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下A柱、汽车A柱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1001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下A柱、汽车A柱及汽车,汽车下A柱包括下A柱内板、下A柱外板、第一铰链加强板以及第二铰链加强板,下A柱外板和下A柱内板在位于第一铰链加强板和第二铰链加强板之间的区域为主变形区域。汽车下A柱还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设置在下A柱外板的主变形区域上。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设置可以提高汽车下A柱的结构强度,还可以提高在X向载荷、Y向载荷的传递性能以及绕Y/Z向的抗弯性能,并且,将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设置在下A柱外板的主变形区域上,能够满足汽车下A柱的轻量化设计和成本控制。和成本控制。和成本控制。

Automobile lower A-pillar, automobile A-pillar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下A柱、汽车A柱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下A柱、汽车A柱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下A柱结构对汽车的碰撞安全、整车NVH、模态、刚度和疲劳耐久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汽车下A柱无论是在汽车的全正碰还是偏置碰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偏置碰工况下,下A柱是传递碰撞载荷,保证乘员舱侵入量不超标的关键结构。在偏置碰工况下,壁障与汽车的接触面积小,导致碰撞侵入量非常大,碰撞过程中,壁障会直接挤压轮胎进而轮胎会挤压汽车下A柱结构,一旦下A柱发生变形,将会直接导致乘员舱变形,造成乘员受到严重伤害。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因下A柱发生变形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变形,可通过设计钣金加强板和对钣金材料进行加厚处理。但是,设计钣金加强板会导致汽车下A柱结构复杂,进而不利于汽车轻量化的设计。并且汽车下A柱的腔体空间有限,加入钣金加强板会导致安装工艺复杂和不利于成本的控制。对钣金材料进行加厚处理也不利于汽车轻量化的设计和成本的控制。
[0004]因此,现有技术中汽车下A柱在保证不变形的前提下,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下A柱,包括下A柱内板、下A柱外板、第一铰链加强板以及第二铰链加强板,所述下A柱内板与所述下A柱外板固定连接,并且所述下A柱内板与所述下A柱外板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一铰链加强板和所述第二铰链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并沿汽车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下A柱外板,所述下A柱外板和所述下A柱内板在位于所述第一铰链加强板和所述第二铰链加强板之间的区域为主变形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下A柱还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下A柱外板的主变形区域上,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两端与所述下A柱外板的边缘固定连接,在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与所述下A柱外板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下A柱内板接触;在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与所述下A柱外板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下A柱内板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下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铰链加强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到靠近所述下A柱外板的内侧壁;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采用高强度钢制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下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一边框,所述第一边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边缘上;所述汽车下A柱还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套筒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一边框的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下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底板和第二边框,所述第二底板呈L形结构;所述第二边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边缘上;所述汽车下A柱还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瑛奇夏建新冯松杨
申请(专利权)人:摩登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