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下模及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307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具的下模及模具,模具的下模包括导板、油路组件、油箱和供油组件;油路组件包括输入管和输出管,导板的第一侧面开设有供润滑油流通的润滑油道,输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油箱和供油组件,输出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供油组件和润滑油道的顶端,润滑油道的底端和油箱连通。该模具的下模具有工作面润滑均匀、减少模具的下模工作面的磨损,进而确保模具翻边整形到位、降低制件的不良率,且减少了润滑油的浪费的优点。润滑油的浪费的优点。润滑油的浪费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的下模及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冲压成型
,尤其涉及一种模具的下模及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汽车覆盖件冲压生产过程中,模具斜楔导板常用翻边或整形机构驱动。模具上铜基斜导板与另一钢基斜导板配对安装在上下模翻边整形机构中。在压机滑块的作用下,两导板的导滑面逐步接触,随着上模的下行,上模导板逐步驱动下模导板运动,将压机垂直方向的运动转化为水平方向的运动。当上下模导板的工作面接触时,下模滑车伸出到位,完成制件的翻边或整形。
[0003]但由于斜楔导板通常为铜材料,耐磨性及散热性能差;同时,模具导向与斜楔运动出现偏差时导板导滑面承受侧向力,在周期性冲击变交载荷作用下,导板工作面易出现拉毛或异常磨损,导致翻边整形机构运动不到位,造成钣金表面凹陷等缺陷。现有技术中采用润滑油对导滑面进行润滑,减小相对摩擦,但仍存在润滑不均匀、易造成钣金表面缺陷、且润滑油无法回收利用造成浪费的问题。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模具的下模及模具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的下模及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冲压过程中易造成制件表面缺陷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的下模,包括导板、油路组件、油箱和供油组件;所述油路组件包括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导板的第一侧面开设有供润滑油流通的润滑油道,所述输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油箱和所述供油组件,所述输出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供油组件和所述润滑油道的顶端,所述润滑油道的底端和所述油箱连通。
[00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油组件包括吸油器和压块,所述压块与所述吸油器伸缩连接,所述吸油器与所述油箱连通,以通过所述压块驱动所述吸油器从所述油箱吸油至所述润滑油道。
[000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油组件还包括弹性回复件,所述压块包括相互连接的压头和压杆,且所述弹性回复件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块和所述吸油器抵接。
[000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回复件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套装于所述压杆,所述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块和所述吸油器抵接。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润滑油道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润滑油道相互交错连通呈网格状。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板的第二侧面开设有与所述输出管连通的出油口,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相交,所述导板还开设有与所述出油口连通的出油槽,所述出油槽远离所述出油口的一端与所述润滑油道连通。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油路组件还包括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包括回油孔和与所述回油孔连通的回流槽,所述回油孔连通至所述油箱,所述回流槽与所述润滑油道的底端连通。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回流槽为两道,两道所述回流槽分布在所述回油孔的两侧,且两道所述回流槽相对倾斜设置,所述回油孔连通于两道所述回流槽的最低端。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具的下模还包括盖板,所述导板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开设于所述回油孔背离所述润滑油道的一侧,所述盖板封闭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形成所述油箱,所述油箱的顶端和所述回油孔连通。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模具,所述模具包括上述的模具的下模,还包括与所述模具的下模配合的上模,所述上模安装有与驱动所述压块靠近所述吸油器的顶块。
[0016]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模具的下模包括导板、油路组件、油箱和供油组件;油路组件包括输入管和输出管,导板的第一侧面开设有供润滑油流通的润滑油道,输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油箱和供油组件,输出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供油组件和润滑油道的顶端,润滑油道的底端和油箱连通。第一侧面即模具的下模的工作面,在模具工作时,供油组件从油箱内吸油至润滑油道的顶端,润滑油在润滑油道流通且溢出至第一侧面,实现对第一侧面的湿式润滑,降低工作表面的摩擦阻力,与干式润滑相比,湿式润滑具备更好的散热与防磨效果,润滑油在流经第一侧面之后会自动流回油箱,形成了润滑油的使用循环,有效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实测数据表明,在相同冲次下,模具的下模的工作面磨损量由10mm降低至0.5mm,提高了模具的下模的使用寿命,应用该模具的下模的模具线产品的首次合格率由85%提升至96%,显著减少了制件的返修成本。该技术具有工作面润滑均匀、能够减少模具的下模工作面的磨损,进而确保模具翻边整形到位、降低制件的不良率,且减少了润滑油的浪费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模具的下模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模具的下模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模具的下模的主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导板和盖板的分解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模具的下模的一切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压块和回位弹簧的分解图。
[0024]附图标号说明:
[0025][0026][0027]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0]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组,例如两组,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组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组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的下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板、油路组件、油箱和供油组件;所述油路组件包括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导板的第一侧面开设有供润滑油流通的润滑油道,所述输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油箱和所述供油组件,所述输出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供油组件和所述润滑油道的顶端,所述润滑油道的底端和所述油箱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组件包括吸油器和压块,所述压块与所述吸油器伸缩连接,所述吸油器与所述油箱连通,以通过所述压块驱动所述吸油器从所述油箱吸油至所述润滑油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的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组件还包括弹性回复件,所述压块包括相互连接的压头和压杆,且所述弹性回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块和所述吸油器抵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的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复件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套装于所述压杆,所述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块和所述吸油器抵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的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道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润滑油道相互交错连通呈网格状。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的下模,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荣发张莹赵雪健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