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5583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具体涉及双顶杆模具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设有支撑块,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座的上方设有下模座,所述下模座的上方设有上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上方设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左右两侧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提升杆,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的内侧面中下侧一体连接有横板,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的内侧均设有第二提升杆,两根所述第二提升杆的顶端均一体连接有上挡板,两根所述第二提升杆的下端均一体连接有下挡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提升杆和第二提升杆,能够将上模座和下模座先后顶起,便于操作人员取出成型的模型。便于操作人员取出成型的模型。便于操作人员取出成型的模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双顶杆模具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除了重视汽车的性能和参数外,汽车外观也是人们选择汽车的重要因素,流线型的汽车外观,完美的弧形过渡更能提升汽车的质感,赢得人们的青睐。目前市场上汽车钣金的成型都需要进行一个模块的设计,而每个模块的制造成本都是相当昂贵的,钣金在定位和成型完成后,需要开模将钣金件取出,模具结构的设计既要方便加工过程中的成型,也要有利于成型后开模取出。
[0003]现有模具中一般采用单顶出结构,即模具在成型过程中,上模座在机床的作用下运动,通过滑块结构驱动其他固定体运动,实现开模和合模,但这类结构往往结构复杂,且单顶出结构不能够快速取出成型的模型。鉴于此,专利技术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来解决单顶出结构不能够快速取出成型的模型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设有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的中间位置均横向开设有通槽,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座的上方设有下模座,所述下模座的上方设有上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上方设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左右两侧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提升杆,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分别设在上模座的左右两侧且两根第一提升杆分别设在两侧的通槽内部,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的内侧面中下侧一体连接有横板,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的内侧均设有第二提升杆,两根所述第二提升杆的顶端均一体连接有上挡板,两根所述第二提升杆的下端均一体连接有下挡板。
[0006]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的外侧面均纵向固定安装有齿条,两个所述齿条均设在通槽的内部,两侧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两个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均套接有齿轮,两个所述齿轮分别设在两个齿条的外侧且两个齿轮分别与两个齿条相啮合,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将会带动齿轮进行转动,从而带动齿条和第一提升杆进行移动。
[000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座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尺寸与下挡板的尺寸相同,所述下挡板设在安装槽的内部,在下挡板随着第二提升杆移动的过程中,下挡板将会带动移动座进行移动,从而带动下模座进行移动。
[0008]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前后侧均开设有定位孔,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四角处均一体连接有导向柱,通过设置导向柱和定位孔,可以保证上模座和下模座在使用过程中的配对的精准性。
[000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柱的位置与定位孔的位置上下对应,所述导向柱的直径与定位孔的直径相同,所述定位孔内均固定安装有弹簧,当导向柱下移至定位孔的内部时,导向柱将会对支撑块产生撞击力,通过设置弹簧可以减小支撑块受到的撞击力,从而保证下模座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0010]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模座的前后侧均固定安装有提拉环,便于操作人员移动下模座,取出成型模型。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提升杆、第二提升杆、齿轮和齿条,当模型成型后,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带动齿轮顺时针转动,齿轮在转动过程中带动齿条进行移动,齿条带动第一提升杆向上移动,从而将上模座顶起,在第一提升杆的移动过程中横板将会与上挡板发生接触,从而带动上挡板、第二提升杆和下挡板向上移动,将下模座顶起,本技术能够将上模座和下模座先后顶起,便于操作人员取出成型的模型。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去除右侧支撑块后的局部剖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底板;2、支撑块;3、底座;4、移动座;5、下模座;6、上模座;7、顶板;8、第一提升杆;9、第二提升杆;10、上挡板;11、下挡板;12、齿条;13、驱动电机;14、齿轮;15、弹簧;16、导向柱;17、提拉环;18、横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参照说明书附图1

4,该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设有支撑块2,两个所述支撑块2的中间位置均横向开设有通槽,所述底板1的上方设有底座3,所述底座3的上方设有移动座4,所述移动座4的上方设有下模座5,所述下模座5的上方设有上模座6,所述上模座6的上方设有顶板7,所述顶板7的左右两侧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提升杆8,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8分别设在上模座6的左右两侧且两根第一提升杆8分别设在两侧的通槽内部,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8的内侧面中下侧一体连接
有横板18,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8的内侧均设有第二提升杆9,两根所述第二提升杆9的顶端均一体连接有上挡板10,横板18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与上挡板10发生接触,并带动上挡板10和第二提升杆9向上移动,两根所述第二提升杆9的下端均一体连接有下挡板11,所述移动座4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尺寸与下挡板11的尺寸相同,所述下挡板11设在安装槽的内部,下挡板11在移动过程中带动移动座4和下模座5进行移动,所述下模座5的前后侧均固定安装有提拉环17,在模型成型后,下模座5的温度将会升高,通过设置提拉环17,可以避免操作人员在移动下模座5时被烫伤。
[0023]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8的外侧面均纵向固定安装有齿条12,两个所述齿条12均设在通槽的内部,两侧所述支撑块2的上表面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13,两个所述驱动电机13的输出端均套接有齿轮14,两个所述齿轮14分别设在两个齿条12的外侧且两个齿轮14分别与两个齿条12相啮合,齿条12在齿轮14的转动下进行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提升杆8进行移动。
[0024]实施场景具体为: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启动驱动电机13,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设有支撑块(2),两个所述支撑块(2)的中间位置均横向开设有通槽,所述底板(1)的上方设有底座(3),所述底座(3)的上方设有移动座(4),所述移动座(4)的上方设有下模座(5),所述下模座(5)的上方设有上模座(6),所述上模座(6)的上方设有顶板(7),所述顶板(7)的左右两侧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提升杆(8),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8)分别设在上模座(6)的左右两侧且两根第一提升杆(8)分别设在两侧的通槽内部,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8)的内侧面中下侧一体连接有横板(18),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8)的内侧均设有第二提升杆(9),两根所述第二提升杆(9)的顶端均一体连接有上挡板(10),两根所述第二提升杆(9)的下端均一体连接有下挡板(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双顶杆定位模具,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一提升杆(8)的外侧面均纵向固定安装有齿条(12),两个所述齿条(12)均设在通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伯喜黄秀龙韩振杨长志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天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