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装置、控制系统及储能站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8120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装置、控制系统及储能站,该装置包括驱动诊断电路、第一开关管、继电器、预充电路;驱动诊断电路与第一开关管连接;预充电路通过继电器与第一开关管连接;第一开关管与负载连接;第一开关管和预充电路均由外部电源供电;预充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外部电源的正极端连接,正极端与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外部电源的负极和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栅极分别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与控制器连接。通过增加预充电路,能够实现电容负载柔性启动,有效减小接通瞬间电流对系统的冲击,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电装置、控制系统及储能站


[0001]本申请属于低压配电
,尤其涉及一种配电装置、控制系统及储能站。

技术介绍

[0002]低压配电在汽车和工业应用中非常普遍,是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汽车低压电器配电盒和其它低压配电应用中,多采用继电器等硬开关直接进行功率分配控制,而部分受电对象为风机、水泵等电机控制器,由于其不同的控制器存在不同容量的输入电容,在控制器的配电继电器接通瞬间容易产生巨大冲击电流,导致控制器的继电器触点发生黏连,因而控制系统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装置、控制系统及储能站,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控制系统容易失效的问题。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电装置,包括:驱动诊断电路、第一开关管、继电器、预充电路;
[0005]所述驱动诊断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所述预充电路通过所述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与负载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预充电路均由外部电源供电;
[0006]所述预充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
[0007]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外部电源的负极和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与外部控制器连接;
[0008]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并联在所述第一二极管两端;所述继电器的触点开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和源极连接。
[000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诊断电路包括驱动芯片;
[0010]所述驱动芯片的各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漏极和源极连接;
[0011]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和所述负载连接。
[001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诊断电路还包括:第一驱动电阻、第二驱动电阻、第三驱动电阻、第一电容;
[0013]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
[0014]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驱动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连接;
[0015]所述第一驱动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容和第二驱动电阻与所述
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
[0016]所述第一驱动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第三驱动电阻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
[001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保险丝;所述保险丝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和所述负载之间。
[001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续流二极管;
[0019]所述续流二极管设置在所述保险丝连接所述负载的端口和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之间。
[002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吸收电容;
[0021]所述吸收电容设置在所述保险丝连接所述负载的端口和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之间。
[002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配电装置还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设置在所述继电器的触点开关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之间。
[002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配电装置的工作电压为24V。
[002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和如上第一方面的配电装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配电装置连接。
[002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电池和如上第二方面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储能电池连接。
[00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装置、控制系统及储能站,包括驱动诊断电路、第一开关管、继电器、预充电路;驱动诊断电路与第一开关管连接;预充电路通过继电器与第一开关管连接;第一开关管与负载连接;第一开关管和预充电路均由外部电源供电;预充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外部电源的正极端连接,正极端与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外部电源的负极和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栅极分别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与外部控制器连接。通过增加预充电路,能够实现电容负载柔性启动,有效减小接通瞬间电流对系统的冲击,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
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技术的描述。
[003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配电装置,包括:驱动诊断电路11、第一开关管Q1、继电器JK1、预充电路12。
[0034]驱动诊断电路11与第一开关管Q1连接;预充电路12通过继电器JK1与第一开关管Q1连接;第一开关管Q1与负载连接;第一开关管Q1和预充电路12均由外部电源供电;
[0035]预充电路12包括第一二极管D2、第二开关管Q2、第一电阻R5、第二电阻R6;
[0036]第一二极管D2的负极端与外部电源的正极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分别与外部电源的负极和第一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5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6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与外部控制器连接;
[0037]继电器JK1的线圈并联在第一二极管D2两端;继电器JK1的触点开关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开关管Q1的漏极和源极连接。
[0038]本实施例中,驱动诊断电路11可以控制第一开关管Q1的工作状态,并且具有电流诊断功能,可以在电流达到设定过流阈值后主动关闭输出,使第一开关管Q1截止。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可以是MOS管(M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诊断电路、第一开关管、继电器、预充电路;所述驱动诊断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所述预充电路通过所述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与负载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预充电路均由外部电源供电;所述预充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外部电源的负极和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被配置为与外部控制器连接;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并联在所述第一二极管两端;所述继电器的触点开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和源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诊断电路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的各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漏极和源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和所述负载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诊断电路还包括:第一驱动电阻、第二驱动电阻、第三驱动电阻、第一电容;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然永王大江宋波李金洁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通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