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6737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包括流道浇口机构,设置有流道浇口主体、调温组件和顶出组件,调温组件设置于流道浇口主体上,顶出组件设置于调温组件上;供气机构,与调温气道连通;余气回收机构,与调温气道连通;余气做功机构,与余气回收机构连通。实现对流道浇口本体和顶出组件直接进行调温,避免顶出组件与流道浇口本体之间发生碰撞和热交换;通过设置余气回收机构,将已经与流道浇口机构完成热交换的高压余气,引导至余气做功机构做功或者回收存储,为实时再利用高压余气提供了保障;通过设置余气做功机构,实现再次利用高压余气进行做功,避免高压余气中能量的浪费。量的浪费。量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主流道和浇口是注塑模具中承担塑胶流体通过的重要部件,熔融的注塑胶通过所述主流道和浇口到达所述注塑模具的型腔中,然后经冷却成型,在经顶出结构顶出,完成产品注塑;在注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温度控制直接影响注塑质量,并且,顶出结构也会在流道浇口机构中穿过,相对所述流道浇口机构移动顶出注塑产品。
[0003]可知,顶出结构在移动过程中会存在碰撞流道浇口机构的问题,伤损流道浇口机构和顶出结构;同时,顶出结构在所述流道浇口机构中,也会与流道浇口机构之间发生热交换,进而影响注塑过程中塑胶的温度控制,尤其是流道浇口机构处的温度控制,进而影响注塑质量;因此,现有技术为了保障对所述流道浇口机构处的温度控制往往会配置进行温度控制,但是目前温控过程中的热介质往往是配置为高压装填,且往往是在进行热交换之后直接排放,造成高压能量的浪费。
[0004]因此,如何现有技术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注塑时流道浇口机构顶出结构中顶出件与流道浇口机构碰撞,以及温控过程中浪费高压能源的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其包括:
[0007]流道浇口机构,所述流道浇口机构中设置有流道浇口主体、调温组件和顶出组件,所述调温组件设置于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上,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调温组件上;
[0008]供气机构,所述供气机构与所述调温组件连通;
[0009]余气回收机构,所述余气回收机构与所述调温组件连通;
[0010]余气做功机构,所述余气做功机构与所述余气回收机构连通。
[0011]进一步的,所述流道浇口机构还包括:
[0012]主流道,所述主流道设置于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上;
[0013]浇口,所述浇口设置于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上,并位于所述主流道的两侧,且与所述主流道连通;
[0014]其中,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调温组件连通的风冷孔,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风冷孔中。
[0015]进一步的,所述调温组件包括:
[0016]调温气道,所述调温气道设置于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中,且与所述风冷孔连通;
[0017]风冷芯,所述风冷芯设置于所述风冷孔中,且所述风冷芯与所述调温气道连通,且
密封隔断所述风冷孔和调温气道,其中,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风冷芯中。
[0018]进一步的,所述风冷芯包括:
[0019]风冷芯本体,所述风冷芯本体设置于所述风冷孔中;
[0020]顶出孔,所述顶出孔沿设置于所述风冷芯本体的轴心处,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顶出孔中;
[0021]环形气室,所述环形气室设置于所述风冷芯本体与所述调温气道的结合处;
[0022]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设置于所述风冷芯本体沿轴向的一端处,用于密封所述风冷孔;
[0023]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于所述风冷芯本体沿轴向的另一端处,用于密封所述风冷孔;
[0024]其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环形气室沿轴向的两侧。
[0025]进一步的,所述风冷芯还包括:
[0026]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密封部中,且与所述风冷孔过盈配合;
[0027]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二密封部中,且与所述风冷孔过盈配合。
[00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部、环形气室和第二密封部均设置为环形凹槽结构;
[0029]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设置为弹性密封圈。
[0030]进一步的,所述顶出组件包括:
[0031]顶针套,所述顶针套设置于所述顶出孔中;
[0032]顶针,所述顶针设置于所述顶针套中,并与所述顶针套滑动连接。
[0033]进一步的,所述供气机构包括:
[0034]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其中,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调温气道的一端连通;
[0035]高压热气供气装置,所述高压热气供气装置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
[0036]高压冷气供气装置,所述高压冷气供气装置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
[0037]进一步的,所述余气回收机构包括:
[0038]高压储罐,所述高压储罐的一端与所述调温组件的出气口连通。
[0039]进一步的,所述余气回收机构还包括:
[0040]真空发生器,所述真空发生器与所述余气回收机构连通;
[0041]真空罐,所述真空罐与所述真空发生器连通。
[0042]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包括:流道浇口机构,所述流道浇口机构中设置有流道浇口主体、调温组件和顶出组件,所述调温组件设置于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上,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调温组件上;供气机构,所述供气机构与所述调温气道连通;余气回收机构,所述余气回收机构与所述调温气道连通;余气做功机构,所述余气做功机构与所述余气回收机构连通。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流道浇口机构的流道浇口主体上开设调温组件上,并将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调温组件上,进而可以通入热交换介质,如高压热气和高压冷气,对所述流道浇口本体和顶出组件直接进行调温,还能避免所述顶出组件与所述流道浇口本体之间发生碰撞和热交换;通过设
置所述余气回收机构,有效的将已经与流道浇口机构完成热交换的高压余气引导至余气做功机构做功,或者回收存储由所述调温气道中流出的,已经与流道浇口机构完成热交换的高压余气,为实时再利用高压余气提供了保障;通过设置所述余气做功机构,进而可以再次利用高压余气进行做功,有效避免高压余气中能量的浪费,有效的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0043]图1是本技术中提供的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的功能原理示意图;
[0044]图2是本技术中提供的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的流道浇口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5]图3是本技术中提供的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的流道浇口机构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0046]图4是本技术图3中A部放大示意图;
[0047]附图标记说明:
[0048]1、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10、流道浇口机构;20、供气机构;30、余气回收机构;40、余气做功机构;11、流道浇口主体;12、调温组件;13、顶出组件;14、主流道;15、浇口;111、风冷孔;121、调温气道;122、风冷芯;123、风冷芯本体;124、顶出孔;125、环形气室;126、第一密封部;127、第二密封部;128、第一密封圈;129、第二密封圈;131、顶针套;132、顶针;21、三通电磁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道浇口机构,所述流道浇口机构中设置有流道浇口主体、调温组件和顶出组件,所述调温组件设置于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上,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调温组件上;供气机构,所述供气机构与所述调温组件连通;余气回收机构,所述余气回收机构与所述调温组件连通;余气做功机构,所述余气做功机构与所述余气回收机构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浇口机构还包括:主流道,所述主流道设置于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上;浇口,所述浇口设置于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上,并位于所述主流道的两侧,且与所述主流道连通;其中,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调温组件连通的风冷孔,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风冷孔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组件包括:调温气道,所述调温气道设置于所述流道浇口主体中,且与所述风冷孔连通;风冷芯,所述风冷芯设置于所述风冷孔中,且所述风冷芯与所述调温气道连通,且密封隔断所述风冷孔和调温气道,其中,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风冷芯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道浇口的余气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芯包括:风冷芯本体,所述风冷芯本体设置于所述风冷孔中;顶出孔,所述顶出孔沿设置于所述风冷芯本体的轴心处,所述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顶出孔中;环形气室,所述环形气室设置于所述风冷芯本体与所述调温气道的结合处;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设置于所述风冷芯本体沿轴向的一端处,用于密封所述风冷孔;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于所述风冷芯本体沿轴向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永生潘连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南极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