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撑和轨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4493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是关于一种轨撑和轨撑系统。该轨撑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中部位置处设置有贯穿的安装槽;立板,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从所述底板的第一边的边缘处朝向远离所述底板第一面的方向延伸设置;弹性层,设置于所述立板外立面上并延伸至所述立板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撑板,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从所述底板的第二边的边缘处朝向远离所述底板第二面的方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相对设置。上述轨撑,通过弹性层的设置,使得轨撑装配后能够和轨道紧密贴合装配,更好的增强了轨道的横向刚度,降低了轨道因刚度不足向外倾翻产生的磨损及安全问题,且具有一定的阻尼功能,减少了轮轨振动噪声。轮轨振动噪声。轮轨振动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撑和轨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轨道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轨撑和轨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既有铁路线路,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存在半径不同的曲线线路。列车运行到曲线线路时,产生离心力,致使车轮挤压线路外侧钢轨,挤压力的大小与曲线半径和列车速度、重量有关。为了防止因车轮挤压使线路轨距发生变化,轨撑是重载轨道设备配套设计的轨道加强零件,通过间隔设置轨撑,以增大轨道横向刚度。
[0003]相关技术中,轨撑与轨道为刚性接触,一方面,轨撑与轨道难以密切贴合安装,装配后仍然会存在一定的安装间隙,不利于提高轨道的横向刚性;另一方面,轨撑与轨道为刚性接触,列车经过时轮轨冲击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音。
[0004]因此,有必要改善上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0005]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撑和轨撑系统,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轨撑,包括:
[0008]底板,所述底板中部位置处设置有贯穿的安装槽;
[0009]立板,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从所述底板的第一边的边缘处朝向远离所述底板第一面的方向延伸设置;
[0010]弹性层,设置于所述立板外立面上并延伸至所述立板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包括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设置在靠近所述立板一侧,所述第二弹性层与轨道接触,所述第一弹性层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弹性层的刚度;
[0011]撑板,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从所述底板的第二边的边缘处朝向远离所述底板第二面的方向延伸设置;
[0012]其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相对设置。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立板外立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镶嵌槽,所述弹性层与所述立板外立面接触的面上设置至少一个镶嵌凸起;
[0014]其中,所述镶嵌凸起的个数与所述镶嵌槽的个数相同且所述镶嵌凸起与所述镶嵌槽形状匹配。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层上镶嵌凸起的厚度为2~10mm,所述弹性层的最小厚度处厚度为2~15mm。
[0016]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立板自由端至少延伸至轨道轨腰中部位置以上;
[0017]所述弹性层包括与所述轨道轨肢上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轨道轨腰接触的第
二接触部。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立板自由端延伸至轨道轨颚处;
[0019]所述弹性层包括与所述轨道轨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轨道轨腰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和与轨道轨颚接触的第三接触部。
[0020]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立板与所述底板夹角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为第一加强筋或第一加强筋板;
[0021]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立板和底板连接后形成一镂空三角形;所述第一加强筋板为三角形,该三角形的一边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边与所述立板连接。
[0022]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撑板与所述底板的夹角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为第二加强筋或第二加强筋板;
[0023]其中,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撑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撑板和底板连接后形成一镂空三角形;所述第二加强筋板为三角形,该三角形的一边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边与所述撑板连接。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轨撑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轨撑,还包括:
[0025]调距板,与轨道平行设置,包括第一调距板和第二调距板,所述第一调距板和第二调距板共边设置且所述第一调距板和第二调距板形成一预设夹角;
[0026]其中,所述第一调距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调距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第一面上,或所述第二调距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调距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第一面上。
[0027]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
[0028]弹条,所述弹条设置于所述安装槽靠近立板一侧上方,扣压安装于所述调距板上,通过扣压所述调距板来扣压固定所述底板。
[0029]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距板和/或所述第二调距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弹条形状适配的固定槽。
[0030]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轨撑,通过弹性层的设置,使得轨撑装配后能够和轨道紧密贴合装配,一方面,更好的增强了轨道的横向刚度,降低了轨道因刚度不足向外倾翻、偏转产生的钢轨波磨及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列车通过轨道时时产生的振动能量转换为弹性层的热能而耗散,使得弹性层具有一定的阻尼功能,减少了轮轨振动噪声;进一步的,弹性层通过刚度不一样的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构成,刚度较高的第一弹性层能够对刚度较低的第二弹性层起到支撑限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严重变形,尽可能使得轨道的向外扩张量在合理设计范围内。上述轨撑系统,带有弹性层的轨撑能够和轨道紧密贴合装配,更好的增强了轨道的横向刚度,减少了轮轨振动噪声;调距板的设置能够实现轨道横向位置的改变,使得轨距调整便捷可靠。
附图说明
[003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
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轨撑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轨撑另一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轨撑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4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轨道上轨撑系统安装后示意图;
[0037]图5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轨道上另一轨撑系统安装后示意图;
[0038]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轨道结构示意图;
[0039]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轨道上另一轨撑系统安装后示意图;
[0040]图8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轨道上另一轨撑系统安装后示意图;
[0041]图9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调距板结构示意图;
[0042]图10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条结构示意图;
[0043]图11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转辙器基本轨上轨撑系统安装后示意图;
[0044]图12示出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辙叉翼轨上轨撑系统安装后示意图。
[0045]其中:101、底板;102、安装槽;103、立板;104、弹性层;1041第一弹性层;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中部位置处设置有贯穿的安装槽;立板,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从所述底板的第一边的边缘处朝向远离所述底板第一面的方向延伸设置;弹性层,设置于所述立板外立面上并延伸至所述立板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包括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设置在靠近所述立板一侧,所述第二弹性层与轨道接触,所述第一弹性层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弹性层的刚度;撑板,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从所述底板的第二边的边缘处朝向远离所述底板第二面的方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外立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镶嵌槽,所述弹性层与所述立板外立面接触的面上设置至少一个镶嵌凸起;其中,所述镶嵌凸起的个数与所述镶嵌槽的个数相同且所述镶嵌凸起与所述镶嵌槽形状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上镶嵌凸起的厚度为2~10mm,所述弹性层的最小厚度处厚度为2~1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自由端至少延伸至所述轨道轨腰中部位置以上;所述弹性层包括与所述轨道轨肢上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轨道轨腰接触的第二接触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自由端延伸至轨道轨颚处;所述弹性层包括与所述轨道轨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轨道轨腰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和与轨道轨颚接触的第三接触部。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庆峰王阿利李文博高尚君袁宝军闫宇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