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及电动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4638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及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包括主壳体、车载电源模块和高压配电模块。主壳体布置于电动汽车底盘下方与二排座椅相对的位置,充分利用电动汽车Z向空间。车载电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以及集成于第一壳体内的车载充电机、DC/DC变换器和冷却水道;高压配电模块包括第二壳体以及集成于第二壳体内的外配电盒和动力电池配电盒;在不改变现有车载电源模块及高压配电模块的生产工艺前提下,提升本装置的装配及维修方便性;当高压配电模块与车载电源模块发生故障后,可在不拆卸动力电池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单独更换或维修该装置,提升了动力电池总成的维修方便性。池总成的维修方便性。池总成的维修方便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及电动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集成化、轻量化成为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高压零部件如动力电机、电机逆变器、减速器、动力电池、车载充电机、DC/DC变换器、外配电盒与动力电池配电盒等在新能源汽车的总重量中占比较高,如何通过合理的集成方式降低零部件重量、较少零部件数量并高效利用整车空间,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重点研究方向。
[0003]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中的动力电机、电机逆变器、减速器被设计为一体化集成结构,行业中通常称为“大三合一”;车载充电机、DC/DC变换器、外配电盒设计为一体化集成结构,行业中通常称为“小三合一”,有时“大三合一”与“小三合一”进一步集成为“六合一总成”;而动力电池与动力电池配电盒功能强相关,因此被集成设计在一起作为动力电池总成。
[0004]上述技术中,“六合一总成”虽然能够节省零部件数量并降低重量,但是由于其集成零部件数量较多,其体积在整车前机舱仍然会占据较大空间,且其高压连接器、低压连接器、冷却水管较多,在整车布置空间上依然会带来较大挑战;而动力电池总成为了匹配四驱车型,需要在电池前部与后部分别设计高压连接器,这样在电池内部需要设计贯穿前后的电连接铜排,这又给电池内部的热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0005]因此,亟待需要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六合一总成”存在的问题。
[0007]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通过应用上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能够实现轻量化设计。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9]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包括:
[0010]主壳体,布置于电动汽车底盘下方与二排座椅相对的位置;
[0011]车载电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以及集成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车载充电机、DC/DC变换器和冷却水道,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主壳体上;
[0012]高压配电模块,包括第二壳体以及集成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外配电盒和动力电池配电盒,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主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并列设置。
[0013]作为所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主壳体包括容纳部和装配部,所述容纳部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装配部用于与电动汽车的
底盘固定连接。
[0014]作为所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主壳体还包括阻隔部,所述阻隔部将所述容纳部分隔为独立设置的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所述第一安装区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安装区用于容置所述第二壳体。
[0015]作为所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区的槽底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区内,所述第一壳体的周侧壁与所述第一安装区的周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壳体的底板凸出于所述第一通槽外。
[0016]作为所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区内设有线路槽,所述线路槽位于所述第一通槽的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区的侧壁的一侧,所述车载电源模块的连接线路沿所述线路槽排布。
[0017]作为所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区内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用于固定安装所述高压配电模块。
[0018]作为所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区的槽底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开口处可拆卸地封设有动力电池正极铜排装配盖。
[0019]作为所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区的槽底设有第三通槽,所述第三通槽开口处开拆卸地封设有动力电池负极铜排装配盖。
[0020]作为所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区的槽底设有第四通槽,所述第四通槽的开口处可拆卸地封设有支路保险维修盖。
[0021]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3]本技术提供的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包括主壳体、车载电源模块和高压配电模块。主壳体布置于电动汽车底盘下方与二排座椅相对的位置,充分利用电动汽车Z向空间。车载电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以及集成于第一壳体内的车载充电机、DC/DC变换器和冷却水道,第一壳体可拆卸地固定于主壳体上;高压配电模块包括第二壳体以及集成于第二壳体内的外配电盒和动力电池配电盒,第二壳体可拆卸地固定于主壳体上并与第一壳体并列设置;在不改变现有车载电源模块及高压配电模块的生产工艺前提下,提升本装置的装配及维修方便性。此外,当高压配电模块与车载电源模块发生故障后,可在不拆卸动力电池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单独更换或维修该装置,进一步提升了动力电池总成的维修方便性。
[0024]本技术提供的电动汽车,通过应用上述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能够实现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第一侧视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第二侧视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1、主壳体;11、容纳部;111、第一安装区;1111、第一通槽;1112、线路槽;112、第二安装区;1121、第二通槽;1122、第三通槽;1123、第四通槽;1124、安装凸台;12、装配部;
[0033]2、车载电源模块;21、第一壳体;
[0034]3、高压配电模块;31、第二壳体;
[0035]4、动力电池正极铜排装配盖;
[0036]5、动力电池负极铜排装配盖;
[0037]6、支路保险维修盖;
[0038]201、AC充电连接器;202、DC/DC输出正极连接器;203、低压信号连接器;204、水道进水口;205、水道出水口;
[0039]301、DC充电连接器;302、前电机连接器;303、后电机连接器;304、无线充电机连接器;305、空调/PTC连接器;306、动力电池正极铜排连接器点;307、动力电池负极铜排连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1),布置于电动汽车底盘下方与二排座椅相对的位置;车载电源模块(2),包括第一壳体(21)以及集成于所述第一壳体(21)内的车载充电机、DC/DC变换器和冷却水道,所述第一壳体(21)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主壳体(1)上;高压配电模块(3),包括第二壳体(31)以及集成于所述第二壳体(31)内的外配电盒和动力电池配电盒,所述第二壳体(31)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主壳体(1)上并与所述第一壳体(21)并列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包括容纳部(11)和装配部(12),所述容纳部(11)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壳体(21)和所述第二壳体(31),所述装配部(12)用于与电动汽车的底盘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还包括阻隔部,所述阻隔部将所述容纳部(11)分隔为独立设置的第一安装区(111)和第二安装区(112),所述第一安装区(111)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壳体(21),所述第二安装区(112)用于容置所述第二壳体(3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区(111)的槽底设有第一通槽(1111),所述第一壳体(21)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区(111)内,所述第一壳体(21)的周侧壁与所述第一安装区(111)的周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翰东李威姜涛陈德松张显波张长涛顾家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