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腔体复合式降噪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8731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腔体复合式降噪管路,以气流的方向为下游方向,包括主管路,主管路向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扁箱和右扁箱,左扁箱和右扁箱均与主管路同高;主管路的上游端连接有进气软管,主管路的下游端连接有波纹管;波纹管用于与发动机增压器相连接,进气软管用于与空气滤清器的出口相连接;左扁箱向左连接有左腔盖,右扁箱向右连接有右腔盖;左腔盖呈开口向右的槽并与左扁箱相通,右腔盖呈开口向左的槽并与右扁箱相通;主管路、左腔盖和左扁箱围成左消音腔,主管路、右腔盖和右扁箱围成右消音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适应高度有限的发动机舱,具有安装防错的功能和良好的降噪效果,通过细化的结构限定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特定频率的噪声。噪声。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腔体复合式降噪管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中干净侧的降噪管路,尤其是设置在空气滤清器出气口与到发动机增压器之间的降噪管路。

技术介绍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降噪管用于空气滤清器后端的干净管上,配套于PHEV车型,某车厂(机动车整车厂)在前期开发发动机进气系统时,在60hz频率处有凸出的噪声问题,需在干净侧管路上设计谐振腔来消除管口辐射噪声,来满足NVH需求。
[0003]传统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与环境空气相通的脏端管路,以气体流动方向为下游方向,脏端管路的下游端连接有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的下游端(出气口)连接有干净侧管路,干净侧管路与发动机相连接。为了降低噪音,在脏端管路上可以设置四分之一波长管,在干净侧管路上可以设置赫尔姆兹谐振腔。
[0004]对于某些车型,由于发动机舱空间有限,对腔体的高度有所限制,无法做成高出主体管路的谐振腔。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腔体复合式降噪管路,用作干净侧管路,能够适应高度有限的发动机舱,且具有安装防错的功能和良好的降噪效果。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腔体复合式降噪管路,以气流的方向为下游方向,包括主管路,主管路向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扁箱和右扁箱,左扁箱和右扁箱均与主管路同高;主管路的上游端连接有进气软管,主管路的下游端连接有波纹管;波纹管用于与发动机增压器相连接,进气软管用于与空气滤清器的出口相连接;左扁箱向左连接有左腔盖,右扁箱向右连接有右腔盖;左腔盖呈开口向右的槽并与左扁箱相通,右腔盖呈开口向左的槽并与右扁箱相通;主管路、左腔盖和左扁箱围成左消音腔,主管路、右腔盖和右扁箱围成右消音腔。
[0007]右消音腔的容积为0.9升,右腔盖和右扁箱的结合处设有内插管,内插管整体上沿上下游方向延伸,内插管的内径为2厘米且其轴线长度为24.8厘米;内插管的下游端与主管路相插接,内插管的上游端与右消音腔相通;右腔盖和内插管用于降低60 HZ频率的噪音。
[0008]左消音腔的中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左消音腔分隔为小降噪腔和大降噪腔;小降噪腔的容积为0.23升;在沿上下游方向的竖向切面上,小降噪腔的面积为10.81平方厘米;小降噪腔用于降低800HZ频率的噪音;大降噪腔的容积为0.4升;在沿上下游方向的竖向切面上,大降噪腔的面积为10.81平方厘米;大降噪腔内设有降噪管,降噪管水平设置且其轴线方向垂直于上下游方向,降噪管的内径为2厘米且其长度为1.68厘米;降噪管一端正对左腔盖;大降噪腔和降噪管用于降低300HZ频率的噪音。
[0009]内插管具有折弯部。
[0010]主管路1左扁箱和右扁箱形成的整体结构呈长方体形,该整体结构的下表面上于邻近四角处分别设有安装台,安装台向下连接有减震垫。
[0011]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波纹管和进气软管实现与上下游结构的柔性连接,具有安装防错的功能,不需要严格与上下游结构对齐。扁箱的设置既能够形成消音腔,又能够适应高度有限的发动机舱空间,能够安装于更多车型的发动机舱。
[0012]本专利技术通过小降噪腔和大降噪腔等相关结构,能够有针对性地大幅消除300HZ和800HZ频率的噪音。
[0013]本专利技术通过右消音腔的具体设置,能够有针对性地大幅消除60HZ频率的噪音。内插管具有折弯部,可以在保证内插管整体长度的同时,使得内插管在上下游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从而减小主管路、左腔盖和右腔盖沿上下游方向的长度,使主管路更容易布置在空间有限的发动机舱空间,适应更多车型的安装空间。
[0014]安装时,主管路通过安装台、减震垫以及外置的球头螺栓和发动机装配在一起,减轻工作时的震动。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腔体复合式降噪管路,以气流的方向为下游方向,包括主管路1,主管路1向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扁箱13和右扁箱14,左扁箱13和右扁箱14均与主管路1同高(左扁箱13、右扁箱14和主管路1既可以分别制造后连接,也可以一体浇注成型);主管路1的上游端连接有进气软管2,主管路1的下游端连接有波纹管3;波纹管3用于与发动机增压器相连接,进气软管2用于与空气滤清器的出口相连接;左扁箱13向左连接有左腔盖4,右扁箱向右连接有右腔盖5;左腔盖4呈开口向右的槽并与左扁箱13相通,右腔盖5呈开口向左的槽并与右扁箱14相通;主管路1、左腔盖4和左扁箱13围成左消音腔,主管路1、右腔盖5和右扁箱14围成右消音腔15,本专利技术通过波纹管3和进气软管2实现与上下游结构的柔性连接,具有安装防错的功能,不需要严格与上下游结构对齐。扁箱的设置既能够形成消音腔,又能够适应高度有限的发动机舱空间,能够安装于更多车型的发动机舱。
[0017]左消音腔的中部设有隔板6,隔板6在垂直于上下游的方向左右延伸,隔板6右端与主管路1相接,隔板6左端与左腔盖4相接,隔板6将左消音腔分隔为小降噪腔7和大降噪腔8;小降噪腔7的容积为0.23升;在沿上下游方向的竖向切面上,小降噪腔7的面积为10.81平方厘米;小降噪腔7用于降低800HZ频率的噪音;大降噪腔8的容积为0.4升;在沿上下游方向的竖向切面上,大降噪腔8的面积为
10.81平方厘米;大降噪腔8内设有降噪管,降噪管水平设置且其轴线方向垂直于上下游方向,降噪管的内径为2厘米且其长度为1.68厘米;降噪管一端正对左腔盖4;大降噪腔8和降噪管用于降低300HZ频率的噪音;降噪管在图中被左扁箱13所遮挡而未示出。
[0018]本专利技术通过小降噪腔7和大降噪腔8等相关结构,能够有针对性地大幅消除300HZ和800HZ频率的噪音。
[0019]右消音腔15的容积为0.9升,右腔盖5和右扁箱14的结合处设有内插管9,内插管9整体上沿上下游方向延伸,内插管9的内径为2厘米且其轴线长度为24.8厘米;内插管9的下游端与主管路相插接,内插管9的上游端与右消音腔15相通;右腔盖5和内插管9(以及右消音腔15)用于降低60 HZ频率的噪音。
[0020]内插管9优选采用插接的方式与主管路1相连接,并且右腔盖5优选连接有用于定位内插管9(防止内插管9在工作中晃动)的定位支撑板12。内插管9具有折弯部,可以在保证内插管9整体长度的同时,使得内插管9在上下游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从而减小主管路1、左腔盖4和右腔盖5沿上下游方向的长度,使主管路1更容易布置在空间有限的发动机舱空间,适应更多车型的安装空间。
[0021]主管路1、左扁箱13和右扁箱14形成的整体结构呈长方体形,该整体结构的下表面上于邻近四角处分别设有安装台10,安装台10向下连接有减震垫11。
[0022]安装时,本专利技术通过安装台10、减震垫11以及外置的球头螺栓和发动机装配在一起,减轻工作时的震动。
[0023]本专利技术中,左腔盖4、右腔盖5、左扁箱13、右扁箱14、主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腔体复合式降噪管路,以气流的方向为下游方向,包括主管路,其特征在于:主管路向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扁箱和右扁箱,左扁箱和右扁箱均与主管路同高;主管路的上游端连接有进气软管,主管路的下游端连接有波纹管;波纹管用于与发动机增压器相连接,进气软管用于与空气滤清器的出口相连接;左扁箱向左连接有左腔盖,右扁箱向右连接有右腔盖;左腔盖呈开口向右的槽并与左扁箱相通,右腔盖呈开口向左的槽并与右扁箱相通;主管路、左腔盖和左扁箱围成左消音腔,主管路、右腔盖和右扁箱围成右消音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腔体复合式降噪管路,其特征在于:右消音腔的容积为0.9升,右腔盖和右扁箱的结合处设有内插管,内插管整体上沿上下游方向延伸,内插管的内径为2厘米且其轴线长度为24.8厘米;内插管的下游端与主管路相插接,内插管的上游端与右消音腔相通;右腔盖和内插管用于降低60 HZ频率的噪音。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超胡广双户志杰柴希波张龙
申请(专利权)人: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