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6336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涉及翻抛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拱形梁、槽墙,拱形梁的外表面设置有油箱,拱形梁的外表面靠近边缘处设置有液压泵,液压泵与油箱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油箱的侧边外表面靠近拐角处设置有行走轮,行走轮靠近拱形梁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行走马达,液压泵与行走马达之间设置有行走管,行走马达与油箱之间设置有行走回流管,拱形梁的下端设置有翻转轴,翻转轴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座,连接座的下端设置有翻转臂,翻转臂的外表面设置有衔接外壳,衔接外壳的外表面贯穿设置有翻抛滚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池道式智能翻抛设备的传动部位零件需要频繁添加润滑油,且容易造成污染的问题。且容易造成污染的问题。且容易造成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翻抛设备
,具体为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池道式智能翻抛设备是一种智能翻抛的设备,如对废料、发酵材料等材料的翻抛,且设备通常通过PLC控制器实现自动翻抛,现有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肥料多功能移位式智能翻抛设备(授权公告号:CN208747959U),其能够使得废料的破碎效果更好,翻抛的稳定性和承重效果更好,但仍存在如下缺陷:现有翻抛设备通过履带进行传动,这种传动方式都是需要涂抹润滑油,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升温,由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后的润滑油会与物料接触,从而影响物料的成分,造成重金属超标等情况的发生,并且不易发现和清除,为此,本领域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有效的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包括拱形梁、槽墙,所述拱形梁的外表面设置有油箱,所述拱形梁的外表面靠近边缘处设置有液压泵,所述液压泵与油箱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油箱的侧边外表面靠近拐角处设置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靠近拱形梁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行走马达,所述液压泵与行走马达之间设置有行走管,所述行走马达与油箱之间设置有行走回流管,所述拱形梁的下端设置有翻转轴,所述翻转轴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下端设置有翻转臂,所述翻转臂的外表面设置有衔接外壳,所述衔接外壳的外表面贯穿设置有翻抛滚筒,所述翻抛滚筒与油箱之间设置有翻抛回流管,所述衔接外壳与翻抛滚筒之间设置有液压轴承。
[000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拱形梁的外表面设置有卷线装置,所述卷线装置包括卷线辊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卷线辊相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液压泵与拱形梁之间通过螺丝形成活动连接,所述行走轮的数量为四组,且仅在其中两组行走轮的外表面设置有行走马达,所述行走马达的输出端与行走轮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行走轮与拱形梁之间为转动连接,所述行走马达与拱形梁之间通过螺丝形成活动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液压泵和油箱相连通,所述行走管的数量为两组,且两组行走管分别对应于液压泵与两组行走马达的连接,所述行走回流管的两端分别与行走马达和油箱相连通。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液压泵通过液压减速机带动翻转轴转动,所述翻转轴与拱形梁之间为转动连接,所述液压泵通过管道与衔接外壳内的液压轴承相连通,所述衔接外壳与翻抛滚筒通过液压轴承形成转动轮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卷线装置用于卷绕设备用的电线,所述
行走轮与槽墙之间为滚动连接。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提供了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设计的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通过油箱、液压泵、连接管、行走马达、行走管、行走回流管、翻转轴、连接座、翻转臂、衔接外壳、翻抛滚筒、翻抛回流管和液压轴承的配合作用,在使用时,通过液压泵的作用能够将油箱内的液油从连接管内抽动至液压泵内,通过液压泵以及行走管的配合可以将液油导向至行走马达内,通过行走马达的运行使得行走轮转动,使得拱形梁在槽墙之上行走,同时通过液压泵可以将液油导向至液压轴承内,通过液压轴承的转动指的翻抛滚筒开始转动,通过翻转轴的转动能够使得翻抛滚筒转动至与翻转轴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再使得翻抛滚筒被转动至最下端,在拱形梁行走的过程中,翻抛滚筒同步转动,通过翻抛滚筒进行翻抛,同时通过液压泵会带动翻转轴进行转动,使得翻抛滚筒转动四分之一个圆,不断进行往复运动,通过液压传动的形式代替了现有机械传动,避免了现有机械传动中常见的齿轮、链条或者履带等传动需要频繁添加润滑油的缺点,同时避免了润滑油与物料接触、造成重金属超标等情况的发生,使用的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图1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的局部侧剖视图;
[0016]图4为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衔接外壳处的局部正剖视图。
[0017]图中:1、拱形梁;2、油箱;3、液压泵;4、连接管;5、行走轮;6、行走马达;7、行走管;8、行走回流管;9、翻转轴;10、连接座;11、翻转臂;12、衔接外壳;13、翻抛滚筒;14、翻抛回流管;15、卷线装置;16、液压轴承;17、槽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技术方案: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包括拱形梁1、槽墙17,拱形梁1的外表面设置有油箱2,拱形梁1的外表面靠近边缘处设置有液压泵3,液压泵3与油箱2之间设置有连接管4,油箱2的侧边外表面靠近拐角处设置有行走轮5,行走轮5靠近拱形梁1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行走马达6,液压泵3与行走马达6之间设置有行走管7,行走马达6与油箱2之间设置有行走回流管8,拱形梁1的下端设置有翻转轴9,翻转轴9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座10,连接座10的下端设置有翻转臂11,翻转臂11的外表面设置有衔接外壳12,衔接外壳12的外表面贯穿设置有翻抛滚筒13,翻抛滚筒13与油箱2之间设置有翻抛回流管14,衔接外壳12与翻抛滚筒13之间设置有液压轴承16,拱形梁1的外表面设置有卷线装置15,卷线装置15包括卷线辊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
与卷线辊相连接,卷线装置15用于卷绕设备用的电线,行走轮5与槽墙17之间为滚动连接。
[0020]请参阅图2

4,液压泵3与拱形梁1之间通过螺丝形成活动连接,行走轮5的数量为四组,且仅在其中两组行走轮5的外表面设置有行走马达6,行走马达6的输出端与行走轮5之间为固定连接,行走轮5与拱形梁1之间为转动连接,行走马达6与拱形梁1之间通过螺丝形成活动连接,连接管4的两端分别与液压泵3和油箱2相连通,行走管7的数量为两组,且两组行走管7分别对应于液压泵3与两组行走马达6的连接,行走回流管8的两端分别与行走马达6和油箱2相连通,液压泵3通过液压减速机带动翻转轴9转动,翻转轴9与拱形梁1之间为转动连接,液压泵3通过管道与衔接外壳12内的液压轴承16相连通,衔接外壳12与翻抛滚筒13通过液压轴承16形成转动轮连接,在使用时,通过液压泵3的作用能够将油箱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包括拱形梁(1)、槽墙(17),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梁(1)的外表面设置有油箱(2),所述拱形梁(1)的外表面靠近边缘处设置有液压泵(3),所述液压泵(3)与油箱(2)之间设置有连接管(4),所述油箱(2)的侧边外表面靠近拐角处设置有行走轮(5),所述行走轮(5)靠近拱形梁(1)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行走马达(6),所述液压泵(3)与行走马达(6)之间设置有行走管(7),所述行走马达(6)与油箱(2)之间设置有行走回流管(8),所述拱形梁(1)的下端设置有翻转轴(9),所述翻转轴(9)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座(10),所述连接座(10)的下端设置有翻转臂(11),所述翻转臂(11)的外表面设置有衔接外壳(12),所述衔接外壳(12)的外表面贯穿设置有翻抛滚筒(13),所述翻抛滚筒(13)与油箱(2)之间设置有翻抛回流管(14),所述衔接外壳(12)与翻抛滚筒(13)之间设置有液压轴承(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梁(1)的外表面设置有卷线装置(15),所述卷线装置(15)包括卷线辊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卷线辊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道式全液压智能翻抛设备,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宣创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