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芳香六元环并咪唑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类新型芳香六元环并咪唑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作为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抑制剂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表观遗传在生命中起着关键作用,控制基因表达和转录,并有助于各种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分化、增殖和迁移。在多种表观遗传修饰中,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是第一个鉴定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通过酶促氧化特异性去除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H3K4和H3K9中的甲基,并有助于下游基因转录。通过调节基因表达,LSD1与肿瘤发生、干细胞生物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病毒感染、糖尿病和纤维化密切相关。同时许多研究结果支持LSD1的异常表达与前列腺癌、胃癌、乳腺癌、肺癌和血癌等恶性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并且抑制LSD1的生物学作用会产生抗癌效果,这表明LSD1是一种有潜力的癌症治疗靶点。因此,LSD1抑制剂的开发有利于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可以单独或者与其他药物组合用于癌症的治疗。
[000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开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芳香六元环并咪唑类衍生物或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六元环并咪唑类衍生物结构通式为;其中:W,X各自独立地为C或N,且其中一个为C时,另一个只能为N;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芳基、杂芳基、环烷基、烷基、杂环基、环烷基烷基、杂环基烷基、芳烷基、杂芳基烷基;其中,所述的芳基、杂芳基、环烷基、烷基、杂环基、环烷基烷基、杂环基烷基、芳烷基、杂芳基、烷基可含有一个或多个取代基;R3为
‑
CH2‑
、羰基或硫代羰基;R4为被取代的N
‑
杂环基、被取代的
‑
N(H)
‑
杂环基烷基、被取代的
‑
N(Me)
‑
杂环基烷基或
‑
N(R5)2;R5选自氢、C1~C7脂肪伯胺、C1~C7脂肪仲胺、C1~C7脂肪叔胺,优选为丙胺、N
‑
甲基丙胺或N,N
‑
二甲基丙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芳香六元环并咪唑类衍生物或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I)中R4为
‑
N(R5)2时,R5为以下结构中任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芳香六元环并咪唑类衍生物或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示芳香六元环并咪唑类衍生物为以下46个化合物中任一种:N
‑
(2
‑
氨基乙基)
‑2‑
(4
‑
氰基苯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4
‑
(5
‑
(3
‑
甲基哌啶
‑1‑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4
‑
(5
‑
(吗啉
‑4‑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4
‑
(5
‑
(3
‑
氨基哌啶
‑1‑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N
‑
(3
‑
氨基丙基)
‑2‑
(4
‑
氰基苯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2
‑
(4
‑
氰基苯基)
‑
N
‑
(哌啶
‑4‑
基甲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2
‑
(4
‑
氰基苯基)
‑
N
‑
(哌啶
‑3‑
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4
‑
(5
‑
(4
‑
甲基哌嗪
‑1‑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2
‑
(4
‑
氰基苯基)
‑
N
‑
(哌啶
‑4‑
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2
‑
(4
‑
氰基苯基)
‑
N
‑
(吡咯烷
‑3‑
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4
‑
(5
‑
(4
‑
甲基哌啶
‑1‑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4
‑
(5
‑
(2
‑
甲基哌啶
‑1‑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
2
‑
(4
‑
氰基苯基)
‑
N,N
‑
二甲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2
‑
(4
‑
氰基苯基)
‑
N
‑
甲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2
‑
(4
‑
氰基苯基)
‑
N
‑
(2
‑
(甲基氨基)乙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R)
‑2‑
(4
‑
氰基苯基)
‑
N
‑
(吡咯烷
‑3‑
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R)
‑2‑
(4
‑
氰基苯基)
‑
N
‑
(哌啶
‑3‑
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R)
‑4‑
(5
‑
(2
‑
甲基哌嗪
‑1‑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S)
‑4‑
(5
‑
(2
‑
甲基哌嗪
‑1‑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4
‑
(5
‑
(2
‑
甲基哌嗪
‑1‑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N
‑
(6
‑
氨基己基)
‑2‑
(4
‑
氰基苯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2
‑
(4
‑
氰基苯基)
‑
N
‑
甲基
‑
N
‑
(2
‑
(甲基氨基)乙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N
‑
(4
‑
氨基丁基)
‑2‑
(4
‑
氰基苯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N
‑
(2
‑
氨基乙基)
‑2‑
(4
‑
氰基苯基)
‑
N
‑
甲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S)
‑4‑
(5
‑
(3
‑
氨基吡咯烷
‑1‑
羰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苯甲腈(R)
‑2‑
(4
‑
氰基苯基)
‑
N
‑
(吡咯烷
‑3‑
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N
‑
(2
‑
氨基乙基)
‑2‑
(4
‑
氟苯基)
‑
N
‑
甲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N
‑
(2
‑
氨基乙基)
‑
N
‑
甲基
‑2‑
(4
‑
硝基苯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2
‑
([1,1'
‑
联苯]
‑4‑
基)
‑
N
‑
(2
‑
氨基乙基)
‑
N
‑
甲基
‑1‑
(对甲苯基)
‑
1H
‑
苯并[d]咪唑
‑5‑
甲酰胺N
‑
(2
‑
氨基乙基)
‑
N
‑
甲基
‑1‑
(对甲苯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卯生,王健,王明星,许晓燕,张志昊,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药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