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智一专利>正文

具有侧片的脊椎固定复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405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涉及有关一种具有侧片的脊椎固定复位器。具有侧片的脊椎固定复位器包括:一复位器本体;二侧片;一结合装置,用以使该二侧片实质上对称地结合在复位器本体二侧;其特征在于:该侧片的厚度实质上少于复位器本体的厚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脊椎固定复位器可和脊椎骨节融合,而侧片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脊椎固定复位器不会继续凹陷在脊椎骨节中。(*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涉及有关一种具有侧片的脊椎固定复位器。传统的脊椎固定复位器,可分为椎间填充块(spacer)和椎体填充块(cage)两大类,前者例如美国AcroMed公司的RAMPS系列产品,其缺点为无法和脊椎骨节融合,后者虽可和脊椎骨节融合,但却因手术时切入终板(endplate),因此椎体填充块会继续凹陷在脊椎骨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兼具椎间填充块和椎体填充块功能的脊椎固定复位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侧片的脊椎固定复位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侧片的脊椎固定复位器,其中该侧片可对复位器本体做微幅相对运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复位器本体、侧片和结合装置构成的脊椎固定复位器。本专利技术的脊椎固定复位器,其包括一复位器本体;二侧片;一结合装置,用以使该二侧片实质上对称地结合在复位器本体二侧;其特征在于该侧片的厚度实质上少于复位器本体的厚度。上述的复位器本体,其可为传统的椎体填充块本体,其变体或经改良的复位器本体,例如图7-b所示,具有结合凹槽的复位器本体。该复位器本体可为实质上成圆柱状、矩形柱状或类似形状的,以实质上成圆柱状为较佳。该复位器本体为中空柱状,且表面有孔,用以通至其中空腔。上述的侧片,其可为二分开的侧片,例如图4-a,5-a,6-c,7-c所示的,也可为连结成一体的,例如参见附图说明图1-b。其形状并无一定限制,但背面该复位器本体的面以形成弧面为较佳。此外,该侧片可为板状、条状、片状或条状绕成的。其中,所述二侧片是以一连接部连接成一体,并以该连接部和复位器本体结合成一体。上述侧片的厚度实质上少于复位器本体的厚度,此处所谓厚度,意指植入人体后,人体站立时上下的垂直最大距离为厚度。上述的结合装置,其为任意可使复位器本体和侧片结合成一体的结合元件、组件或装置,例如图1-c所示为已知椎体填充块所用的螺帽,图4-c所示的结合框,图7-a的套环组件。所述复位器本体是和结合装置结合,而侧片是和结合装置结合;所述复位器本体和结合装置结合,而二侧片则以其结合部结合在复位器本体和结合装置的结合处;所述二侧片的连接部为套环,用以和该复位器本体套合;所述二侧片是分别和结合装置构成类如卡合、栓合、螺合的直接结合,而和复位器本体并无实质上的直接结合;所述复位器本体结合后形成沟槽及/或腔室,用以容纳二侧片的结合部。本专利技术的脊椎固定复位器,是由复位器本体和侧片结合而成,其中复位器本体使本专利技术的脊椎固定复位器可和脊椎骨节融合,而侧片使得本专利技术的脊椎固定复位器不会继续凹陷在脊椎骨节中。此外,由于该复位器本体和侧片是采用活动式结合,因此,具有可依需要分别选用不同尺寸的复位器本体和侧片组合,结合成适用的脊椎固定复位器,而由于复位器本体和侧片是采用活动式结合,因此,复位器本体和侧片间,可随脊椎骨的节间大小/形状而自动调整其相对位置/角度,并具有适当的微动(micro-motion)功能,可增进愈合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a至1-c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具体例各构成要件示意图。图2、3为图1所示各构成要件组合顺序示意图。图4-a至4-d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具体例各构成要件和组合示意图。图5-a至5-d为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具体例各构成要件和组合示意图。图6-a至6-d为本专利技术又一较佳具体例各构成要件和组合示意图。图7-a至7-c为本专利技术又一较佳具体例各构成要件示意图。图8-a,8-b为图7-a至7-c所示各构成要件的组合顺序示意图。图9-a,9-b,9-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再一较佳具体例的分解图,及组合后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图10-a、10-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又一较佳具体的构成要件,10-c为其组合后示意图。100.复位器本体 110.穿孔 120.工具孔130,135,136.套入槽 131,132.套入口134.凸套137.套入凹槽140,145.螺牙 150.凹槽200,250.侧片210,260.结合孔212,262.辅助结合孔213,263.固定凸定215,265.连接子216,266.连接颈218,219,268,269.螺孔 280.连结套环281,282.连接杆 283.螺牙 300.结合装置310,315.结合栓 311,316.结合栓槽 312,317.固定孔313.套环314.套圈 320.结合盖330.工具孔 340.螺牙 350,360.套环组件351,361.套环部 352,362.螺杆部353.凸点354,373,364.螺牙370.套环 371,372.螺孔381,382.螺丝390.结合套条 391,392.结合尾部393,394.连接杆 395.连接曲杆 396.结合螺丝图1-a中,100为复位器本体,110为穿孔,用以置入碎骨(boneraft),120为工具孔,130为套入槽,131,132均为套入口,140为螺牙。图1-b中,200和250为两片侧片,其是由连结套环(280)和其两侧的连接杆(281和282)连结成一体的;其中连结套环280和连接杆281和282,分别套入复位器本体100的套入槽(130)和套入口131,132(参见图2)。图1-c中,300为结合装置,320,330和340分别为其结合盖、工具孔和螺牙,其中螺牙340用以和连结套环280的螺牙283及复位器本体100的螺牙140螺合,使复位器本体、侧片和结合装置结合成一体(参见图3)。图2为图1所示较佳具体例中由连结套环280、连接杆281,282连接成一体的侧片(200,250)组,以其连结套环280及连接杆281、282,分别套入复位器本体100的套入槽130和套入口131,132,而结合装置300则尚待锁入,图中各标号定义同图1-a至1-c。图3为图2中结合装置300锁入后的组合图,图中各标号定义同图1-a至1-c。图4-a中,200和250为两片侧片,210和260分别为其侧片结合孔,212和262分别为其侧片辅助结合孔,213和263分别为其暂时固定凸定;100为复位器本体,134为其结合凸套;300为结合装置,310(315),311(316),312(317),313,314分别为其结合栓,结合栓槽,暂时固定孔,前结合套环和后结合套圈。其结合方式是以后结合套圈314套入复位器本体100的后方套入槽(图中未示,形似图1-a的套入槽130,也可改采用单纯的前后穿孔),稍微将前结合套环313向前扳后套入复位器本体100的结合凸套134,再将侧片200和250的结合孔210和260分别套在结合栓315和310上,并分别在侧片辅助结合孔轻锤,其分别产生凸点卡在结合栓槽316和311(也可锁入小螺丝完成卡合目的),而后,分别旋转侧片200和250(以结合栓315和310为轴),使暂时固定凸点213和263分别暂时固定在暂时固定孔312和317上,使用时,少许力量,即可使暂时固定凸点脱离其原先位置。图3所示的脊椎固定复位器,其中侧片200和250因其连接杆281,282套入复位器本体100的套入口131和132中,因此,侧片实质上无法对复位器本体做相对转动,仅能对连接杆、281和282做少许的微动,但图4所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脊椎固定复位器,其包括:一复位器本体;二侧片;一结合装置,用以使该二侧片实质上对称地结合在复位器本体二侧;其特征在于:该侧片的厚度实质上少于复位器本体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智一
申请(专利权)人:林智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