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7617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该D柱下接头组件包括后侧围外板、后端板焊合总成、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和D柱外板总成。其中,后侧围外板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的外侧部,用以形成完整的后侧围结构。其中,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下部设有减重孔,用以减轻车身重量。D柱外板总成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外板后部;后端板焊合总成连接于D柱外板总成的下部。其中,D柱外板总成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装置,第一加强装置连接于尾门框圆角位置处,用以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该D柱下接头组件采用优化结构、精简零件,在满足白车身性能的情况下,同时提高了车身轻量化水平,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态。态。

A D-pillar lower joint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技术介绍

[0002]D柱下部接头结构作为车身区域关键接头,其结构好坏,直接影响白车身一阶扭转刚度、尾门框菱形模态,间接影响到整车NVH。
[0003]传统D柱下部接头结构存在问题:存在后护板,结构重量重;而且后侧围内板,尺寸较大,重量重,材料利用率较差,导致白车身一阶扭转刚度、尾门框菱形模态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该D柱下接头组件能够精简零件、优化结构,在满足白车身性能的情况下,同时提高了车身轻量化水平,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0005]为实现本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该D柱下接头组件包括后侧围外板、后端板焊合总成、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和D柱外板总成。其中,后侧围外板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的外侧部,用以形成完整的后侧围结构,其中,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下部设有减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外板(1)、后端板焊合总成(2)、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和D柱外板总成(4);其中,所述后侧围外板(1)固定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的外侧部,用以形成完整的后侧围结构,其中,所述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下部设有减重孔(31),用以减轻车身重量;所述D柱外板总成(4)固定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外板(1)后部;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2)连接于所述D柱外板总成(4)的下部;其中,所述D柱外板总成(4)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装置(40),所述第一加强装置(40)连接于尾门框圆角位置处,用以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外板总成(4)还包括D柱内板(41)、D柱下角板(42)和D柱外板(43);其中,所述D柱外板(43)固定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外板(1)后部,所述D柱下角板(42)连接于所述D柱内板(41)下部并与所述D柱内板(41)一起固接于所述D柱外板(43)的前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装置(40)包括:第一翻边(401)、第二翻边(402)和第三翻边(403);其中,所述第一翻边(401)和所述第二翻边(402)分别与所述D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东明蔡卓琳郑勇新甘友生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