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碰撞过程中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9599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碰撞过程中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结构,包括副车架和悬置组件;副车架包括架体、前安装件和后安装件,架体为中部限定有通孔的框架结构,前安装件和后安装件均固定连接于架体上;悬置组件包括前悬置件和后悬置件,前悬置件的前端可转动的安装于前安装件,前悬置件的后端用于与前动力总成的前部固定连接;后悬置件的后端可转动的安装于后安装件,后悬置件的前端用于与前动力总成的后部固定连接,前悬置件和后悬置件均为脆性材料制成的薄壁结构件且可在碰撞中断裂,前悬置件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具有应力集中的折弯部分;该结构可以增大机舱的压溃吸能空间,提高碰撞兼容性,实现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实现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实现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碰撞过程中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前端动力总成安装结构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碰撞过程中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内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逐步增加,电动汽车安全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电动汽车前悬更短,吸能空间有限;特别是C

NCAP 2021版引入MPDB测试后,对正面碰撞的机舱压溃吸能,前动力总成在碰撞中的脱落及运动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C

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hina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2021版中MPDB(C

NCAP测试标准中定义的一种碰撞工况,正面50%重叠车对移动壁障碰撞,试验车和壁障的碰撞速度都为50km/h)取代了ODB工况,MPDB碰撞能量更大,并且还增加了车辆兼容性的评价,主要包含了壁障入侵均匀性、壁障击穿、壁障虚拟乘员负载指数。机舱内动力总成在碰撞如无法可控脱落,将严重影响机舱吸能空间的有效利用,进而影响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碰撞过程中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和悬置组件;所述副车架包括架体、前安装件和后安装件,所述架体为中部限定有通孔的框架结构,所述通孔上方用于悬置安装前动力总成,所述前安装件和后安装件均固定连接于所述架体上且分别位于所述通孔的前侧和后侧;所述悬置组件包括前悬置件和后悬置件,所述前悬置件的前端可转动的安装于前安装件,所述前悬置件的后端用于与所述前动力总成的前部固定连接;所述后悬置件的后端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后安装件,所述前悬置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后悬置件的转斗轴线平行设置,所述后悬置件的前端用于与所述前动力总成的后部固定连接,所述前悬置件和所述后悬置件均为脆性材料制成的薄壁结构件且可在碰撞中断裂,所述前悬置件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具有应力集中的折弯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过程中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件的前端和后端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过程中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前梁、后梁和间隔安装于前梁和后梁之间的侧梁,所述通孔位于前梁和后梁之间,所述前梁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前安装件,所述前安装件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前安装板,所述后安装件设置于所述后梁中部并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后安装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过程中前动力总成的可控脱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梁的两端具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前连接部,所述后梁的两端具有与车身连接的后连接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碰撞过程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凌飞罗洲唐彪陆兴旺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