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978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电池托盘包括底板、边框和编织部,底板为复合材料件且具有多个首尾依次相连的边沿,边框包括多个首尾依次相连的边梁,每个边梁设于对应边沿处,底板和边梁通过编织部连接,编织部包括第一编织层,第一编织层包括第一纤维件和第二纤维件,第一纤维件和第二纤维件编织为一体,第一纤维件与底板为一体件,第二纤维件为金属件且与边梁固定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托盘,改善了底板和边框的连接方式,有利于提升对电池的防护作用。有利于提升对电池的防护作用。有利于提升对电池的防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包的托盘底板与托盘边框一般采用胶接、或机械连接的固定连接方式。
[0003]其中,采用胶接方式时,由于胶粘剂强度较低,为了满足动力电池包的结构强度、性能等要求,需要设置较大的胶接面积;而在实际制造过程中,进行大面积的打胶工作后,形位公差、胶接装配动作中的不稳定等因素导致大面积的胶接区域产生不可避免的胶接缺陷,影响动力电池包的性能,而且,各种环境因素例如高温高湿环境等对胶粘剂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产品整体的长期可靠性。
[0004]采用机械连接方式时,由于需要对托盘底板开孔,易使得底板具有较强的缺口敏感性,且在开孔区域,通常需要设计足够的尺寸和安全系数;而动力电池包的整体能量密度以及集成化设计等要求,会导致开孔区域的尺寸受到较大限制,此时会对开孔区域的结构强度造成较大程度的削弱,影响动力电池包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还需要对开孔处进行额外的密封等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池托盘,所述电池托盘改善了底板和边框的连接方式,有利于提升对电池的防护作用。
[0006]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托盘的动力电池包。
[0007]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动力电池包的车辆。
[0008]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托盘,底板,所述底板为复合材料件且具有多个首尾依次相连的边沿;边框,所述边框包括多个首尾依次相连的边梁,每个所述边梁设于对应所述边沿处;编织部,所述底板和所述边梁通过所述编织部连接,所述编织部包括第一编织层,所述第一编织层包括第一纤维件和第二纤维件,所述第一纤维件和所述第二纤维件编织为一体,所述第一纤维件与所述底板为一体件,所述第二纤维件为金属件且与所述边梁固定相连。
[000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托盘,底板为复合材料件,第一编织部与底板为一体件,第二纤维件为金属件且与边梁固定相连,设置编织部包括编织为一体的第一纤维件和第二纤维件,以使底板和边框通过编织部连接,有利于提升电池托盘的整体集成度,有效避免了底板与边框胶接固定时易产生胶接缺陷、胶粘剂性能衰退等问题,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底板与边框机械连接时底板存在较大的缺口敏感性等易造成底板与边框连接性能欠佳的问题,从而改善了底板和边框的连接方式,保证底板和边框连接可靠,保证电池托盘对电池的防护作用,进而提升动力电池包整体的安全性。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纤维件为金属丝或金属网。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件,且所述底板包括第三纤维件和第四纤维件,所述第三纤维件和所述第四纤维件编织为一体,所述第一纤维件与所述第三纤维件和所述第四纤维件中的其中一个为一体件。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编织部还包括第二编织层,所述第二编织层与所述第一编织层沿所述编织部的厚度方向叠置,且所述第二编织层与所述第一编织层固定相连,所述第二编织层包括第五纤维件和第六纤维件,所述第五纤维件与所述第六纤维件编织为一体,所述第五纤维件与所述第三纤维件为一体件,所述第六纤维件与所述第四纤维件为一体件。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编织层的厚度为t1,所述第二编织层的厚度为t2,t2/t1≥0.5。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厚度与所述编织部的厚度相等。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梁包括梁体和两个连接台,两个所述连接台和所述编织部位于所述梁体的同侧,且两个所述连接台分别位于所述梁体的长度两端,所述编织部配合于所述边梁的两个所述连接台之间,所述第二纤维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台。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梁体包括金属支撑板,所述金属支撑板连接在所述边梁的两个所述连接台之间,所述金属支撑板设于所述编织部的厚度一侧,且所述金属支撑板与所述编织部为一体件。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边梁的长度两端分别与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边梁的长度一端相连,相邻两个所述边梁相连的一端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接台为一体件。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边梁对应的多个所述编织部首尾依次相连。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梁包括金属支撑板,所述金属支撑板设于所述边梁的朝向所述编织部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编织部的厚度一侧,所述金属支撑板与所述编织部为一体件。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托盘限定出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池,所述编织部和所述底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边梁设于所述编织部的上侧且与所述底板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或者,所述编织部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底板处于不同平面,以使所述底板和所述编织部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边梁设于所述编织部的下侧。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编织部还包括基体填充件,所述基体填充件与所述第一编织层复合为一体。
[0022]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包,包括电池、顶盖和根据本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托盘,所述顶盖盖设于所述底板的顶侧且与所述底板共同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安装空间。
[002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包,通过采用上述的电池托盘,有利于提升动力电池包的防护能力。
[0024]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技术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包。
[002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动力电池包,便于提升车辆的可
靠性。
[002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8]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托盘的示意图;
[0029]图2是图1中A

A处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0030]图3是图1中B

B处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0031]图4是图1中A

A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2]图5是图1中A

A处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3]图6是图1中B

B处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4]图7是图1中B

B处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5]图8是图1中B

B处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6]图9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纤维件和第二纤维件的编织局部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电池托盘100、容纳腔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托盘(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为复合材料件且具有多个首尾依次相连的边沿(10);边框(2),所述边框(2)包括多个首尾依次相连的边梁(21),每个所述边梁(21)设于对应所述边沿(10)处;编织部(3),所述底板(1)和所述边梁(21)通过所述编织部(3)连接,所述编织部(3)包括第一编织层(31),所述第一编织层(31)包括第一纤维件(311)和第二纤维件(312),所述第一纤维件(311)和所述第二纤维件(312)编织为一体,所述第一纤维件(311)与所述底板(1)为一体件,所述第二纤维件(312)为金属件且与所述边梁(21)固定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托盘(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纤维件(312)为金属丝或金属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托盘(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件,且所述底板(1)包括第三纤维件和第四纤维件,所述第三纤维件和所述第四纤维件编织为一体,所述第一纤维件(311)与所述第三纤维件和所述第四纤维件中的其中一个为一体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托盘(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部(3)还包括第二编织层(32),所述第二编织层(32)与所述第一编织层(31)沿所述编织部(3)的厚度方向叠置,且所述第二编织层(32)与所述第一编织层(31)固定相连,所述第二编织层(32)包括第五纤维件和第六纤维件,所述第五纤维件与所述第六纤维件编织为一体,所述第五纤维件与所述第三纤维件为一体件,所述第六纤维件与所述第四纤维件为一体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托盘(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层(31)的厚度为t1,所述第二编织层(32)的厚度为t2,t2/t1≥0.5。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托盘(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厚度与所述编织部(3)的厚度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托盘(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21)包括梁体(211)和两个连接台(212),两个所述连接台(212)和所述编织部(3)位于所述梁体(211)的同侧,且两个所述连接台(212)分别位于所述梁体(211)的长度两端,所述编织部(3)配合于所述边梁(21)的两个所述连接台(212)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为唐江龙李建强杨胜琳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