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方脊椎内固定器,其由一连结机构、多组植入组件、垫接组件及外锁组件所组成,将多个植入组件固锁于脊椎椎体内,然后套接一连结机构于该植入组件上方,再依序装配相对应的垫接组件及外锁组件,最后借由外锁组件与植入组件的锁紧作用,即可将受创伤或病变的脊椎椎体与整个固定器形成一体,达到完全固定的效果。(*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后方脊椎内固定器,借由力学分析的最佳化设计,使其组件在做适当的尺寸缩减后,仍可具有足够的强度与耐疲劳性,并通过模块化设计,使其在为受创伤或病变的脊椎椎体安装固定器时,可进行跨距及角度的调整,而将脊椎椎体固定在最佳的状况,以提高矫正康复的效果。在考虑人体工学及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设计出适当的脊椎固定器,将其植入受创伤或发生病变的脊椎椎体内,并依据患者脊椎的状况,调整适当的跨距及角度,使整个固定器与脊椎椎体形成一体,达到完全固定的效果。为避免固定器对患者活动造成不便,在固定器的整体尺寸设计上必须愈小愈好,并将突出于脊椎椎体外部的高度降至最低,但在缩减尺寸的同时,仍必须确保固定器各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与耐疲劳性,防止因组件损坏或断裂对患者造成二度伤害。其次需考虑手术操作的方便性,因为人体有许多复杂的神经集中分布在脊椎后侧,使得该部位的外科手术难度增高,所以必须有效减少固定组件的数量,以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另外,因为脊椎椎体的受创伤或病变情况会因患者或是部位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固定器的设计上,必须使跨距及角度可做弹性调整,以充分满足各种状况的使用需求。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避免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技术提供一种后方脊椎内固定器,可将突出于脊椎椎体外部的高度有效降低。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方脊椎内固定器,该固定器的组件在经由力学分析作最佳化设计的情况下,可具有足够的强度与耐疲劳性。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方脊椎内固定器,有效减少固定组件数量,并采用由下而上依序进行装配及固定的方式,使手术操作更为简便。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方脊椎内固定器,该固定器的跨距及角度可依状况做弹性调整。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以一连结机构、多组植入组件、垫接组件及外锁组件构成一后方脊椎内固定器,借由连结机构连结多组植入组件、垫接组件及外锁组件,并将跨距及角度做适当调整,最后利用外锁组件与植入组件的锁紧作用,将受创伤或病变的脊椎椎体完全固定。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透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型式连结机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另一型式连结机构剖面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另一型式植入组件及外锁组件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另一型式植入组件及外锁组件剖面图。图10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附图中图号说明植入组件.....1 植入螺纹.....11外锁螺纹.....12 凸环.......13连结机构.....2 狭形孔......21 球面状凹缘....22垫接组件.....3 通孔.......31外锁组件.....4 螺孔.......41连结组件.....51 第一通孔.....511球面环状凹缘...512 第二通孔.....513固定螺孔.....514等截面杆件....52固定螺丝.....53球状曲面.....6 组接平面.....7脊椎椎体.....8 该植入组件1、连结机构2、垫接组件3及外锁组件4可为一体成型或加工制造而成。该植入组件1及连结机构2,可经由力学分析进行最佳化设计,以具有足够的强度与耐疲劳性。如图2、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结构剖面图及组合透视图,该植入组件1,为一柱体,其一端具有一适当长度的植入螺纹11,用于将植入组件1固锁于脊椎椎体8,该植入螺纹11的形状可为一能降低固锁阻力的圆锥体,相对于该植入螺纹11的另一端具有一适当长度的外锁螺纹12,两螺纹间具有一凸环13,该凸环13外缘可具有方便旋转施力的多个切面,其于该外锁螺纹12的一侧为一球状曲面6。该连结机构2,为一狭形板块,其具有相互平行的二平面,沿该平面的纵长方向具有多个与平面垂直的适当长度狭形孔21,用于套接在该植入组件1的外锁螺纹12,并与该外锁螺纹12边缘具有可使该植入组件1调整角度的适当间隙。该狭形孔21位于平面的二端缘,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多个球面状凹缘22,使穿设于该狭形孔21的植入组件1,可依脊椎椎体8的方位调整至适当的位置及角度。当该狭形孔21的二端缘,皆具有球面状凹缘22时,该球面状凹缘22在二平面的位置,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当该狭形孔21的二端缘,仅其中之一具有球面状凹缘22时,其所配置的植入组件1具有较大的可调角度范围。该连结机构2于装配时,可依脊椎椎体8的形状弯制成所需弧形。该垫接组件3,其中心具有一适当大小的通孔31,用于套接在穿设过该狭形孔21的外锁螺纹12,并与该外锁螺纹12边缘具有可使该植入组件1调整角度的适当间隙,于该连结机构2的一端面为一球状曲面6,相对于该球状曲面6的另一端面为一组接平面7。该连结机构2的球面状凹缘22,具有与植入组件1及垫接组件3的球状曲面6相同的球面曲度,使该植入组件1相对于该连结机构2的角度,可依脊椎椎体8的方位做调整。该外锁组件4,为一柱体,其外缘可具有方便旋转施力的多个切面,中心具有一螺孔41,螺合于该植入组件1的外锁螺纹12,于该垫接组件3的一端面为一组接平面7。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将多个植入组件1的植入螺纹11固锁于脊椎椎体8内,然后依序套接连结机构2、垫接组件3及外锁组件4于该植入组件1的外锁螺纹12,最后将外锁组件4锁紧,如此借由连结机构2将多组植入组件1、垫接组件3及外锁组件4连结固定,即可将受创伤或病变的脊椎椎体8与整个固定器形成一体,达到完全固定的效果。如图5、图6所示,为本技术的另一型式连结机构示意图及剖面图,该连结机构包括有多个连结组件51、一等截面杆件52及多个固定螺丝53。该连结组件51,为一长形板块,其具有相互平行的二平面,该平面的一端具有一垂直于该平面方向的第一通孔511,用于套接在该植入组件1的外锁螺纹12,并与该外锁螺纹12边缘具有可使该植入组件1调整角度的适当间隙,该第一通孔511位于平面的二端缘分别具有一球面环状凹缘512,相对于该第一通孔511的另一端具有一与该平面平行的第二通孔513,对应于该第二通孔513位置的其中一平面具有一凸出部位,该凸出部位具有一由表面贯穿至第二通孔513的固定螺孔514。该球面环状凹缘512,具有与该植入组件1及垫接组件3的球状曲面6相同的球面曲度,使该植入组件1相对于该连结组件51的角度可依脊椎椎体8的方位做调整。该等截面杆件52,为可置换不同长度的模块化设计,可依脊椎椎体8的跨距选用适当长度的等截面杆件52。该固定螺丝53,用于将该等截面杆件52固定于该连结组件51的第二通孔513,其具有与该连结组件51的固定螺孔514相匹配的螺纹。如图7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将多个植入组件1的植入螺纹11固锁于脊椎椎体8内,然后依序套接连结组件51、垫接组件3及外锁组件4于该植入组件1的外锁螺纹12,并将等截面杆件52穿设于该连结组件51的第二通孔513,最后将外锁组件4及固定螺丝53锁紧,如此借由等截面杆件52将多组植入组件1、连结组件51、垫接组件3及外锁组件4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方脊椎内固定器,包括多个植入组件(1)、一连结机构(2)及多个外锁组件(4),其特征在于: 该植入组件(1)为一柱体,其一端具有一适当长度的植入螺纹(11),相对于植入螺纹(11)的另一端具有一适当长度的外锁螺纹(12),两螺纹间具有一凸环(13),该凸环(13)于外锁螺纹(12)的一侧为一球状曲面(6);该连结机构(2),配置于植入组件(1)的外锁螺纹(12);及该多个外锁组件(4),配置于连结机构(2)上方,且该外锁组件(4)为一柱体,其中心具有一螺孔(41),螺合于植入组件(1)的外锁螺纹(12),于连结机构(2)的一端面为一球状平面;将多个植入组件(1)固锁于脊椎椎体(8)内,再依序装配连结机构(2)及外锁组件(4),最后借由外锁组件(4)与植入组件(1)的锁紧作用,即可将受创伤或病变的脊椎椎体(8)与整个固定器形成一体,达到完全固定的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本华,刘建麟,陈弘毅,吴志明,萧乾道,周圣行,赵伟泰,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美瑞世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