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0178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该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包括:驱动模块、短路保护模块、MCU以及电源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分别连接预热器以及所述短路保护模块、MCU和电源模块,所述MCU分别连接所述短路保护模和电源模块,所述短路保护模块连接所述预热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通过驱动模块、短路保护模块、MCU以及电源模块组成带短路保护功能的预热继电器电路,可以实现对预热器的稳定大电流输出,同时在预热器短路时截止导通,增设的采样放大电路,实现了输出端负载的检测,降低了使用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载流能力,完善了预热继电器的输出保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景。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预热继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预热继电器是用于输出大电流加热汽车发动机预热器使其达到一定温度后再循环至发动机机体内,以此加热发动机,达到低温条件下启动发动机的目的。
[0003]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预热器在极端情况下会出现短路的故障,此时预热继电器输出的大电流会产生高热量烧穿器件、线路板和总成外壳,甚至引发整车起火事故等严重影响。
[0004]因此,当前亟待出现一种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避免在预热器出现短路时预热继电器仍然持续输出大电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相关产品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解决现有的预热继电器在预热器出现短路时输出的大电流会产生高热量损坏其他器件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包括:驱动模块、短路保护模块、MCU以及电源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分别连接预热器以及所述短路保护模块、MCU和电源模块,所述MCU分别连接所述短路保护模和电源模块,所述短路保护模块连接所述预热器。
[0007]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门驱动器U5,驱动MOS管Q1、Q2,电容C7、C11、C15、C18,电阻R01、R36、R54,二极管D4、D8、D9、D26;其中,所述门驱动器U5的产品型号为AUIR3241STR,包括8个引脚;所述驱动MOS管Q1、Q2的产品型号均为1AUT300N08S5N012,所述二极管D4、D8均为TVS管,所述二极管D9为稳压二极管;所述电容C11的一端、二极管D4的一端、电阻R01的一端、驱动MOS管Q1的D极、驱动MOS管Q2的D极以及二极管D4的一端分别连接Vbat端;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电容C11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0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15的一端、电容C18的一端以及门驱动器U5的引脚7;所述电阻R36的两端并联有二极管D26,所述电阻R36的一端分别连接门驱动器U5的引脚6以及二极管D26的负极,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驱动MOS管Q1的G级、所述二极管D26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电阻R54的一端连接门驱动器U5的引脚5,所述电阻R54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正极、驱动MOS管Q1的S极、驱动MOS管Q2的S极以及二极管D8的另一端分别通过Load_out端连接短路保护模块。
[0008]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短路保护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U6,三极管Q18,电阻R70、R71、R92、R93、R95、R96、R100、R101,电容C62、C64、C65,以及二极管D20、D28、D32;所述三极管Q18的G极连接电阻R92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8的S极连接二极管D28的正
极,所述三极管Q18的D极连接电阻R100的一端;所述电阻R92的另一端、电阻R93的一端分别通过Det_Load端连接MCU,所述电阻R9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00的另一端连接VCC端,且所述电阻R100并联有所述电阻R101;所述二极管D28的负极以及电阻R95的一端分别通过Load_out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所述电阻R9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0的负极以及电阻R96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20的正极接地;所述电阻R9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64的一端、二极管D32的正极以及运算放大器U6的引脚3,所述电容C6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32的负极连接VCC端;所述电阻R71与所述电容C65并联,且并联的两个公共点,其中一个公共点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6的引脚1和MCU的FB_LODA连接端,另一个公共点连接运算放大器U6的引脚4以及电阻R70的一端,所述电阻R7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6的引脚2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6的引脚5连接电容C62的一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6的引脚5和电容C62连接的公共点连接VCC端,所述电容C62的另一端接地。
[0009]在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三组电源稳压芯片U1、U7、U8,电容C2、C3、C4,电阻R1、R4、R9,以及三极管Q3;三组相同的电源稳压芯片U1、U7、U8依次并联,所述电源稳压芯片U1、U7、U8的引脚1均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以及VCC端,所述电源稳压芯片U1、U7、U8的引脚3均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以及VCC端,所述电源稳压芯片U1、U7、U8的引脚2和引脚4以及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S极分别连接电阻R4的一端以及Vbat端,所述三极管Q3的G极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9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D极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以下优点:
[0011]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通过驱动模块、短路保护模块、MCU以及电源模块组成带短路保护功能的预热继电器电路,可以实现对预热器的稳定大电流输出,同时在预热器短路时截止导通,增设的采样放大电路,实现了输出端负载的检测,降低了使用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载流能力,完善了预热继电器的输出保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技术所述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所述驱动模块的参考电路示意图;
[0015]图3为为本技术所述短路保护模块的参考电路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所述电源模块的参考电路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驱动模块;2、短路保护模块;3、MCU;4、电源模块;5、预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
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0]参阅图1所示,所述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包括驱动模块1、短路保护模块2、MCU3以及电源模块4,所述驱动模块1分别连接预热器5(负载)以及所述短路保护模块2、M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模块、短路保护模块、MCU以及电源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分别连接预热器以及所述短路保护模块、MCU和电源模块,所述MCU分别连接所述短路保护模和电源模块,所述短路保护模块连接所述预热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门驱动器U5,驱动MOS管Q1、Q2,电容C7、C11、C15、C18,电阻R01、R36、R54,二极管D4、D8、D9、D26;其中,所述门驱动器U5的产品型号为AUIR3241STR,包括8个引脚;所述驱动MOS管Q1、Q2的产品型号均为1AUT300N08S5N012,所述二极管D4、D8均为TVS管,所述二极管D9为稳压二极管;所述电容C11的一端、二极管D4的一端、电阻R01的一端、驱动MOS管Q1的D极、驱动MOS管Q2的D极以及二极管D4的一端分别连接Vbat端;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电容C11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0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15的一端、电容C18的一端以及门驱动器U5的引脚7;所述电阻R36的两端并联有二极管D26,所述电阻R36的一端分别连接门驱动器U5的引脚6以及二极管D26的负极,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驱动MOS管Q1的G级、所述二极管D26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电阻R54的一端连接门驱动器U5的引脚5,所述电阻R54的另一端、二极管D9的正极、驱动MOS管Q1的S极、驱动MOS管Q2的S极以及二极管D8的另一端分别通过Load_out端连接短路保护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预热继电器的短路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路保护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U6,三极管Q18,电阻R70、R71、R92、R93、R95、R96、R100、R101,电容C62、C64、C65,以及二极管D20、D28、D32;所述三极管Q18的G极连接电阻R9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繁亮喻端盛开友王长忠马运凡史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十堰天运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