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465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包括成型上模,所述成型上模的表面设置有浇口套,所述浇口套包括浇口套壳体,所述浇口套壳体的中间贯穿设置有浇口套流道,所述浇口套流道的内侧设置有缓冲内套,所述缓冲内套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缓冲环,所述缓冲内套的上方设置有组装环,所述浇口套的底端活动插接在成型上模内部,所述浇口套流道的下方设置有主流道,所述主流道的底端两侧均设置有分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螺旋缓冲条、浇筑口、缓冲内套缓冲环和可以有效的降低熔融塑料在模具流道内部的流速,降低熔融塑料在进入型腔时产生的冲力,有效的提高产生质量,降低产品内部气泡或表面流痕的产生。部气泡或表面流痕的产生。部气泡或表面流痕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为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塑成型又称注射模塑成型,它是一种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方法的优点是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实现自动化,花色品种多,形状可以由简到繁,尺寸可以由大到小,而且制品尺寸精确,产品易更新换代,能成形状复杂的制件,注塑成型适用于大量生产与形状复杂产品等成型加工领域。
[0003]但是,现有的注塑模具内部的流道不具有任何的缓冲结构,导致原料进入型腔产生的冲力较大,使得产品内部的气泡较多或表面流痕较明显,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注塑模具内部的流道不具有任何的缓冲结构,导致原料进入型腔产生的冲力较大,使得产品内部的气泡较多或表面流痕较明显,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包括成型上模,所述成型上模的表面设置有浇口套,所述浇口套包括浇口套壳体,所述浇口套壳体的中间贯穿设置有浇口套流道,所述浇口套流道的内侧设置有缓冲内套,所述缓冲内套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缓冲环,所述缓冲内套的上方设置有组装环,所述浇口套的底端活动插接在成型上模内部,所述浇口套流道的下方设置有主流道,所述主流道的底端两侧均设置有分流道,所述分流道的内侧设置有螺旋缓冲条,所述分流道的另一端下方设置有浇筑口,所述浇筑口包括连接料口,所述连接料口的下方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的底端延伸至成型上模的底面。
[0006]优选的,所述组装环的外侧设置有防脱圈,所述防脱圈的材质为橡胶。
[0007]优选的,所述缓冲环的外侧边缘与缓冲内套的内侧表面完全贴合,所述缓冲环与缓冲内套通过一体化注塑成型。
[0008]优选的,所述缓冲内套的内侧倾斜角度与组装环的内侧倾斜角度完全一致,所述缓冲内套与组装环的表面粗糙度完全一致,所述缓冲内套与组装环的连接部分不存在缝隙。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料口与出料口的中间设置有中间填充块,所述中间填充块的外表面与成型上模的内壁完全贴合,所述中间填充块与成型上模安装时采用过渡配合。
[0010]优选的,所述中间填充块的表面设置有多个防护流道,所述防护流道贯穿通过中间填充块的上下表面,所述防护流道采用线切割加工成型。
[0011]优选的,所述出料口的上端端口直径尺寸小于下端端口直径尺寸,所述出料口呈现倒锥形。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熔融的塑料进入主流道后会进入分流道内侧进行流动,此时由于螺旋缓冲条的存在,会使得熔融的塑料在分流道的内侧进行螺旋流动,而螺旋缓冲条在引导熔融的塑料螺旋流动时可以有效的降低熔融的塑料的流速且进一步促进熔融的塑料进行混合,可以有效的降低熔融塑料在模具流道内部的流速,降低熔融塑料在进入型腔时产生的冲力,有效的提高产生质量,降低产品内部气泡或表面流痕的产生;
[0014]2、本技术通过熔融的塑料顺着浇口套流道向下进行流动流入主流道内部,熔融的塑料在浇口套流道内侧流动时会经过浇口套流道内侧的缓冲内套中间,此时位于缓冲内套内侧表面分层的多个缓冲环会有效的降低熔融的塑料在浇口套流道内侧的流速,降低熔融的塑料进入型腔后产生的冲力,有效的降低产品成型时的内应力,保证产品质量,且通过连接料口和出料口的中间设置有中间填充块,且出料口呈现倒锥形,可以保证产品成型后在进行脱模时不会对模具造成损伤,有效的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整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浇口套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成型上模;2、浇口套;201、浇口套壳体;202、浇口套流道; 203、缓冲内套;204、缓冲环;205、组装环;206、防脱圈;3、主流道;4、分流道;5、浇筑口;501、连接料口;502、出料口;503、中间填充块; 504、防护流道;6、螺旋缓冲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包括成型上模1,成型上模1的表面设置有浇口套2,浇口套2包括浇口套壳体201,浇口套壳体201的中间贯穿设置有浇口套流道202,浇口套流道202的内侧设置有缓冲内套203,缓冲内套203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缓冲环204,缓冲内套203的上方设置有组装环205,浇口套2的底端活动插接在成型上模1内部,浇口套流道202的下方设置有主流道3,主流道3的底端两侧均设置有分流道4,分流道4的内侧设置有螺旋缓冲条6,分流道4的另一端下方设置有浇筑口5,浇筑口5包括连接料口501,连接料口501的下方设置有出料口502,的底端延伸至成型上模1的底面。
[0022]进一步,组装环205的外侧设置有防脱圈206,防脱圈206的材质为橡胶。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材质的螺旋缓冲条6具有很好的形变能力,可以顺利的卡接在浇口套壳体201内壁中,对组装环205进行位置固定。
[0024]进一步,缓冲环204的外侧边缘与缓冲内套203的内侧表面完全贴合,缓冲环204与缓冲内套203通过一体化注塑成型。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体化注塑成型后的部件整体连接稳定、机械强度高,不会轻易出现损坏或断裂。
[0026]进一步,缓冲内套203的内侧倾斜角度与组装环205的内侧倾斜角度完全一致,缓冲内套203与组装环205的表面粗糙度完全一致,缓冲内套203与组装环205的连接部分不存在缝隙。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保证缓冲内套203和组装环205在相互组装后,熔融的塑料进入浇口套流道202后,不会进入组装环205和缓冲内套203 的连接缝隙。
[0028]进一步,连接料口501与出料口502的中间设置有中间填充块503,中间填充块503的外表面与成型上模1的内壁完全贴合,中间填充块503与成型上模1安装时采用过渡配合。
[00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间填充块503将连接料口501和出料口502进行相互隔开,使得模具型腔内侧产品在成型时出料口502内侧原料会随着产品成型而连接料口501内部原料不会受到干扰。
[0030]进一步,中间填充块503的表面设置有多个防护流道504,防护流道504 贯穿通过中间填充块50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包括成型上模(1),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上模(1)的表面设置有浇口套(2),所述浇口套(2)包括浇口套壳体(201),所述浇口套壳体(201)的中间贯穿设置有浇口套流道(202),所述浇口套流道(202)的内侧设置有缓冲内套(203),所述缓冲内套(203)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缓冲环(204),所述缓冲内套(203)的上方设置有组装环(205),所述浇口套(2)的底端活动插接在成型上模(1)内部,所述浇口套流道(202)的下方设置有主流道(3),所述主流道(3)的底端两侧均设置有分流道(4),所述分流道(4)的内侧设置有螺旋缓冲条(6),所述分流道(4)的另一端下方设置有浇筑口(5),所述浇筑口(5)包括连接料口(501),所述连接料口(501)的下方设置有出料口(502),所述的底端延伸至成型上模(1)的底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环(205)的外侧设置有防脱圈(206),所述防脱圈(206)的材质为橡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流道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环(204)的外侧边缘与缓冲内套(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波李少芳吴登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易启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