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冷却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1665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板,包括支撑板、流道板以及分流板,支撑板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支撑板和流道板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进液通道、冷却介质集液通道和多个冷却介质冷却通道,分流板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分液通道,冷却介质分液通道的一端通过贯穿支撑板的进液孔与冷却介质进液通道连通,各冷却介质冷却通道的进口分别通过贯穿支撑板的分流孔与冷却介质分液通道连通,且各分流孔沿冷却介质分液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流向依次排布,并沿冷却介质分液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流向,各分流孔的孔径依次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动力电池冷却板能够提升冷却板中冷却介质分流的均匀性,可提高冷却板的冷却效果。可提高冷却板的冷却效果。可提高冷却板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冷却板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热管理
,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板。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动力电池系统所处环境温度,以及电池自身温度会直接影响电池的正常运行、循环寿命、充电可接受性、输出功率、可用能量、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为使电池达到最佳的性能和寿命,需要引入热管理系统对电池进行低温加热、高温散热和保温管理,以限制电池的温升和温差,实现电池组温度均匀化,保证电池工作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降低电池性能衰减,并消除其它潜在安全风险。
[0003]电池热管理系统是应对电池的热相关问题,保证动力电池使用性能、安全性和寿命的关键技术之一。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在电池温度较高时进行有效散热,防止产生热失控事故,在电池温度较低时进行预热,提升电池温度,确保低温下的充电、放电性能和安全性,以及,减小电池组内的温度差异,抑制局部热区的形成,防止高温位置处电池过快衰减,降低电池组整体寿命。
[0004]现有技术中,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热管理方式主要有空气冷却和液体冷却,空气冷却属于第一代电池冷却方式,其通过风道送风散热。液体冷却是现阶段主流散热方式,且其一般通过冷却板和电池接触,并利用在冷却板中循环的冷却介质(主要包括乙二醇和水)进行动力电池的散热。
[0005]目前,随着动力电池容量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多的厂家也开始采用大倍率快充模式,这就造成了动力电池的换热量越来越大。但市场上现有的电池冷板仍存在冷却介质分流不均,容易导致局部出现过热,以及流阻较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板,以能够提升冷却板中冷却介质分流的均匀性。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板,包括支撑板,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一侧的流道板,以及相对于所述流道板,连接在所述支撑板另一侧的分流板,并在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
[0009]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流道板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进液通道、冷却介质集液通道和多个冷却介质冷却通道,且所述冷却介质进液通道与所述冷却介质进口连通,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的出口均与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连通,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连通;
[0010]所述分流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分液通道,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的一端通过贯穿所述支撑板的进液孔与所述冷却介质进液通道连通,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的进口分别通过贯穿所述支撑板的分流孔与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连通,且各所述分
流孔沿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流向依次排布,并沿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流向,各所述分流孔的孔径依次增大。
[0011]进一步的,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冷却介质进液槽、冷却介质集液槽和多个冷却介质冷却槽,由所述支撑板覆盖所述冷却介质进液槽而形成所述冷却介质进液通道,由所述支撑板覆盖所述冷却介质集液槽而形成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由所述支撑板覆盖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槽而形成多个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
[0012]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并排布置,且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沿所述冷却介质分流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流向依次排列。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流道板之间形成有分设在两相对侧的两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所述冷却介质进液通道位于两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之间,并对应于各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分别设有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所述冷却介质出口和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且各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均与所述进液孔连通。
[0014]进一步的,每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中,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的数量在1

10个之间。
[0015]进一步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包括进液支路,以及并联在所述进液支路一端的多个回液支路,所述进液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流孔连通,且各所述回液支路均与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连通,并在所述进液支路的两相对侧分别设有所述回液支路。
[0016]进一步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还包括连接支路,两侧的所述回液支路分别通过所述连接支路和所述进液支路连通,且所述连接支路为直线形或弯曲形。
[0017]进一步的,沿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的排列方向,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相对于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倾斜设置。
[0018]进一步的,所述分流板上形成有冷却介质分液槽,由所述支撑板覆盖所述冷却介质分液槽而形成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
[0019]进一步的,还包括分流器;
[0020]所述分流器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且所述分流器上设有冷却介质进液连接口和冷却介质回液连接口,所述冷却介质进液连接口与所述冷却介质进口连通,所述冷却介质回液连接口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连通。
[002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2]本技术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板,通过形成的冷却介质进液通道、冷却介质集液通道、冷却介质分液通道和多个冷却介质冷却通道,并且冷却介质进液通道与冷却介质进口连通,各冷却介质冷却通道的出口均与冷却介质集液通道连通,冷却介质集液通道与冷却介质出口连通,以及冷却介质分液通道通过进液孔与冷却介质进液通道连通,各冷却介质冷却通道的进口分别通过分流孔与冷却介质分液通道连通,由此能够在冷却板内形成连通在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之间的冷却介质流通回路,从而可在冷却介质循环流动下,实现冷却板的冷却功能。
[0023]与此同时,本技术通过各分流孔沿冷却介质分液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流向依次排布,并特别地,沿冷却介质分液通道内的冷却介质流向,设置各分流孔的孔径依次增大,由此也能够使得冷却介质较为均衡的进入各冷却介质冷却通道中,使各冷却介质冷却通道的冷却能力相当,进而能够提升冷却板中冷却介质分流的均匀性,提高冷却板对动力电池
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24]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分流孔的分布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分流板背面的示意图;
[00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道板的另一种结构下的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道板的又一种结构下的示意图;
[0035]图11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1),连接在所述支撑板(1)一侧的流道板(2),以及相对于所述流道板(2),连接在所述支撑板(1)另一侧的分流板(3),并在所述支撑板(1)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4)和冷却介质出口(5);所述支撑板(1)和所述流道板(2)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进液通道(201)、冷却介质集液通道(203)和多个冷却介质冷却通道(204),且所述冷却介质进液通道(201)与所述冷却介质进口(4)连通,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204)的出口均与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203)连通,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203)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5)连通;所述分流板(3)和所述支撑板(1)之间形成有冷却介质分液通道(301),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301)的一端通过贯穿所述支撑板(1)的进液孔(101)与所述冷却介质进液通道(201)连通,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204)的进口分别通过贯穿所述支撑板(1)的分流孔(102)与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301)连通,且各所述分流孔(102)沿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301)内的冷却介质流向依次排布,并沿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301)内的冷却介质流向,各所述分流孔(102)的孔径依次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2)上形成有冷却介质进液槽、冷却介质集液槽和多个冷却介质冷却槽,由所述支撑板(1)覆盖所述冷却介质进液槽而形成所述冷却介质进液通道(201),由所述支撑板(1)覆盖所述冷却介质集液槽而形成所述冷却介质集液通道(203),由所述支撑板(1)覆盖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槽而形成多个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20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204)并排布置,且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204)沿所述冷却介质分液通道(301)内的冷却介质流向依次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和所述流道板(2)之间形成有分设在两相对侧的两组所述冷却介质冷却通道(204),所述冷却介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古塔纳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