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0449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和车辆,车架包括副车架、前部框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和两个纵梁,副车架的前端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一连接支架,副车架的后端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二连接支架;前部框架设在副车架的前端上方,前部框架与第一连接支架通过第一连接组件相连。两个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两个纵梁位于副车架的上方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纵梁与第二连接支架通过第二连接组件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车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使得不同车型的车辆可以共用车架的部分零件,降低模具开发成本。降低模具开发成本。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架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架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研发过程中,为确保产品在各细分市场的竞争力,需要设计出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在现有的生产线生产底盘比较低的车型的情况下,若要生产底盘较高的车型,需要重新设计一套适配底盘较高的车型的车架,并且车架各个部件均需要重新开发模具进行生产,导致模具的开发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车架,通过在副车架与前部框架之间设置第一连接组件,在副车架与纵梁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组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使得不同车型的车辆可以共用车架的部分零件,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0004]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架的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车架,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前端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一连接支架,所述副车架的后端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二连接支架;前部框架,所述前部框架设在所述副车架的前端上方,所述前部框架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相连;两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两个所述纵梁位于所述副车架的上方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两个所述纵梁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分别相连;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前部框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相连,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纵梁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相连,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车架,通过在副车架与前部框架之间设置第一连接组件,在副车架与纵梁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组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使得不同车型的车辆可以共用车架的部分零件,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加强件,所述前部框架和所述纵梁上设有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纵梁上设有所述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
侧,所述第一加强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侧的部分位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相连,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上端与所述前部框架相连;所述第二加强件套设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外周侧,所述第二加强件套设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外周侧的部分位于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相连,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上端与所述纵梁相连。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呈筒状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呈筒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侧,所述第二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外周侧;
[0010]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呈筒状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外周侧,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呈筒状的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下侧,所述第五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外周侧。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第一减震层,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容纳凹槽,所述第一减震层设于所述第一容纳凹槽;和/或,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第二减震层,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容纳凹槽,所述第二减震层设于所述第二容纳凹槽。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呈筒状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底板以及两个第一连接侧板,所述第一连接底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侧,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底板的上侧,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侧板沿水平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前部框架的一部分支撑在所述第一连接底板上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侧板之间,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侧板与所述前部框架相连;
[0013]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呈筒状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外周侧,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底板以及两个第二连接侧板,所述第二连接底板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上侧,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底板的上侧,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侧板沿水平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纵梁的一部分支撑在所述第二连接底板上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侧板之间,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侧板与所述纵梁相连。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车架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两个所述纵梁分别与所述横梁相连,所述车架还包括:座椅安装支架,所述座椅安装支架包括:上支架,所述上支架与座椅相连;下支架,所述下支架与所述横梁相连;中间支架,所述中间支架设在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其中,所述上支架、所述下支架和所述中间支架均为独立成型件。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支架包括相连的横向段和竖直段,所述
横向段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横向段的前端与所述下支架相连,所述竖直段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竖直段的下端与所述横向段的后端相连,所述竖直段的上端与所述上支架相连。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套筒,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螺栓,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螺纹管,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加强件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上表面之间;
[0017]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包括第二连接套筒,所述第三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所述第三连接件为螺栓,所述第四连接件为螺纹管,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二加强件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上表面之间。
[0018]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前端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一连接支架,所述副车架的后端设有两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二连接支架;前部框架,所述前部框架设在所述副车架的前端上方,所述前部框架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相连;两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两个所述纵梁位于所述副车架的上方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两个所述纵梁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分别相连;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前部框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相连,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纵梁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相连,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一加强件,所述前部框架上设有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纵梁上设有所述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加强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侧的部分位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相连,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上端与所述前部框架相连;所述第二加强件套设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外周侧,所述第二加强件套设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外周侧的部分位于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相连,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上端与所述纵梁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呈筒状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呈筒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侧,所述第二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外周侧;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呈筒状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外周侧,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所述纵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呈筒状的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下侧,所述第五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外周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第一减震层,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容纳凹槽,所述第一减震层设于所述第一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伟佳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