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多因素考量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及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71754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多因素考量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及试验装置,布置方法包括:首先确定上视角、遮阳视角的初始值和目标值,以及遮阳板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的下限值,然后采用两种方法分别对遮阳板进行调节布置,最后组织目标人群对调节结果进行主观评价,既能保证驾驶员在遮阳板关闭时能有一个好的上视角视野,也能保证遮阳板打开时能有一个好的遮阳视角,保证驾驶安全,同时避免遮阳板打开或关闭过程中的碰头风险。此外,还可以基于实物验证装置对上述布置方法进行对应和实物验证,确保设计目标提前达成。保设计目标提前达成。保设计目标提前达成。

A layout method and test device of sunshade based on multi factor consid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多因素考量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及试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因素考量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及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车辆遮阳板是车辆的必需配置之一,在非强光环境下,处于折叠备用状态,而在强光环境下,驾驶员或副驾驶员旋转遮阳板,遮挡从前风挡入射到眼睛的光线,避免刺眼,保证驾乘安全性。所以,遮阳功能是遮阳板主要的功能,但布置遮阳板除了考虑遮阳效果之外,其布置还受到其它因素制约,比如遮阳板旋转过程和头部的间隙、遮阳板对上视角的影响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三因素呈现矛盾的关系,比如遮阳效果越好,意味着布置位置越低越近,但同时带来驾驶员上视角越小、遮阳板旋转过程和头部间隙越小,驾驶员会觉得压抑。再比如优先考虑上视角进行布置,但是遮阳效果差,强光工况下给驾驶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如何平衡上述布置矛盾,快速找出其最优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考量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及试验装置。可针对不同车型求解出其遮阳板的最优布置位置,同时构建一套与布置方法相匹配的试验装置,及时调至最优布置位置并进行实物验证和主观评价,提前达成遮阳板的最优布置方案。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考量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S1、基于试验车型的初始状态和理想目标,确定上视角、遮阳视角的初始值和目标值,以及遮阳板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的下限值;
[0007]采用下述任意一种调节方法对该试验车型的遮阳板进行布置;
[0008]调节方法一包括:
[0009]S2

1,调节上视角至目标值并锁定;
[0010]S3

1,将遮阳板沿上视角边界线往驾驶员方向移动,若在达到遮阳板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的下限值之前,先达成遮阳视角目标值,则调节完成,否则进行下一步;
[0011]S4

1,更换旋转半径更大的遮阳板,重复S2

1、S3

1步骤,直至完成调节;
[0012]调节方法二包括:
[0013]S2

2,调节遮阳视角至目标值并锁定;
[0014]S3

2,将遮阳板沿遮阳视角边界线往驾驶员方向移动,若在达到遮阳板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的下限值之前,先达成上视角目标值,则调节完成,否则进行下一步;
[0015]S4

2,更换旋转半径更大的遮阳板,重复S2

2、S3

2步骤,直至完成调节。
[0016]优选的,还需要组织目标人群对调节方法一或调节方法二的调节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若公式(1)成立,即可判定调节结果为合格:
[0017]Aa+Bb+Cc≥D
ꢀꢀꢀꢀꢀꢀꢀꢀ
(1)
[0018]式中:A为目标人群中上视角达到要求的人数,B为目标人群中遮阳视角达到要求的人数,C为目标人群中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达到要求的人数;a为A的权重系数,b为B的权重系数,c为C的权重系数,a+b+c=1;D为设定的人数,该人数小于目标人群数量。
[0019]进一步优选的,若公式(1)不成立,分别比较A和第一阈值、B和第二阈值,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均为设定的人数,且均小于目标人群数量,根据比较结果进行重新调节:
[0020]结果一,A和B分别达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时,可判定调节结果为合格,
[0021]结果二,A和B均未达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时,增大上视角,返回并执行S3

1、S4

1步骤,组织目标人群重新评价;
[0022]结果三,仅有A未达到第一阈值时,在保持遮阳视角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上视角,组织目标人群重新评价,直至公式(1)成立或A达到第一阈值为止;
[0023]结果四,仅有B未达到第二阈值时,在保持上视角不变的情况下,减小遮阳视角,组织目标人群重新评价,直至公式(1)成立或B达到第二阈值为止。
[0024]进一步优选的,权重系数a、b和c之间需要满足a<b<c。
[0025]再进一步优选的,第一阈值需大于第二阈值。
[0026]再进一步优选的,增大上视角的方法为:按每次增大0.5
‑1°
进行调节。
[0027]再进一步优选的,减小遮阳视角的方法为:按每次减小0.5
‑1°
进行调节。
[002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试验装置,所述试验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其包括:
[0029]试验台;
[0030]可调座椅,其设置于试验台上;
[0031]高度调节组件,其设置于试验台上且位于可调座椅前方,可相对试验台上下移动;
[0032]长度及角度调节组件,其设置于高度调节组件上并与其同步移动,可相对高度调节组件转动且可沿设定方向自由伸缩;以及
[0033]遮阳板,其设置于靠近可调座椅的长度及角度调节组件端部,能够依靠长度及角度调节组件的调节作用,调整遮阳板的移动方向且可沿设定方向移动。
[0034]优选的是,高度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于试验台上的第一滑槽、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且垂向布置的第一滑杆、用于限制第一滑杆滑动的第一锁止结构,第一滑杆可沿第一滑槽相对试验台上下滑移。
[0035]优选的是,长度及角度调节组件包括铰接于第一滑杆下端上的第二滑槽、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的第二滑杆、用于限制第二滑杆滑动的第二锁止结构,第二滑杆靠近人体的一端通过U型支架与遮阳板固定连接。
[003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37]本专利技术通过该套遮阳板布置方法和试验装置,可以快速实现遮阳板布置的最优调节,达成上视角、遮阳视角、遮阳板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遮阳板自身尺寸的最优方案选择,既能保证驾驶员在遮阳板关闭时能有一个好的上视角视野,也能保证遮阳板打开时能有一个好的遮阳视角,保证驾驶安全,同时避免遮阳板打开或关闭过程中的碰头风险。此外,还可以组织目标人群对上述布置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分析,以确保设计目标达到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0038]图1为布置遮阳板时,其相关视野及空间相关的示意图。
[0039]图2为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3为试验装置的局部详细结构示意图。
[0041]图中,1

上眼点,2

下眼点,3

头部包络边界,4

遮阳板初始位置,5

遮阳板竖直位置,6

遮阳板运动轨迹,10

可调座椅,1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因素考量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基于试验车型的初始状态和理想目标,确定上视角、遮阳视角的初始值和目标值,以及遮阳板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的下限值;采用下述任意一种调节方法对该试验车型的遮阳板进行布置;调节方法一包括:S2

1,调节上视角至目标值并锁定;S3

1,将遮阳板沿上视角边界线往驾驶员方向移动,若在达到遮阳板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的下限值之前,先达成遮阳视角目标值,则调节完成,否则进行下一步;S4

1,更换旋转半径更大的遮阳板,重复S2

1、S3

1步骤,直至完成调节;调节方法二包括:S2

2,调节遮阳视角至目标值并锁定;S3

2,将遮阳板沿遮阳视角边界线往驾驶员方向移动,若在达到遮阳板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的下限值之前,先达成上视角目标值,则调节完成,否则进行下一步;S4

2,更换旋转半径更大的遮阳板,重复S2

2、S3

2步骤,直至完成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因素考量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还需要组织目标人群对调节方法一或调节方法二的调节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若公式(1)成立,即可判定调节结果为合格:Aa+Bb+Cc≥D
ꢀꢀꢀꢀꢀꢀꢀꢀ
(1)式中:A为目标人群中上视角达到要求的人数,B为目标人群中遮阳视角达到要求的人数,C为目标人群中运动轨迹与头部包络边界距离达到要求的人数;a为A的权重系数,b为B的权重系数,c为C的权重系数,a+b+c=1;D为设定的人数,该人数小于目标人群数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因素考量的遮阳板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公式(1)不成立,分别比较A和第一阈值、B和第二阈值,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均为设定的人数,且均小于目标人群数量,根据比较结果进行重新调节:结果一,A和B分别达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时,可判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冬冬黄洁张亮何苗袁亮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