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旋流曝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273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旋流曝气器,适用于生化塔内,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口、气水混合区、扩散管和出口;气水混合区采用圆柱形结构,气水混合区的内壁设有不规则条状,进气口切向设置在混合区的一侧;污水分配管和空气分配管上设有若干根污水支管和空气支管,进水口与污水分配管上的污水支管连接,进气口与空气分配管上的空气支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在生化塔内,通过在混合区上分别设置进气口和进水口,使气液充分混合、撞击,将空气切割成小气泡。同时将扩散管设置成变截面,使气液混合物形成高速流,为生化塔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的同时,也为泥水混合液提供了足够的混合动力。本装置曝气量大、无堵塞、免维护、耐腐蚀等优点,使用寿命20年以上。使用寿命20年以上。使用寿命20年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旋流曝气器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效旋流曝气器,可应用于各种污水的生化处理。

技术介绍

[0002]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它具有处理设施简单、出水水质好、处理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是最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生物处理的主体设施为生化池,传统的生化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水深一般为5~6米。由于生物降解反应的速率低,污水在生化池内的水力停留时间较长。对于低浓度、易降解的生活污水,停留时间从几小时至时机小时;对于难降解的化工污水,停留时间往往需要几十个小时。因此,传统的生化池存在容积大、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0003]为了减小生化池容积,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何增加生化池内微生物的量,如:在生化池内填充比表面积更大的生物载体,以提高单位容积内微生物量的生物膜技术;采用超滤膜代替二沉池,最大化地截留活性污泥,以提高生化池内活性污泥浓度的膜生物反应器(MBR)等。这些技术对减小生化池容积、节省占地面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生物载体和MBR膜不仅增加了工程投资,还存在维护、更换方面的成本,并增加了操作管理的难度。
[0004]另外,生物处理系统的处理成本主要来自电耗,约占60%~80%;而曝气风机是最大的用电设备,其电耗可占生物处理系统总电耗的80%以上。采用高效率的磁悬浮风机、空气悬浮风机是节省曝气风机电耗的途径之一,提高生化池的氧气利用率是另一个降低电耗的重要途径。因氧气利用率随着生化池水深的增加而提高,增加生化池有效水深可以大幅提高氧气利用率,即大幅减少曝气风量。虽然水深的增加需要提高曝气风机的升压,但综合能耗有大幅度降低。所以,采用生化塔代替传统的生化池是污水处理领域一个重大的技术革新。
[0005]国内已公开若干生化塔专利技术专利或技术专利,但存在结构复杂、设备投资高、维护困难,曝气器效率低等问题,或者自下而上分隔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并没有增加好氧反应池的水深只起到节省占地面积的作用,没有降低曝气能耗。如:
[0006]专利号为ZL 02268427.1的“曝气生化塔”,采用栅板将塔体分隔为上半部和下半部,中间填充彗星球。它是一种生物膜法工艺,存在填料堵塞、维修和更换困难的问题。
[0007]专利号为ZL 201610428935.9的“一种塔式好氧降解反应器”,包括上部的好氧降解区和下部的缺氧反应区,曝气系统设置在反应器水面下4

5米。该反应器好氧区的水深与传统的生化池无区别,节省的占地面积有限,无节能效果。
[0008]专利号为ZL 200820146102.4的“顶置式喷射曝气生化塔”,包括内筒体、外筒体、喷射器和循环水管,喷射器的顶部开设有进气口,由喷射器内部产生的负压吸入空气。因射流曝气产生的气泡直径大,氧利用率是各种曝气型式中最低的,所以该生化塔的动力消耗
大;另外,空气密度小,从顶部往下喷射气水混合液时,气泡很难到达生化塔下部,造成下部混合液缺氧。
[0009]专利号为201910738714.5的“一种节能型塔式内循环反应器”,包括内塔、外塔、进水布水管和产水管,内塔内部上端设置有MBR膜反应单元,外塔与内塔之间设有好氧生物膜反应区、缺氧厌氧生物膜反应区和泥池区,好氧生物膜反应区内填设有好氧生物填料,缺氧厌氧生物膜反应区内填设有缺氧厌氧生物填料。它是一种生物膜法工艺和膜生物反应器的组合,存在的不足包括:生物填料易堵塞,维修和更换困难;超滤膜需要经常清洗和反洗,运行管理复杂且成本高;曝气器位于MBR膜反应单元的正下方,水深较低,氧利用率不高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曝气量大、无堵塞、免维护、耐腐蚀等优点,使用寿命长的高效旋流曝气器。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12]一种高效旋流曝气器,适用于生化塔内,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口、气水混合区、扩散管和出口;所述气水混合区采用圆柱形结构,所述气水混合区的内壁设有不规则条状,所述气水混合区的一侧切向设置有进气口;还包括污水分配管和空气分配管,所述污水分配管和空气分配管上设有若干根污水支管和空气支管,所述进水口与污水分配管上的污水支管连接,进气口与空气分配管上的空气支管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扩散管采用变截面,所述扩散管的上部采用圆形结构,所述扩散管的下部过渡呈扁长形并连接出口。
[0014]优选地,所述高效旋流曝气器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
[0015]本技术设置在生化塔内,通过在混合区上分别设置进气口和进水口,使气液充分混合、撞击,将空气切割成小气泡。同时将扩散管设置成变截面,使气液混合物形成高速流,为生化塔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的同时,也为泥水混合液提供了足够的混合动力。本技术曝气量大、无堵塞、免维护、耐腐蚀等优点,使用寿命20年以上。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效旋流曝气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效旋流曝气器在生化塔内应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标号:
[0019]1、生化塔外筒;2、内筒;3、高效旋流曝气器;4、污水分配管;5、空气分配管;6、污水支管;7、空气支管;11、污水入口,12、空气入口;13、污泥出口;14、观察孔;15、呼吸阀,16、废气出口;17、出水口;18、人孔;19、曝气风机;20、污水泵;21、支座;30、排泥管;31、进水口;32、进气口;33、气水混合区;34、扩散管;35、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本技术设置在生化塔内筒,现有技术中的生化塔如图2所示,包括生化塔外筒1、内筒2、高效旋流曝气器3、污水分配管4和空气分配管5;生化塔外筒1的顶部设有拱形盖板,所述拱形盖板上设有观察孔14、呼吸阀15和废气出口16,观察孔14方便观察塔内的混合情况、曝气情况、泥水分离效果等。呼吸阀15的作用是在污水进出、气温升降时,吸入或呼出一定量空气,防止塔内产生超压或负压;废气出口16可阻止塔内废气散发至大气,保证所有废气按照图2上箭头D方向进入废气处理系统处理;同时避免外界干净的空气进入废气处理系统。生化塔外筒1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污水入口11、空气入口12、污泥出口13、出水口17和人孔18。生化塔外筒1内安装有内筒2,内筒2通过支座21安装在生化塔外筒1内,内筒2一侧连接出水口17并按箭头B方向将生化废水拍出生化塔外筒1。内筒2底部通过排泥管30连接污泥出口13,污泥出口13的一输出口连接直排。生化塔外筒1的底部设有污水分配管4和空气分配管5,所述污水分配管4和空气分配管5上分别设有若干根污水支管6和空气支管7,每根污水支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旋流曝气器,适用于生化塔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口(31)、气水混合区(33)、扩散管(34)和出口(35);所述气水混合区(33)采用圆柱形结构,所述气水混合区(33)的内壁设有不规则条状,所述气水混合区(33)的一侧切向设置有进气口(32);还包括污水分配管(4)和空气分配管(5),所述污水分配管(4)和空气分配管(5)上设有若干根污水支管(6)和空气支管(7),所述进水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小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