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单手切换的渔线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6702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57
一种便于单手切换的渔线轮,包括线轮主体;线杯,其转动连接在线轮主体上,以用于收放渔线;摇柄,其位于线杯所在的一侧;传动组件,其设置在摇柄与线杯之间;离合组件,其作用于传动组件;离合组件包括有离合拨杆,该离合拨杆至少部分伸出至线轮主体外,且离合拨杆位于线轮主体远离摇柄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离合拨杆与摇柄分别设置在线轮主体的两侧,进而在操作离合拨杆和摇柄其中一者的过程中两者互不干涉,且线杯始终位于靠近人体一侧,线轮主体则位于远离人体的一侧,线轮主体不会遮挡视线,能够实时观察到线杯的转速,出现炸线、缠线时能够尽早发现,且操作使用时无需换手,十分方便,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符合用户使用习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单手切换的渔线轮


[0001]本技术涉及钓鱼用品的产品
,尤其是一种便于单手切换的渔线轮。

技术介绍

[0002]钓鱼属于一种户外运动,目标是用渔具把鱼从水里钓上来,而且钓鱼不限制性别与年龄,大人小孩子都喜欢。钓鱼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受到了广大爱好者地热力追捧。
[0003]基本上,渔轮分成两大类别:排线方向跟进出线方向平行的鼓式轮,和排线方向跟进出线方向垂直的纺车式轮。将渔线轮在钓竿上装配好,然后观察线轴的型态。假如收放母线的时候,必须要线轴直接转动才能缠绕或释放母线,同时母线排入线轴时不需要经过大角度转折,而是以几乎平行的方向排入线轴者,那就是鼓式渔轮。反之,当母线进出时,线轴可以不必跟着转动(但在某些情况下出线时它会跟着转动),缠绕母线的动作另由一个绕线臂担当,且母线进入线轴时必须先转一个将近九十度的大弯,这种器材就叫做纺车式渔轮。
[0004]冰钓是垂钓的方式之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指的是在单独在冬季结冰的冰层上进行的一种垂钓活动。这种活动所使用的专门的冰钓竿也是比较特殊的,除了鱼竿本身比较短之外,它们还配有轮子,而且轮子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轮子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这些不同轮子的形状都有差异,各有优点和缺点,因而在选择的时候可以用最得心应手的。
[0005]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冰钓轮都是拿筏轮代替,但是筏轮的离合放线开关都是设计在筏轮的正中间的上方靠近脚座的位置,其拨钮很短,与带有枪柄的冰钓杆搭配使用时很不协调,操作起来很不方便。
[0006]因此市面上出现了一种适用于冰钓的渔线轮,如专利文献CN215224132U,涉及一种离合拨杆长短可调的冰钓轮,包括:基座;脚座;线轮;离合组件;所述离合轴的右端穿过基座后连接有拨杆,在所述的拨杆上靠近后端处设有与离合轴相配合的扁孔,在所述的拨杆的前侧连接有调节杆,在调节杆的侧壁上靠近后端处设有条形调节孔,在所述的扁孔的前侧的拨杆上设有若干螺钉孔,所述螺钉孔与条形调节孔对齐后通过插入第二螺钉固定。本技术的离合拨杆长短可调的冰钓轮结构设计合理,在传动轴的右端连接有与调节杆连接的拨杆,通过条形调节孔与不同螺钉孔的配合能够调节调节杆前伸的长度,使用者在操作离合组件时只用手指勾拉或按压调节杆就能轻松实现,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0007]但是,上述这类专利产品也存在一定弊端,即摇柄与拨杆同时设置在线轮主体远离线杯的一侧,受限于两者的存在,拨杆的结构需要做得较小,以防两者在使用时产生干涉,但是又由于拨杆的尺寸较小,一般需要停下摇柄后才能切换拨杆的功能,操作较为麻烦;且由于位于同一侧,难以双手同时对摇柄和拨杆同时进行操作。而为了克服上述缺陷,部分厂家将摇柄设置在远离线杯的一侧,同时将采用按钮代替拨杆结构并将按钮设置在靠近线杯一侧,进而使得摇柄与按钮两者拉开空间,在摇柄未停止时也能够操作按钮;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弊端,1、手持使用时,用于需要一个手去拖住线轮主体(鱼竿),此时另一只手很难同步去操作摇柄和按钮,若是强行使用容易出现手持不稳而导致线轮主体掉落的情况。 2、如图9所示,现有飞钓轮在使用时,线杯位于人体外侧,线轮主体则靠近人体一侧,用户视
线被线轮主体挡住,无法观察到线杯,出现炸线、缠线时无法及时发现,因此在收放线时对线杯的转速难以做到良好地控制。为此,许多用户放线时先用左手持竿,放完线后再换至右手操作,相当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单手切换的渔线轮。
[0009]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单手切换的渔线轮,包括:
[0010]线轮主体;
[0011]线杯,其转动连接在线轮主体上,以用于收放渔线;
[0012]摇柄,其位于线杯所在的一侧;
[0013]传动组件,其设置在摇柄与线杯之间;
[0014]离合组件,其作用于所述的传动组件以使得传动组件至少具有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当传动组件处于接合状态时,摇柄与线杯形成传动配合;当传动组件处于分离状态时,摇柄与线杯形成传动失效,线杯能够自由转动;
[0015]所述的离合组件包括有离合拨杆,该离合拨杆至少部分伸出至线轮主体外,且所述的离合拨杆位于所述线轮主体远离摇柄的一侧。
[001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传动组件包括有与摇柄连接的输入轴、与线杯连接的输出轴组件、套设在输入轴上的输入齿轮、套设在输出轴组件上的离合式输出齿轮、以及与线杯固定连接的动力衔接件,其中所述的输入齿轮能够与所述的离合式输出齿轮啮合并形成传动配合,且所述的离合式输出齿轮能够与所述的动力衔接件啮合并形成传动配合。
[0017]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离合组件包括有驱动件、从动件、以及所述的离合拨杆,所述的驱动件与离合拨杆连接,所述的从动件与输出轴组件连接,所述的驱动件相对从动件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
[0018]当所述的驱动件相对从动件从第一位置状态切换至第二位置状态时,从动件向上顶起并带动输出轴组件一同向上运动,以使得输出轴组件上的离合式输出齿轮与输入轴上的输入齿轮脱开,进而线杯能够自由转动;
[0019]当所述的驱动件相对从动件从第二位置状态切换至第一位置状态时,从动件向下落下并带动输出轴组件一同向下运动,以使得输出轴组件上的离合式输出齿轮与输入轴上的输入齿轮啮合,进而摇柄与线杯形成传动配合。
[0020]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动力衔接件上开设有传动槽,所述离合式输出齿轮的下端凸设有传动齿,所述的传动齿能够插入至所述的传动槽中。
[0021]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输出轴组件包括内主轴和外轴套,所述的内主轴至少部分插入至所述的外轴套内,所述的离合式输出齿轮套设在所述的内主轴上。
[0022]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外轴套通过第一转动轴承与所述的线轮主体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的外轴套通过第二转动轴承与线杯的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的第二转动轴承上套设有固定螺母,所述的固定螺母与线杯螺纹连接。
[002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外轴套上还开设有移动间隙,所述的内主轴上设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外端穿过移动间隙后与所述的从动件连接。
[0024]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件和从动件上均具有凸齿部和凹槽部,且所述的驱动件与从动件相向设置。
[0025]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线杯抵接,另一端与从动件抵接。
[002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线轮主体的侧向开设有进出线槽,所述线轮主体靠近摇柄的一侧还设有防护罩,所述的传动组件安装在所述的防护罩内,且所述防护罩与所述离合式输出齿轮相对应处设有避让槽。
[0027]本技术的离合切换工作原理为:用户拨动拨杆,拨杆带动驱动件一同转动,使得驱动件上的凸齿部与从动件的凸齿部相互对位并将从动件向上顶起,由于从动件通过联动杆与内主轴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单手切换的渔线轮,包括:线轮主体(1);线杯(2),其转动连接在线轮主体(1)上,以用于收放渔线;摇柄(3),其位于线杯(2)所在的一侧;传动组件,其设置在摇柄(3)与线杯(2)之间;离合组件,其作用于所述的传动组件以使得传动组件至少具有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当传动组件处于接合状态时,摇柄(3)与线杯(2)形成传动配合;当传动组件处于分离状态时,摇柄(3)与线杯(2)形成传动失效,线杯(2)能够自由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合组件包括有离合拨杆(4),该离合拨杆(4)至少部分伸出至线轮主体(1)外,且所述的离合拨杆(4)位于所述线轮主体(1)远离摇柄(3)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单手切换的渔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组件包括有与摇柄(3)连接的输入轴(7)、与线杯(2)连接的输出轴组件(8)、套设在输入轴(7)上的输入齿轮(9)、套设在输出轴组件(8)上的离合式输出齿轮(10)、以及与线杯(2)固定连接的动力衔接件(11),其中所述的输入齿轮(9)能够与所述的离合式输出齿轮(10)啮合并形成传动配合,且所述的离合式输出齿轮(10)能够与所述的动力衔接件(11)啮合并形成传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单手切换的渔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合组件包括有驱动件(5)、从动件(6)、以及所述的离合拨杆(4),所述的驱动件(5)与离合拨杆(4)连接,所述的从动件(6)与输出轴组件(8)连接,所述的驱动件(5)相对从动件(6)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当所述的驱动件(5)相对从动件(6)从第一位置状态切换至第二位置状态时,从动件(6)向上顶起并带动输出轴组件(8)一同向上运动,以使得输出轴组件(8)上的离合式输出齿轮(10)与输入轴(7)上的输入齿轮(9)脱开,进而线杯(2)能够自由转动;当所述的驱动件(5)相对从动件(6)从第二位置状态切换至第一位置状态时,从动件(6)向下落下并带动输出轴组件(8)一同向下运动,以使得输出轴组件(8)上的离合式输出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永杰精工渔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