述中心定位套筒外;于所述扭头上模中部竖向设置有中心定位柱,所述复数层上扭线盘均以中心定位柱为中心分布于中心定位柱外侧,中心定位柱可分离式插置于中心定位套筒中。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扭线盘之连接凹槽长度由内层向外层逐渐变大,同一径向上复数个连接凹槽整体呈扇形分布。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座下端具有用于和机架固连以保持扭头上模和扭头下模配合稳定性的连接盘。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复数层下扭线盘外围四角分别设置有复数层轴承,各角上的复数层轴承与复数层下扭线盘边缘一一对应滚动接触。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相邻层下扭线盘之间设置有减少下扭线盘彼此转动摩擦力的轴承。
[00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所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将扭头机构设计为扭头上模和扭头下模可分离的配合方式;在针对不同的扁线电机进行扁线扭头操作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扭头上模,实现一模多用,充分提高了扭头机构的利用率。减少了因不同的扁线型号、插槽型号导致的模具更换成本,降低了扁线电机的生产成本。
[0016]为更清楚地阐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之扭头机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之扭头机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之扭头机构侧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之扭头下模与机架配合立体结构 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之扭头下模与机架配合侧面示意图;图6为图5之A

A处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5之B

B处剖视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之扭头上模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之扭头上模底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之扭头上模侧面示意图;图11为图10之A

A处剖视示意图。
[0018]图12为为本专利技术之扭头下模与电缸配合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之上扭线盘和下扭线盘配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之上扭线盘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之下扭线盘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识说明:10、机架;11、轴承;12、杆件;20、扭头下模;21、下扭线盘;22、下连接部;23、驱动杆;24、定位套筒;25、轴承;30、扭头上模;31、基座;32、上扭线盘;33、扭线槽;34、上连接部;35、中心定位柱;36、连接盘;40、电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15所示,一种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包括有机架10、安装于机架10上的扭头下模20以及可分离式安装于扭头下模20上的扭头上模30,其中:所述扭头下模20包括有复数层竖向层叠嵌套设置的下扭线盘21,各下扭线盘21彼此之间可相对转动,于每个下扭线盘21上分别设置有下连接部22;所述扭头上模30包括有基座31和安装于基座31中的复数层竖向层叠嵌套设置的上扭线盘32,各上扭线盘32彼此之间可相对转动,并于每个上扭线盘32上沿圆周间隔设置有复数个扭线槽33,于每个上扭线盘32上分别设置有上连接部34,所述上连接部34与下扭线盘21之下连接部22可拆卸式配合。
[0021]每个下扭线盘21边缘设置有驱动杆23,各个下扭线盘21上驱动杆23彼此交错设置;交错设置可以避免驱动杆23集中在同一角度导致的转动干涉;下扭线盘21的转动方式,具体可针对每个驱动杆23分别连接电缸,由电缸带动驱动杆23转动,驱动下扭线盘21转动进行扭线操作。同时,也可以采用其它驱动方式带动下扭线盘21转动,在此不予赘述。
[0022]所述机架10上设置有用于对复数层下扭线盘21进行中心保持的复数组轴承11,所述复数组轴承11分布于复数层下扭线盘21外围,并与复数层下扭线盘21滚动式接触。具体是于复数层下扭线盘21外围四角分别设置复数层轴承11,各角上的复数层轴承11与复数层下扭线盘21边缘一一对应滚动接触。每个角上的复数层轴承11分别套设于位于机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架、安装于机架上的扭头下模以及可分离式安装于扭头下模上的扭头上模,所述扭头下模包括有复数层竖向层叠嵌套设置的下扭线盘,各下扭线盘彼此之间可相对转动,于每个下扭线盘上分别设置有下连接部;所述扭头上模包括有基座和安装于基座中的复数层竖向层叠嵌套设置的上扭线盘,各上扭线盘彼此之间可相对转动,并于每个上扭线盘上沿圆周间隔设置有复数个扭线槽,于每个上扭线盘上分别设置有上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与下扭线盘之下连接部可拆卸式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下扭线盘边缘设置有驱动杆,各个下扭线盘上驱动杆彼此交错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对复数层下扭线盘进行中心保持的复数组轴承,所述复数组轴承分布于复数层下扭线盘外围,并与复数层下扭线盘滚动式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部为设置于每个下扭线盘边缘上的连接凸块,并每个下扭线盘上边缘以180度对称设置有两连接凸块;所述上连接部为设置于每个上扭线盘下边缘上的连接凹槽,并每个上扭线盘下边缘以180度对称设置有两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与连接凸块可分离式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分离式扁线扭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内至外第奇数层下扭线盘之连接凸块沿下扭线盘径向分布;由内至外第偶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少军周华国廖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合利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