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5741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包括连杆机构、上支座、空气弹簧和下支架;下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左右两侧的车架,空气弹簧安装下支架的中部上,上支座对中安装在空气弹簧上;上支座的前侧底部中间向下延伸地设置有前支脚,上支座的后侧底部沿前支脚左右对称分布地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两个后支脚;连杆机构包括一个V型推力杆总成和平行并对称分布的两个下推力杆总成,V型推力杆总成的V型端头与中支脚水平地转动铰接,V型推力杆总成的两个末端端头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水平地转动铰接,两个下推力杆总成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后支脚水平地转动铰接,两个下推力杆总成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水平地转动铰接。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水平地转动铰接。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水平地转动铰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重型商用车,特别是涉及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当前,重型商用车的鞍座一般固定在机架上,给接挂拖挂带来不便,不利于甩挂运输及空挂转运等作业场景,同时现有的一些主机厂提出了一些鞍座可举升的解决方案,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零部件外形尺寸大,布置困难,导致结构布局难度高;结构重量较重,对整车重量影响大;成本较高,让整车价格难以降低,不利于市场竞争;采用液压驱动举升,对密封性要求较高,同时额外增加供液单元,成本较高,结构也复杂;由于这些不利因素,都很大地限制了鞍座举升机构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精简、紧凑、成本低,而且运行效果好的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
[0004]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包括连杆机构、上支座、空气弹簧和下支架;
[0005]所述下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左右两侧的车架,所述空气弹簧安装所述下支架的中部上,所述上支座对中安装在所述空气弹簧上;
[0006]所述上支座的前侧底部中间向下延伸地设置有前支脚,所述上支座的后侧底部沿所述前支脚左右对称分布地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两个后支脚;
[0007]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一个V型推力杆总成和平行并对称分布的两个下推力杆总成,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位于所述上支座的前方,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的V型端头与所述前支脚水平地转动铰接,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的两个末端端头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水平地转动铰接,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下支架的下方,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支脚水平地转动铰接,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水平地转动铰接。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还包括高度检测系统,所述高度检测系统包括高度传感器、横摆杆、和竖杆,所述高度传感器与一个所述后支脚连接,所述高度传感器为电感式传感器,所述高度传感器的后端为转动检测端,所述高度传感器的后端与所述横摆杆连接,所述横摆杆的一端与所述竖杆转动连接,所述竖杆的下端转动连接车架。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横摆杆的一端通过一转接件连接所述竖杆,所述转接件的上端一侧与所述横摆杆转动连接,所述转接件设置有匹配通过所述竖杆的通孔,且转接件上还设置有缩窄其通孔的抱箍件,所述竖杆的下端插接有套接件,所述套接件通过抱箍件锁紧连接竖杆,所述套接件的下端设置有转动连接孔。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转接件和所述套接件均为橡胶、塑料或硅胶制成。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高度检测系统还包括L型连接杆,所述L型连接杆的
上端水平地与所述竖杆转动连接,所述L型连接杆的下端竖直地连接在一杆架上并通过螺母紧固。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空气弹簧通过气管连接,所述电磁阀安装在车架上。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下支架为横截面呈“凸”字型的条形架。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下支架的两端端部分别从下往上地斜向延伸,下支架的两端通过连接架与车架连接,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与下支架的端部匹配的斜向连接面。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的末端端头通过三角支座连接在车架上。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下推力杆总成的另一端通过F型支座连接在车架上。
[00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整体结构紧凑、高效,占用空间得到大大节省,成本能够有效降低,让鞍座举升机构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安装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装结构下侧视角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装应用结构侧视示意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装结构中高度检测系统所在一侧视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6]参考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包括连杆机构、上支座3、空气弹簧6和下支架7;
[0027]所述下支架7的两端分别连接左右两侧的车架15,所述空气弹簧6安装所述下支架7的中部上,所述上支座3对中安装在所述空气弹簧6上;
[0028]所述上支座3的前侧底部中间向下延伸地设置有前支脚31,所述上支座3的后侧底
部沿所述前支脚31左右对称分布地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两个后支脚32;
[0029]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一个V型推力杆总成1和平行并对称分布的两个下推力杆总成5,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1位于所述上支座3的前方,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1的V型端头与所述前支脚31水平地转动铰接,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1的两个末端端头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15水平地转动铰接,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5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下支架7的下方,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5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支脚32水平地转动铰接,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5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15水平地转动铰接。
[0030]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1的水平位置高于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5,可见此举升机构的各机构尺寸小并分别与车架15固连而不与系统零件连接,便于布置又紧凑;而且结构整体左右分布对称,连杆机构作为运动约束机构和纵向力、横向力的传力装置,具有传力可靠、滑移量小、鞍座安装角度始终保持不变的特点;空气弹簧6作为举升承载元件,直接地支撑上支座3升降,从而带动安装在上支座3上的鞍座18,其可无需车辆额外配备供气单元而直接从已有的制动系统或空气悬架系统取气,无需消耗额外能源,又或者单独增加储气筒取气即可,而且采用气压举升,气体密封技术有简单、成熟、可靠、采购及维护成本低廉的特点,另外还无需外限位块而能够采用空气弹簧内部限位块进行限位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杆机构、上支座、空气弹簧和下支架;所述下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左右两侧的车架,所述空气弹簧安装所述下支架的中部上,所述上支座对中安装在所述空气弹簧上;所述上支座的前侧底部中间向下延伸地设置有前支脚,所述上支座的后侧底部沿所述前支脚左右对称分布地设置有向下延伸的两个后支脚;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一个V型推力杆总成和平行并对称分布的两个下推力杆总成,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位于所述上支座的前方,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的V型端头与所述前支脚水平地转动铰接,所述V型推力杆总成的两个末端端头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水平地转动铰接,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下支架的下方,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支脚水平地转动铰接,两个所述下推力杆总成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车架水平地转动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度检测系统,所述高度检测系统包括高度传感器、横摆杆、和竖杆,所述高度传感器与一个所述后支脚连接,所述高度传感器为电感式传感器,所述高度传感器的后端为转动检测端,所述高度传感器的后端与所述横摆杆连接,所述横摆杆的一端与所述竖杆转动连接,所述竖杆的下端转动连接车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重型商用车用鞍座举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摆杆的一端通过一转接件连接所述竖杆,所述转接件的上端一侧与所述横摆杆转动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润民周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