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7671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所谓异形方向盘中,也使安全气囊的展开姿势稳定,有助于提高对乘员的约束性能的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搭载在车辆方向盘上的安全气囊装置,所述方向盘的轮圈形状为,从旋转中心到左右边缘部的距离,相比到上边缘部的距离较短,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具备产生膨胀气体的气体发生器,以及通过所述膨胀气体向乘员侧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并构成为,在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之前的阶段,从侧面观察该安全气囊时,在与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部的厚度(宽度)(D1)比下端部的厚度(宽度)(D2)大。(D1)比下端部的厚度(宽度)(D2)大。(D1)比下端部的厚度(宽度)(D2)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安全气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收纳在方向盘中的驾驶员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为了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保护乘员,会在车辆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有各种形态,例如,从方向盘的中心附近展开保护驾驶员的所谓的驾驶员安全气囊,或是在车窗内侧朝下方展开,用以在车辆发生横向撞击或翻滚、翻覆事故时,保护乘客的帘式安全气囊,或是在车辆发生横方向撞击时,用以保护乘员而在乘员的侧部(座椅的侧部)展开的侧安全气囊等。
[0003]收纳在方向盘的驾驶员安全气囊装置,要求通过安全气囊的快速展开来确保约束乘员,在这一点上,安全气囊的展开形状、展开姿势稳定是很重要的。在驾驶员安全气囊装置中,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方向盘的轮圈作为反作用力面发挥作用,有助于安全气囊的展开形状、展开姿势的稳定化。
[0004]不过,作为方向盘的形状,除了一般的圆形外,在圆形的上侧(12点侧)和下侧(6点侧)有缺失,诸如飞机的操作杆等异形方向盘也是众所周知的。例如,相比具有圆形轮圈的一般方向盘,上侧(12点侧)有缺失的异形方向盘,则在面对乘员头部的安全气囊的上侧部分不能受到轮圈的反作用力,当乘员的头部进入膨胀的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可能会被推倒或发生大变形,从而可能影响其约束性能。
[0005]另外,若着眼于方向盘的下侧,则需要从方向盘的中心附近展开的安全气囊迅速向驾驶员的腹部附近(下方)展开,避免驾驶员撞到方向盘的情况。另外,相比具有圆形轮圈的一般的方向盘,在轮圈的下侧(6点侧)有缺失的异形方向盘,则需要迅速展开安全气囊的下部区域来对乘员的腹部附近进行约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所谓异形方向盘中,也使安全气囊的展开姿势稳定,有助于提高对乘员的约束性能的安全气囊装置。
[0008]解决问题的方法
[000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安装在车辆的方向盘上的安全气囊装置,所述方向盘轮圈形状为,从旋转中心到左右边缘部的距离相比到上边缘部的距离较短,该安全气囊装置具备产生膨胀气体的气体发生器,以及通过所述膨胀气体向乘员侧膨胀展开安全气囊。并且构成为,在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之前的阶段,从侧面观察该安全气囊时,在与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部的厚度(宽度)D1比下端部的厚度(宽度)D2大。
[0010]另外,所谓的“轮圈形状为从旋转中心到左右边缘部的距离相比到上边缘部的距
离较短”,是指相比通常使用的圆形(环状)的轮圈,而将平行于轮圈的表面看作时钟的表盘时,在相当于12点的附近有缺失或该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或成形为凹陷状的情况。进而,所谓的安全气囊的“下方区域”、“上方区域”是,可以规定为诸如方向盘的轮圈的下端的下侧、上端的上侧。
[0011]根据上述构成的本专利技术,在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相之前的阶段,由于该安全气囊的前后方向的厚度构成为,上方区域比下方区域大,所以当乘员的头部进入膨胀了的安全气囊的上部时,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的前侧越过方向盘的轮圈的上端部,与仪表盘等内部装饰部件相接触,内部装饰部件作为安全气囊的反作用力面发挥作用。其结果,安全气囊的展开姿势稳定,可以适当地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
[0012]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构成为,在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之前的阶段,在所述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和位于所述方向盘的前方的车辆的内部装饰部件之间形成有空间,在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相之后,所述安全气囊中所述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轮圈的车辆前方,并抵接于所述内部装饰部件。
[0013]另外,所谓的“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之前的阶段”是指安全气囊的展开初期的状态。所谓的“位于所述方向盘前方的内部装饰部件”是指在前挡风玻璃之下,驾驶席正面的内部装饰部件整体。所谓的“形成有空间”是指没有相互接触的状态。所谓的“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之后”是指车辆发生前方碰撞等事态,乘员进入安全气囊之后,即乘员的碰撞能量开始被安全气囊吸收之后的意思。另外,所谓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轮圈的车辆前方”,可以规定为在乘员碰撞安全气囊的撞击之下,安全气囊的上部越过方向盘的轮圈的上端,向前方(内部装饰部件侧)移动的状态。
[0014]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构成为在展开初期的阶段,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和内部装饰部件之间形成有空间,在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之后,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与内部装饰部件相接触,因此可将内部装饰部件作为反作用力面来利用并将安全气囊的容量增加控制在所需最小限度。
[0015]假如,在安全气囊构成为包含向前方突出的突起部分的情况下,从展开初期的阶段开始,可以使安全气囊的前面接触到仪表盘等内部装饰部件,但在这种情况下,安全气囊的容量变大,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大气体发生器的能力。但是,由于在方向盘内部收纳安全气囊装置的空间小而有限,所以安全气囊和充气器的大小(容量)最好尽量紧凑。
[0016]在本专利技术中,将安全气囊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厚度D1及D2可规定为,从方向盘的轮圈的表面测量而在与方向盘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安全气囊的上端部(最高部)的厚度以及下端部(最下部)的厚度。
[0017]所述乘员相当于根据FMVSS208(美国碰撞安全法规)在碰撞安全性能评价基准中规定的AM50,在以未佩戴或佩戴该基准的安全带的状态,与全刚性壁障相碰撞的条件下,所述安全气囊可以构成为,所述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与所述内部装饰部件相接触的时机为,距离车辆与所述全刚性壁障相碰撞的50ms至9Oms之后。优选为,距离冲突6Oms至8Oms之后。
[0018]另外,所述时机可以在所述乘员以未佩戴安全带的状态并以25mph的速度与所述全刚性壁障相碰撞的条件下予以设定。
[0019]通过将安全气囊上方区域与位于方向盘前方的内部装饰部件相接触的时机设定
为如上所述,能够在最佳时机受到来自内部装饰部件的反作用力,从而能够适当的对乘员进行保护。
[0020]将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部的厚度D1与下端部的厚度D2的比率D1:D2,可以设为1.1:1~2.3:1的范围。如果偏离这样的范围,有可能会产生不良情况。即,如果安全气囊的上端部的厚度D1相对于下端部的厚度D2比上述范围大,则安全气囊的容量会变大,或者可能不足以保护乘员的躯干部分。另一方面,如果安全气囊的上端部的厚度D1相对于下端部的厚度D2比上述范围小,则即使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的前侧抵接于内部装饰部件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反作用力,难以适当地保持乘员的约束性能。
[0021]在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之前的阶段,当将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中间部的厚度为DO时,可以构成为该中间部满足D1>D0>D2。通过应用这样的设定,安全气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搭载在车辆方向盘上,所述方向盘的轮圈形状为从旋转中心到左右边缘部的距离相比到上边缘部的距离较短,该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产生膨胀气体的气体发生器;通过所述膨胀气体向乘员侧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在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之前的阶段,从侧面观察该安全气囊时,在与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部的厚度(宽度)D1比下端部的厚度(宽度)D2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之前的阶段,所述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和位于所述方向盘的前方的内部装饰部件之间形成有空间,所述安全气囊构成为,在所述乘员抵接于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之后,所述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轮圈的车辆前方,并且与所述内部装饰部件相接触。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相当于根据FMVSS208(美国碰撞安全法规)在碰撞安全性能评价基准中规定的AM50,在以未佩戴或佩戴该基准的安全带的状态,与全刚性壁障相碰撞的条件下,所述安全气囊构成为,所述安全气囊的上方区域与所述内部装饰部件相接触的时机为,距离车辆与所述全刚性壁障相碰撞50m s至9O m s之后。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机是在所述乘员以未佩戴安全带的状态并以25m p h的速度与所述全刚性壁障相碰撞的条件下予以设定的。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机为距离车辆与所述全刚性壁障相碰撞60m s至8O m s之后。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装饰部件包括仪表盘。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倍和宏森田和树下野博贤
申请(专利权)人: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