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8651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悬架组件,悬架组件与行走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行走组件;其特征在于,悬架组件包括安装部;摩托车还包括调节件,调节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部内,行走组件通过调节件与悬架组件连接,调节件上还设置有安装孔和挡位结构,安装部设置有挡位槽,当调节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部时,挡位结构和挡位槽卡接;安装孔的轴线与调节件的轴线设置为基本平行且相离。通过衬套与安装座配合,摩托车可根据路况自由调节拖曳距,以增强摩托车的操纵性和驾驶性,该方法操作简单且实用性强。该方法操作简单且实用性强。该方法操作简单且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指一种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的拖曳距指的是通过车头管的轴线与地面的交点和通过前轮轴的铅垂线与地面的交点之间的间距,拖曳距主要影响摩托车操控性,当拖曳距大的时候,摩托车的直行性好,在笔直路上骑乘舒服,但是转弯不易(即操控性差),在颠簸路面上骑乘不舒服;当拖曳距小的时候,摩托车在低速时容易平衡(即操控性好),低速、狭窄路操控性好,但是高速稳定性差。
[0003]现有的摩托车前轮只能选择某一个固定的拖曳距进行安装,一旦安装之后,摩托车的拖曳距便无法调节,当路况发生改变或摩托车的行驶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现有的拖曳距只能适应特定的单一行驶路径,便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降低了摩托车的操控性和驾驶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根据不同情况改变拖曳距以提高摩托车整体操控性和驾驶性的摩托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悬架组件,悬架组件与行走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行走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安装部;摩托车还包括调节件,调节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部内,行走组件通过调节件与悬架组件连接,调节件上还设置有安装孔和挡位结构,安装部设置有挡位槽,当调节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部时,挡位结构和挡位槽卡接;安装孔的轴线与调节件的轴线设置为基本平行且相离。
[0007]进一步地,摩托车还包括用于连接行走组件的轮轴,行走组件包括可供轮轴穿过的第一通孔。
[0008]进一步地,调节件的轴线与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6.4mm且小于等于9.6mm。
[0009]进一步地,安装部包括可容纳调节件的第二通孔;调节件包括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与安装部抵接。
[0010]进一步地,摩托车还包括可供轮轴穿过的垫片,轮轴的一端设有外螺纹结构,摩托车还包括可与外螺纹结构连接的锁紧螺母。
[0011]进一步地,轮轴的另一端还设有用于限位的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设置为螺帽。
[0012]进一步地,摩托车还包括车头管,行走组件连接至悬架组件后包括可被调节件调解的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车头管基本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第一直线与相切于
行走组件最下端的水平面具有第一交点;在一个经过轮轴且垂直与水平面的第二直线方向上,第二直线与行走组件具有第二交点;当行走组件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沿前后方向的间距为第一距离,当行走组件处于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沿前后方向的间距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差值设置为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22mm。
[0013]进一步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差值设置为大于等于12.8mm且小于等于19.2mm。
[0014]进一步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差值设置为大于等于14.4mm且小于等于17.6mm。
[0015]进一步地,安装孔的半径与调节件的半径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6。
[0016]本技术提供的摩托车根据驾驶时的需求,可以通过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和设置为偏心结构的调节件的配合,改变调节件上通孔的位置以调节摩托车的拖曳距,从而提高摩托车的整体操控性和驾驶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摩托车的整车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摩托车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行走轮的第一极限位置的装配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行走轮的第二极限位置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4]图1示出了一种摩托车100,包括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行走组件13、悬架组件14、车头管15和驱动组件16。其中,车身覆盖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车身覆盖件12用于包覆车架11和驱动组件16。悬架组件14包括前悬架141和后悬架142。前悬架141至少部分连接至转向组件15。行走组件13包括第一行走轮131和第二行走轮132。第一行走轮131通过前悬架141设置在车架11上,第二行走轮132通过后悬架142设置在车架11上。车头管15与车架11固定连接。驱动组件1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驱动组件16用于驱动行走组件13。为了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图中示出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作为本实施例中摩托车10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供调节拖曳距的调节机构17。调节机构17至少部分设置在前悬架141上,调节结构17与第一行走轮131连接。具体的,调节机构17包括固定件171和调节件172。固定件171和调节件172配合可以调节摩托车100的拖曳距。其中,拖曳距指的是车头管15的轴线的延长线与地面的交点跟前轮轴到地面垂线的距离。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调节件172可以设置为偏心结构的衬套组件。
[0026]悬架组件14还包括安装部143,安装部143和前悬架141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件171包括轮轴1711、垫片1712和锁紧螺母1713。调节件172包括第一衬套1721和第二衬套1722。安装部143包括第一安装部1431和第二安装部1432。第一安装部1431和前悬架141固定连接,第二安装部1432也和前悬架141固定连接。第一行走轮131包括第一通孔1311,第一通孔1311可供轮轴1711穿过。当第一行走轮131连接至前悬架141上时,第一衬套172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安装部1431上,第二衬套172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安装部1432上,轮轴1711的一端穿过第一衬套1721、第一通孔1311、第二衬套1722和垫片1712后与锁紧螺母1713连接。
[0027]更具体的,轮轴171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限位结构1711a,轮轴1711的第二端设有外螺纹结构1711b。第一限位结构1711a用于限制轮轴1711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外螺纹结构1711b可与锁紧螺母1713螺纹连接。第一衬套172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721a,第一安装孔1721a可供轮轴1711穿过。第二衬套1722上设有第二安装孔1722a,第二安装孔1722a可供轮轴1711穿过。第一安装部1431上设有第二通孔1431a,第一衬套1721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通孔1431a中。第二安装部1432上设有第三通孔1432a,第二衬套172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三通孔1432a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行走组件;悬架组件,所述悬架组件与所述行走组件连接;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行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组件包括安装部;所述摩托车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内,所述行走组件通过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悬架组件连接,所述调节件上还设置有安装孔和挡位结构,所述安装部设置有挡位槽,当所述调节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安装部时,所述挡位结构和所述挡位槽卡接;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调节件的轴线设置为基本平行且相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行走组件的轮轴,所述行走组件包括可供所述轮轴穿过的第一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的轴线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6.4mm且小于等于9.6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可容纳所述调节件的第二通孔;所述调节件包括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安装部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可供所述轮轴穿过的垫片,所述轮轴的一端设有外螺纹结构,所述摩托车还包括可与所述外螺纹结构连接的锁紧螺母。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跃柯王昌伟江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