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设备及充电装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8493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设备及充电装配结构。所述充电装配结构包括:装配本体,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用于装设电极片组件,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二面设有用于与电源线组件绕设抵接的绕线机构,所述电源线组件的接电端穿过所述绕线机构与所述电极片组件电性配合。上述线材装配机构能够有效避免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的移位活动现象,保证了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的正常电力输送。线组件的正常电力输送。线组件的正常电力输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设备及充电装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装配的
,特别是涉及机器人设备及充电装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机器人工作的用电消耗,机器人需要进行充电以满足后续的使用需求,一般情况下,机器人会通过自动回充在电极片(例如:电极片可以装设在收纳座或底座上),即通过电极片为机器人进行供电补给。但是,传统的电极片与电源线连接处往往会出现松动、接触不良等情况,从而导致电极片无法正常放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电极片无法正常放电的问题,提供一种机器人设备及充电装配结构。
[0004]一种充电装配结构。所述充电装配结构包括:装配本体,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用于装设电极片组件,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二面设有用于与电源线组件绕设抵接的绕线机构,所述电源线组件的接电端穿过所述绕线机构与所述电极片组件电性配合。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线组件的接电端从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二面穿过所述绕线机构,并沿所述装配本体的边缘弯折插入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并与所述电极片组件电性配合。
[0006]一种机器人设备,包括所述的充电装配结构,还包括安装底座、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所述装配本体装设在所述安装底座上,所述电极片组件装设在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所述电源线组件绕设抵接所述绕线机构。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片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间隔设有第一装配部与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电极片装设在所述第一装配部上,所述第二电极片装设在所述第二电极片上,所述第一电极片与所述第二电极片均与所述电源线组件电性配合。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配结构还包括第一紧固件与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电极片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装配部紧固配合,所述第二电极片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装配部紧固配合。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线组件包括正极电源线与负极电源线,所述绕线机构包括第一绕线部与第二绕线部,所述第一绕线部与所述第二绕线部装设在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二面,所述正极电源线的接电端穿过所述第一绕线部与所述第一电极片电性配合,所述负极电源线的接电端穿过所述第二绕线部与所述第二电极片电性配合。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电源线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电极片连接固定,所述负极电源线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片连接固定。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绕线部包括第一绕线件、第二绕线件与第三绕线
件,所述第一绕线件、所述第二绕线件与所述第三绕线件间隔设置在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二面,所述第一绕线件设有与所述正极电源线夹紧抵触的第一夹槽,所述第二绕线件上设有与所述正极电源线夹紧抵触的第二夹槽,所述第三绕线件与所述装配本体的一侧形成有用于所述正极电源线经过的第三夹槽。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绕线部包括第四绕线件、第五绕线件与第六绕线件,所述第四绕线件、所述第五绕线件与所述第六绕线件间隔设置在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二面,所述第四绕线件设有与所述负极电源线夹紧抵触的第四夹槽,所述第五绕线件上设有与所述负极电源线夹紧抵触的第五夹槽,所述第六绕线件与所述装配本体的一侧形成有用于所述负极电源线经过的第六夹槽。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本体的侧部设有与所述正极电源线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设有与所述正极电源线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扣;所述装配本体的侧部设有与所述负极电源线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设有与所述负极电源线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扣。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电源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卡接配合的第一卡套,所述负极电源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卡接配合的第二卡套。
[0015]上述充电装配结构在使用时,首先根据电极片组件的尺寸和形状确定装配本体的尺寸和形状,即保证电极片组件能够有效装设在装配本体上。进一步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为装配本体上相对应的两个面。在装配本体的第二面上设置绕线机构,即通过电源线组件与绕线机构的绕设抵接,从而实现了电源线组件在装配本体上的安装固定,待电源线组件经过绕线机构绕设后,电源线组件的接电端与电极片组件电性配合。相较于传统的电极片,上述充电装配结构通过装配本体实现了对电极片组件的固定,以及通过在装配本体上加设绕线机构实现了对于电源线组件的绕设抵接。因此,上述线材装配机构能够有效避免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的移位活动现象,保证了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的正常电力输送。
[0016]上述机器人设备在使用时,根据所需充电的用电设备(例如机器人)选择相应型号的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通过装配本体实现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两者相对于安装底座的固定,相较于传统的机器人设备,上述机器人设备通过装配本体实现了对电极片组件的固定,以及通过在装配本体上加设绕线机构实现了对于电源线组件的绕设抵接。因此,上述机器人设备能够有效避免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的移位活动现象,保证了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的正常电力输送。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其中一视角所示充电装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另一视角所示充电装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机器人设备及充电装配结构的局部装配示意图。
[0020]100、装配本体,101、第一面,102、第二面,103、第一装配部,104、第二装配部,110、绕线机构,111、第一绕线部,1111、第一绕线件,1112、第二绕线件,1113、第三绕线件,1114、第一夹槽,1115、第二夹槽,1116、第三夹槽,112、第二绕线部,1121、第四绕线件,1122、第五绕线件,1123、第六绕线件,1124、第四夹槽,1125、第五夹槽,1126、第六夹槽,120、第一卡
槽,130、第一卡扣,140、第二卡槽,150、第二卡扣,200、安装底座,300、电极片组件,310、第一电极片,320、第二电极片,400、电源线组件,410、正极电源线,411、第一卡套,420、负极电源线,421、第二卡套,500、第一紧固件,600、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配结构包括:装配本体,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用于装设电极片组件,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二面设有用于与电源线组件绕设抵接的绕线机构,所述电源线组件的接电端穿过所述绕线机构与所述电极片组件电性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组件的接电端从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二面穿过所述绕线机构,并沿所述装配本体的边缘弯折插入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并与所述电极片组件电性配合。3.一种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配结构,还包括安装底座、电极片组件与电源线组件,所述装配本体装设在所述安装底座上,所述电极片组件装设在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所述电源线组件绕设抵接所述绕线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一面间隔设有第一装配部与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电极片装设在所述第一装配部上,所述第二电极片装设在所述第二电极片上,所述第一电极片与所述第二电极片均与所述电源线组件电性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配结构还包括第一紧固件与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电极片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装配部紧固配合,所述第二电极片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装配部紧固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组件包括正极电源线与负极电源线,所述绕线机构包括第一绕线部与第二绕线部,所述第一绕线部与所述第二绕线部装设在所述装配本体的第二面,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浩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